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论纲》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4-09-24
  • 任越,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业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入选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获评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青年龙江学者,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文化与档案价值。


    文化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文化数字化等系列战略的提出,加快推进了文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数字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更好满足数字时代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所有社会文化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档案机构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文化实践,更承担着让档案文化资源持续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不论是档案学界还是档案部门都有必要主动作为,结合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要求,积极融入到国家数字化建设的大局之中,在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理念的指引下,共同探索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档案文化建设问题。此次对谈涉及数字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档案文化数字体验、档案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红色档案文化数字创意开发五个方面,以期通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档案文化建设具体问题的思考,为档案界深化相关认知提供参考借鉴。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承接传统展望前沿的融合性课题。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档案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延伸,也是数字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制定细致完善的档案文化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是新时期实现档案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过初步调研,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综合档案馆尚未针对该战略出台详细的实施办法,这给档案机构的文化数字化实践带来了一定阻碍。实现可持续的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制定档案机构文化数字化实施方案的底层逻辑。因此,本研究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建设开发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国家文化数字化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梳理政策文本中有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表述,并结合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确定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方向。并通过对当前国家档案文化资源、尤其是数字档案文化资源存、管、用现状进行调研,探索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行动指南,最终在此基础上构建一条基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具体来看,首先要利用政策文本分析工具,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出台前后的各类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虽于2022年正式提出,但早在2020年党的五中全会就已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因此,有必要对一些系列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寻找这些政策之间的共通之处,捕捉国家在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政策走向,并结合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梳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档案事业、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之间来看,首先要利用政策文本分析工具,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出台前后的各类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虽于2022年正式提出,但早在2020年党的五中全会就已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因此,有必要对一些系列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寻找这些政策之间的共通之处,捕捉国家在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政策走向,并结合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梳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档案事业、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该战略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档案事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我国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趋向。


    第二,调研我国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现状。调研主要围绕目前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数量、档案数字化率、档案资源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同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围绕国家数字化战略所制定的相关计划和方案,在扎根理念等方法的支持下对访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从而保障后续研究能够真正贴合我国档案文化数字化转型实际。目前,结合前期的部分调研结果,大致存在基层档案部门对于档案文化资源的认识相对模糊、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力还有一定提升空间、档案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水平参差等问题。


    第三,梳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条全球发展战略,其精要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共识,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保证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使文化资源得以永续利用,这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的重要前提之一。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正是源自于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通过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中的文化生态链视角,构建适合于数智时代需求的档案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所处的 整个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在文化生态链视角下剖析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表征及其关联文化要素的内在结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一般文化生态学中,文化生态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环境、社会主体和文化环境三个部分的互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档案文化生态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需要重点分析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即公众对于数字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主要诉求、文化资源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文化生态链的牵引、档案事业现代化转型的新动能等。


    第四,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文化新基建、文化大数据、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体验场景化和文化数据安全作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五大支撑点。结合这五个支撑点初步提出五个行动指向,即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档案文化数据库与服务平台、国家档案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档案文化数据成果的资产化转化手段、搭建虚拟化和智能化的档案文化体验场景、国家档案文化数据安全与国际交流。


    第五,面向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作为本研究的核心部分,该方案是对以上所提到的四个方面的整合归纳,即通过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档案、档案工作融入点的剖析,结合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开发实际,设计相对成熟且具有较强实施性的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方案主要从战略提出的五大支撑点展开,重点围绕档案文化数据平台建设、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档案文化数字场景设计与实施、档案文化资源资产化转化等展开。


