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上海大学魏滨团队等发现脑膜淋巴管是病毒感染大脑并传播的重要通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2
  • 传统观点认为,因为大脑具有血脑屏障的特殊结构,所以该结构限制了生物大分子、化学小分子以及各种免疫细胞在大脑和血液循环之间的穿梭交流,由此大脑被认为是免疫豁免的器官。但是近期国际前沿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小鼠和人类大脑的硬脑膜中存在淋巴管,硬脑膜淋巴管(MLV)能够将脑脊液成分和免疫细胞从中枢神经系统(CNS)传入外周颈部淋巴结中,从而建立起 CNS 与外周免疫系统的直接联系。此外,国际上相关研究也发现 MLV 影响多种 CNS 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脑胶质瘤等的进程。但是,还不清楚入侵 CNS 的多种病原是否借助 MLV 系统在大脑和外周器官间传播与扩散。此外,由于病毒感染 CNS 通常在颅内造成急性损伤并伴有弥漫性炎症过程,但是目前学术界还不清楚 MLV 在嗜神经病原感染引起的神经炎症和神经损伤中是否发挥了相关作用。
    上海大学魏滨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红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Neuro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 mediate neurotropic viral drainage from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的研究论文。
    该项研究综合运用 3D 组织成像、组织透明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量子点标记、光动力学等手段,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大脑脑膜淋巴管(MLV)是多种嗜神经病毒颗粒突破大脑-外周屏障向外周淋巴结传播的重要通道,并且发现病毒能够感染组成 MLV 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而破坏了 MLV 的引流功能。
    该项研究也开创性地揭示了 MLV 在嗜神经病毒感染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也对多种急慢性神经损伤的新型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研究MLV在病毒感染中的变化,研究团队利用了多种嗜神经病毒如狂犬病毒(RABV)、寨卡病毒(ZIKV)、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和滤泡性口炎病毒(VSV)分别感染小鼠大脑,发现病毒感染大脑可以诱发 MLV 的增生。通过小鼠头骨透明化及 3D 成像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
    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利用荧光标记的病毒(VSV-GFP)注射到小鼠的小脑延髓池(联通第四脑室,内有脑脊液)中,发现病毒能够感染 MLV 的淋巴内皮细胞(anti-LYVE-1标记,如下图左),并通过 MLV 从 CNS 传播到外周淋巴结。研究人员将病毒直接注射到小鼠脑部,采集颈部淋巴结,制备组织研磨液,接种到健康乳鼠的脑部,发现引流到颈部淋巴结内的病毒能在乳鼠脑内增殖并导致乳鼠的死亡。这些结果首次揭示了 MLV 是脑内病毒颗粒向外周淋巴结传播的一条重要通道(下图右:大脑病毒经MLV传播到颈部淋巴结模式图)。

    此外,研究团队将荧光标记蛋白 OVA-647 注射到小鼠小脑延髓池,运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下排至颈部淋巴结的含量,发现病毒感染小鼠颈部淋巴结 OVA-647 的含量明显少于健康对照,提示了病毒感染 CNS,虽然促进 MLV 扩张,但破坏了 MLV 向外周排出生物大分子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探索 MLV 在嗜神经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将小鼠颈部淋巴管结扎或者通过光动力技术破坏 MLV,再进行病毒感染,发现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死亡率和脑内病毒载量都明显增加。通过注射重组 VEGF-C 诱导 MLV 重建,则显著降低了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以及脑内病毒载量。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开创性揭示了病毒可以利用脑膜淋巴管突破大脑与外周屏障进行传播。促进脑膜淋巴管增生的手段可能为治疗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新策略。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b73e2663898.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大学科学家发现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新细胞》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1-15
    • 武汉大学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具有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作用。9月12日,记者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获悉,该院侯炜教授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科研工作人员合作的一项科研成果发表在8月国际美国著名学术刊物《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侯炜教授介绍,这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是一类“桥梁细胞”,它既具有自然杀伤的功能,又能起到自我保护的功能,它是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占5%~15%,而肠道和肝脏中的50%免疫细胞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但就是这种细胞,以前研究往往只被发现在抗肿瘤和抗肝炎病毒感染中起到作用,而没有发现它在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有较强作用。   侯炜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霍文哲教授团队的研究,历经3年多时间,首次发现,这种“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并且这种活性具有广谱性,既可抑制实验室保存的艾滋病病毒病毒株,也可抑制临床上分离得到的艾滋病病毒病毒株。在研究“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抑制艾滋病病毒效应的机制过程中,该研究团队发现,虽然“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对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的协同受体影响甚微,但其分泌物可增强干扰素调节因子的作用,从而引起巨噬细胞发挥作用,“抗击”艾滋病病毒。此外,“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具有增强细胞内一种新发现的抗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 《Cell子刊:发现XCR1+交叉呈递树突细胞是开发针对慢性病毒感染的免疫疗法的关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22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和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确定,一种类型的树突细胞对于控制慢性病毒感染的免疫疗法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些树突细胞已被发现是重新激活功能衰竭的淋巴细胞来清除受感染细胞以便保持低病毒载量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2月28日的Cell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XCR1+ DCs are critical for T cell-mediated immunotherapy of chronic viral infections”。 慢性病毒感染,比如那些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或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感染,其特点是持续的病毒载量。这是由病毒的扩张和功能衰竭的T淋巴细胞的扩张之间的平衡来维持的,一旦病毒载量增加,T淋巴细胞就会变得活跃,进行增殖并消除受感染的细胞。 在HIV感染者中,通过抗病毒治疗将病毒载量降低到可检测的水平以下,感染得到了控制。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停止治疗后,病毒载量会急剧增加。全世界每年有65万人死于HIV,150万人感染这种病毒,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功能性治愈方法,以便在控制这种病毒的同时不引起疾病,避免抗病毒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和卫生系统负担。 因此,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疗法,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阻断阻止免疫系统攻击受感染细胞的蛋白。 这项新的研究确定多种类型的树突细胞在免疫检查点免疫疗法中重新激活功能衰竭的淋巴细胞的能力不同。它还确定了XCR1+交叉呈递树突细胞是在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疗法中触发功能衰竭的淋巴细胞重新激活的关键因素。因此,XCR1+交叉呈递树突细胞是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间改善病毒控制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靶标。 这项新的研究在慢性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chronic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感染的小鼠模型---该模型部分上类似于人类的慢性HIV和肝炎病毒感染---中进行,这开启了考虑包括靶向交叉呈递树突细胞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免疫疗法作为HIV感染者的有趣治疗选择的可能性。 论文第一作者Eva Domenjo说,“我们的发现是在理解慢性感染的治愈策略要求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与Jordi Argilaguet一起共同领导这项研究的Andreas Meyerhans补充说,“如今下一步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并将这些数据从模型系统转化为临床实践。” 鉴于癌症免疫疗法中的类似发现,这不仅证明了慢性感染和癌症之间的免疫学相似性,而且还为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带来了希望。 参考资料: Eva Domenjo-Vila et al. XCR1+ DCs are critical for T cell-mediated immunotherapy of chronic viral infections. Cell Reports, 2023, doi:10.1016/j.celrep.2023.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