《“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中试”项目论证会在太原召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1
  • 1月9日,由山西煤化所与潞安集团合作开发的“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中试” 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太原召开。潞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晋平,副总经理刘俊义,山西煤化所副所长房倚天,庄信万丰商务战略发展总监Mark Sutton,赛鼎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周恩利,太原理工大学王宝俊教授等专家以及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骨干参加了论证会。  山西煤化所610组、102组技术合作团队汇报了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技术(以下简称OCM技术)开发与工业中试项目背景及研发进展。专家组一致认为,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是一项变革性的能源化工技术,该技术的突破不仅会形成一条新的乙烯生产途径,同时对于天然气以及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项目关键技术新型高效OCM催化剂和流化床反应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完成技术工艺的整体优化设计,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OCM技术体系,前景明朗。  专家组认为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建议加强与工程公司及相关企业合作,加快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推进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庄信万丰商务战略发展总监Mark Sutton表示,山西煤化所开发的新型OCM技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未来市场前景令人振奋,希望与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积极参与技术开发与工程化,共同拓展全球市场。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组织召开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陶瓷部件高效精密制造关键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审议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17
    • 11月 2日, 2017年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专项“高性能陶瓷部件高效精密制造关键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审议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召开。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材料处处长史冬梅、副处长蒋志君、主管陈显春,专项总体专家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潘峰,项目责任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傅正义,项目咨询专家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新材料处副处长李慧民,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荣明,湖南大学教授肖汉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跃,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主任桑临春,上海硅酸盐所所长宋力昕,所长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闫继娜出席,项目组成员及各课题牵头单位管理部门负责人约5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 闫继娜和傅正义主持。   启动会上,宋力昕代表上海硅酸盐所向与会专家和领导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对项目启动实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表示项目牵头单位将认真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蒋志君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专项的基本情况,解读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并结合前期已实施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项目管理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史冬梅在讲话中指出,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我国高性能陶瓷材料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会议围绕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方案进行研讨。项目负责人、上海硅酸盐所刘学建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项目整体情况,并根据“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的总体要求,详细汇报了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课题设置与任务分工及其关联关系、主要考核指标及其考核方法、标志性成果、以及项目实施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措施等,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方案。项目总体专家和咨询专家对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质询并提出了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高性能陶瓷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具有重要地位,该项目针对高性能陶瓷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合理、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可行。专家们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促进我国高性能陶瓷材料的创新发展。   该项目由上海硅酸盐所牵头,联合北京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清华大学、上海中科易成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无锡英罗唯森科技有限公司、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公司、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共 11家单位承担,旨在围绕高性能陶瓷材料部件的大尺寸复杂结构成型(形)、致密化过程变形、高效高精密加工、高纯度控制等技术难题,重点开展高纯陶瓷材料制备、大尺寸轻量化复杂结构高比强设计与近净尺寸高效精密成型(形)、复杂部件高温致密化烧结过程仿真模拟与变形控制、磨削机理与低损伤高效精密加工、可靠性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突破高性能碳化硅热交换部件、氮化硅轴承球及球阀、热辐射保护管、复合绝缘环、高精密陶瓷部件及高纯陶瓷部件等系列典型产品的工程化制造与应用技术。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木资源生物共转化醇类燃料与增值联产技术”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9
    • 8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木资源生物共转化醇类燃料与增值联产技术”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专项办代表、项目顾问专家组成员、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项目组成员等80余人参会。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现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华南农业大学谢君教授主持了会议。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牵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和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10家单位参与,已于7月21日通过专家实施方案论证。项目管理组长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洪章研究员和华南农业大学谢君教授担任。   林木资源存在生物质拆解分离难、定向转化醇类效率偏低及生产成本偏高等技术瓶颈问题,该项目将针对林木资源,特别是杨树、桉树等速生林木生物质特点,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对林木生物质超微结构绿色拆解分离的细胞/分子进行解析,认知林木生物质拆解分离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结构定向调控机制,揭示纤维素高固酶解发酵过程强化多相流动传递规律。过程工程所等研究团队将在突破林木生物质绿色拆解分离与定向转化关键技术基础上,实现千吨级林木纤维乙醇生物共转化工艺集成优化,促进纤维素乙醇生产标准满足E10乙醇汽油的需求,为林木资源生物共转化醇类燃料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项目启动会上,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对项目和课题的任务、实施方案、节点考核指标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对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表态性发言。与会的顾问专家在听取报告后,肯定了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对项目任务、实施方案和近期的研究进展,建议项目组要充分体现林木生物质资源优势和特点,聚焦千吨级林木生物质乙醇系统验证平台关键问题,实现林木资源生物共转化醇类与增值联产技术从理论到产业化的突破,形成若干具有标志性的创新研究成果。会议最后,项目负责人陈洪章研究员表示,感谢项目顾问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项目组将加强内部沟通与合作,按计划稳步实施,高标准实现项目目标。   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生物质醇类燃料制备技术发展,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提高林农的收益并增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