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识别硬脑膜与大脑之间的直接联系》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8
  • 2024年2月7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direct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dura and the brain的文章。

    蛛网膜屏障划定了中枢神经系统和硬脑膜之间的边界。虽然蛛网膜屏障形成了一个隔板,但中枢神经系统和硬脑膜之间的沟通对于废物清除和免疫监测至关重要。蛛网膜屏障如何平衡分离和交流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使用转录组数据,开发了转基因小鼠来检查特定的解剖结构,这些解剖结构作为穿过蛛网膜屏障的途径。桥接静脉在穿过蛛网膜屏障的地方产生不连续性,形成我们称之为蛛网膜袖带出口 (ACE) 点的结构。ACE穴位产生的开口允许蛛网膜下腔和硬脑膜之间交换液体和分子,从而能够引流脑脊液并限制分子从硬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在健康的人类志愿者中,磁共振成像示踪剂以类似的方式沿着桥接静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经炎症性疾病(如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ACE点还能够进行细胞运输,代表免疫细胞从硬脑膜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途径。

    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表明,ACE点是小鼠和人类神经免疫通讯解剖学的关键部分,它将中枢神经系统与硬脑膜及其免疫多样性和废物清除系统联系起来。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993-7
相关报告
  • 《Nature子刊:上海大学魏滨团队等发现脑膜淋巴管是病毒感染大脑并传播的重要通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2
    • 传统观点认为,因为大脑具有血脑屏障的特殊结构,所以该结构限制了生物大分子、化学小分子以及各种免疫细胞在大脑和血液循环之间的穿梭交流,由此大脑被认为是免疫豁免的器官。但是近期国际前沿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小鼠和人类大脑的硬脑膜中存在淋巴管,硬脑膜淋巴管(MLV)能够将脑脊液成分和免疫细胞从中枢神经系统(CNS)传入外周颈部淋巴结中,从而建立起 CNS 与外周免疫系统的直接联系。此外,国际上相关研究也发现 MLV 影响多种 CNS 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脑胶质瘤等的进程。但是,还不清楚入侵 CNS 的多种病原是否借助 MLV 系统在大脑和外周器官间传播与扩散。此外,由于病毒感染 CNS 通常在颅内造成急性损伤并伴有弥漫性炎症过程,但是目前学术界还不清楚 MLV 在嗜神经病原感染引起的神经炎症和神经损伤中是否发挥了相关作用。 上海大学魏滨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红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Neuro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 mediate neurotropic viral drainage from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的研究论文。 该项研究综合运用 3D 组织成像、组织透明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量子点标记、光动力学等手段,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大脑脑膜淋巴管(MLV)是多种嗜神经病毒颗粒突破大脑-外周屏障向外周淋巴结传播的重要通道,并且发现病毒能够感染组成 MLV 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而破坏了 MLV 的引流功能。 该项研究也开创性地揭示了 MLV 在嗜神经病毒感染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也对多种急慢性神经损伤的新型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研究MLV在病毒感染中的变化,研究团队利用了多种嗜神经病毒如狂犬病毒(RABV)、寨卡病毒(ZIKV)、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和滤泡性口炎病毒(VSV)分别感染小鼠大脑,发现病毒感染大脑可以诱发 MLV 的增生。通过小鼠头骨透明化及 3D 成像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 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利用荧光标记的病毒(VSV-GFP)注射到小鼠的小脑延髓池(联通第四脑室,内有脑脊液)中,发现病毒能够感染 MLV 的淋巴内皮细胞(anti-LYVE-1标记,如下图左),并通过 MLV 从 CNS 传播到外周淋巴结。研究人员将病毒直接注射到小鼠脑部,采集颈部淋巴结,制备组织研磨液,接种到健康乳鼠的脑部,发现引流到颈部淋巴结内的病毒能在乳鼠脑内增殖并导致乳鼠的死亡。这些结果首次揭示了 MLV 是脑内病毒颗粒向外周淋巴结传播的一条重要通道(下图右:大脑病毒经MLV传播到颈部淋巴结模式图)。 此外,研究团队将荧光标记蛋白 OVA-647 注射到小鼠小脑延髓池,运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下排至颈部淋巴结的含量,发现病毒感染小鼠颈部淋巴结 OVA-647 的含量明显少于健康对照,提示了病毒感染 CNS,虽然促进 MLV 扩张,但破坏了 MLV 向外周排出生物大分子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探索 MLV 在嗜神经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将小鼠颈部淋巴管结扎或者通过光动力技术破坏 MLV,再进行病毒感染,发现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死亡率和脑内病毒载量都明显增加。通过注射重组 VEGF-C 诱导 MLV 重建,则显著降低了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以及脑内病毒载量。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开创性揭示了病毒可以利用脑膜淋巴管突破大脑与外周屏障进行传播。促进脑膜淋巴管增生的手段可能为治疗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新策略。
  • 《Nature | 硬脑膜中存在淋巴结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24
    • 2024年3月20日,美国NIH Dorian B. McGavern、剑桥大学Menna R. Clatworthy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Venous-plexus-associated lymphoid hubs support meningeal humoral immunity的文章,揭示了脑脊膜外层硬脑膜在支持天然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这项研究证明了硬脑膜中存在有组织的淋巴结构,并命名为硬脑膜相关淋巴组织(dur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DALT),此结构与静脉丛和骨髓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鉴定了一种特别复杂的DALT结构,称为吻-鼻静脉淋巴中心(rostral-rhinal venolymphatic hub),它围绕在鼻窦的吻鼻汇合处。该中心与颅骨骨髓和颅底类似的静脉丛相互连接,为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在体内平衡过程中,rostral-rhinal hub中枢含有由B细胞、T细胞和髓系细胞组成的免疫聚集体,这些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些结构能够快速获得血液来源的抗原并对其作出反应,表明它们在监测系统免疫中的作用。有趣的是,rostral-rhinal hub也位于筛状板(cribriform plate)附近,这使其能够协调对鼻腔病原体的局部免疫反应。当小鼠被水泡性口腔炎病毒(VSV)鼻内攻击时,rostral-rhinal hub显著扩张,形成CXCR5+B细胞和CXCL13表达细胞簇。这表明rostral-rhinal hub支持VSV特异性B细胞反应的激活和扩增。 此外,rostral-rhinal hub被证明是体细胞超突变和类别转换的位点,这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关键过程。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证实了多种免疫细胞的存在,包括生发中心B细胞、浆细胞、T卵泡辅助细胞(TFH)和T卵泡调节细胞(TFR)。该研究还表明,rostral-rhinal hub可以独立于循环免疫细胞输入维持生发中心(GC)反应,突出了其支持局部B细胞反应的自主能力。实验观察到在VSV攻击时给予抗LFA1/VLA4抗体,可以阻断初始B细胞募集到rostral-rhinal hub以阻止GC B细胞发育。然而,如果稍后给予抗体,则会继续发生类别转换(class switching)和浆细胞形成,这表明一旦B细胞被局部激活,rostral-rhinal hub就可以在没有进一步免疫细胞流入的情况下维持GC反应。 总之,这些发现强调了脑脊膜中rostral-rhinal venolymphatic hub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促进了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防御机制的理解,而且对设计旨在调节脑脊膜免疫反应的新免疫治疗策略也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