    综上来看,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既能够为档案实践部门深度领会战略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提供知识补给,也能为档案实践部门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与可供践行的行动方案,有效提升档案机构快速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敏感性,进而加快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管理、开发、服务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升级。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czMjUyMQ==&mid=2651003715&idx=1&sn=d853f708ef84fff3d85060ef1c8c0820&chksm=8ada3d9ff7da300df0274208a1f2dbac680c21fd275fe67d929bcfba59a11f58f1f1c942d84a#rd
相关报告
  • 《马双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数据共享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4-09-25
    • 马双双,博士,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档案专家。主要从事档案机构评估、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研究、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CSSCI论文7篇(均为独著或一作)。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项目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档案局项目结项成果二等奖、“2022年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档案创新论坛”征文评选一等奖、2023年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学术论坛征文评选一等奖等。 文化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文化数字化等系列战略的提出,加快推进了文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数字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更好满足数字时代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所有社会文化机构必须思考的问题。档案机构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文化实践,更承担着让档案文化资源持续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不论是档案学界还是档案部门都有必要主动作为,结合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要求,积极融入到国家数字化建设的大局之中,在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理念的指引下,共同探索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档案文化建设问题。此次对谈涉及数字档案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档案文化数字体验、档案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红色档案文化数字创意开发五个方面,以期通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档案文化建设具体问题的思考,为档案界深化相关认知提供参考借鉴。 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是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部门需要加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四个具体方面展开。 第一,档案文化数据共享的概念阐释。结合对档案文化和档案数据的认识,档案文化数据是指经过数据化处理后的可分离、可计算的细粒度档案文化数据形态。这一处理过程能够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知识化重组,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可靠的数据储备。档案文化数据开放是档案文化数据共享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档案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相关文化数据向公众开放,来实现档案数据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档案文化数据共享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档案文化数据的内部共享,第二个层次是不同档案机构之间档案文化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第三个层次是档案文化数据的对外开放,但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对外开放不等同于档案开放。档案开放的对象多为一手的档案数据资源,此处可以是二手或者三手档案文化数据的开放共享。 第二,档案文化数据共享的必要性。从外部环境的视角来看,其一,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了10.92亿人,巨大的网民规模实际上为档案文化数据的共享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用户基础。其二,通过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2014年到2020年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和其在GDP中的占比进行统计分析,从侧面看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总结归纳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十大关键词以及十大特征,同时还对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进行了预测。从这个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数字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等方面大有作为,这也为档案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从档案领域的视角来看,档案文化数据共享主要有四大支撑力。其一,国家和行业相关文化政策法规带来的制度支撑力。无论是国家文化数字战略,还是各类发展规划,抑或者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档案法实施条例》),都为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提供了法规和制度层面的保障和指引。例如,《档案法》中第四十一条指出,国家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档案数字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利用。同时,《档案法实施条例》也新增了相关文本,提出应当制定数据共享标准,提升档案应对共享服务水平等。其二,数量丰富的档案文化数据带来的内生驱动力。从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开放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开放的档案类型和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其三,公众需求的多样化所带来的需求拉动力。公众对档案文化的需求不仅呈现在需求数量的增长,更体现在对于档案文化质量、档案文化类型、档案文化服务平台等的多样化需求。其四,数字共享技术迭代升级带来的技术驱动力。例如,云计算的环境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密的管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数字场景化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破解档案信息孤岛、档案信息壁垒难题,AR、VR等互动式、沉浸式的技术手段也能为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第三,档案文化数据库的现状和困境调研分析。在学术研究方面,国内和国外在档案文化数据内涵解读、共享的模式与机制、平台建设安全问题以及共享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共性。在具体实践方面,档案文化数据共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共享内容和共享方式上。例如,第二层次机构间的共享内容更多的是民生档案、农村档案、婚姻档案、电子诉讼档案、音像档案、奥运档案等;而第三层次对外开放共享内容主要是红色档案、历史档案、音像档案等。但这里最大的差异在于共享方式,第三层次的共享,多采用数字化平台、数字人文项目展演以及数字展厅等等多样性的呈现方式,相对来看,第三层次的共享方式更为丰富多元。总的来说,档案馆遗憾地缺席了中华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档案资源的独特价值被低估,档案领域目前面临着共享意识和共享动力不足,属地化利用限制凸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之后的共享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等基本的问题。 第四,档案文化数据共享实践路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档案文化数据共享需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档案文化数据是否能够融入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之中。第二,档案文化数据库能否与中华文化数据库相关联。中华文化数据库呈现出初级探索、多元发展、高级过渡三种状态。目前,我国档案文化数据库多呈现探索、多元发展态势,未来是否在高级生态中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档案文化数据平台和这些档案文化智慧数据是否能够接入到国家总体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之中。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层面已发布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标准,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是否也能依据这一标准,使档案文化数据平台与国家相接轨。第四,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是否能应用于数字档案文化创新产品之中。当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出圈的数字档案文化服务模式和创新创意产品,未来在第三层次的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方面如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档案文化数据共享未来还能往哪个方向去走,可能是需要档案学界、业界共同去思考和努力的一个新方向。
  •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记忆的文化力 冯惠玲》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26
    • 在优质文化内容产品明显不足、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内容为王”已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攻坚战,而数字记忆这一文化产品形态能够以丰富的内涵引领新潮流。数字记忆发力于供给侧、着眼于生产端,通过选题、加工、呈现等环节向公众提供高价值数字精神产品,是对人类足迹的数字化呈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数字记忆的文化力包括文化凝聚力、文化传播力、文化生产力:①数字记忆的文化凝聚力体现在其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能够丰饶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许多国家或社会组织都通过数字记忆的形式将重大事件转化为永恒的集体记忆,而国内也涌现了以“北京记忆”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平台。②数字记忆的文化传播力源自其能够无限复用和跨越时空的特性。在实现历史的纵向传承之外,鉴于数字记忆具备横向传播潜力,需注重拓宽本土成果的国际化路径,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数字记忆的文化生产力凝结为其工艺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数字记忆在旅游文化导航、特色文化产品促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以高质量、多形态的内容生产能力,催生新业态、推出新产品、诱发新消费、获得新产值,提高国家文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