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发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制造与应用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0
  •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浦东集成电路单位数量279家,从业人数逾6.47万人,均占全市半壁江山。其中,张江高科技园区行业增长较为明显,单位数量增至197家,从业人数增至逾4.59万人,集成电路产业的集中度再次提升。

    销售规模连续4年 两位数增长

    据介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支持上海集成电路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企业培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及引进等。

    白皮书显示,在市场引导以及政策和资本双轮驱动下,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180.62 亿元,同比增长12.2%。这是继2014年以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细分领域方面,设备业可圈可点。上海2017年完成销售收入82.68亿元,同比增长111.9%。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认为,近年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链结构更趋先进和合理。

    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产业链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与2011年相比,设计业占产业链比重由23.7%升至37.1%,芯片制造业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由曾经以封装测试业为主,转向了以设计业和芯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设备材料业进入 发展新阶段

    白皮书显示,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约为87.9亿元,比2016年的74.46亿元增长18%。其中设备材料业增幅最大,达95.7%。浦东企业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占据前四位。

    排名首位的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和硅通孔刻蚀设备,已在国际主要芯片制造和封测厂商的生产线上广泛应用于45纳米到7纳米先进加工工艺和最先进的封装工艺。中微半导体开发的用于LED和功率器件外延片生产的MOCVD设备也已在客户生产线投入量产,逐步替代进口设备。

    位于张江的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先进封装光刻机已出货40余台,占国内先进封装光刻机80%的市场份额。

    首家由留学人员创办并赴美上市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公司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开发了两项技术SAPS和TEBO。这两项技术解决了工业界清洗的难题,并快速进入市场阶段。

    凯世通凭借70多项国内外专利成功绕开巨头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从研发型企业到生产型高科技企业的成功转型。

    白皮书进一步指出,上海设备材料制造业已经走出初创阶段的发展路程,成功进入到“产品进入市场,市场引领企业;研发带动创新,创新推进发展”的双边发展新阶段。

相关报告
  • 《《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发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0
    •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浦东集成电路单位数量279家,从业人数逾6.47万人,均占全市半壁江山。其中,张江高科技园区行业增长较为明显,单位数量增至197家,从业人数增至逾4.59万人,集成电路产业的集中度再次提升。 销售规模连续4年 两位数增长 据介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支持上海集成电路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企业培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及引进等。 白皮书显示,在市场引导以及政策和资本双轮驱动下,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180.62 亿元,同比增长12.2%。这是继2014年以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细分领域方面,设备业可圈可点。上海2017年完成销售收入82.68亿元,同比增长111.9%。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认为,近年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链结构更趋先进和合理。 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产业链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与2011年相比,设计业占产业链比重由23.7%升至37.1%,芯片制造业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由曾经以封装测试业为主,转向了以设计业和芯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设备材料业进入 发展新阶段 白皮书显示,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约为87.9亿元,比2016年的74.46亿元增长18%。其中设备材料业增幅最大,达95.7%。浦东企业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占据前四位。 排名首位的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和硅通孔刻蚀设备,已在国际主要芯片制造和封测厂商的生产线上广泛应用于45纳米到7纳米先进加工工艺和最先进的封装工艺。中微半导体开发的用于LED和功率器件外延片生产的MOCVD设备也已在客户生产线投入量产,逐步替代进口设备。 位于张江的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先进封装光刻机已出货40余台,占国内先进封装光刻机80%的市场份额。 首家由留学人员创办并赴美上市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公司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开发了两项技术SAPS和TEBO。这两项技术解决了工业界清洗的难题,并快速进入市场阶段。 凯世通凭借70多项国内外专利成功绕开巨头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从研发型企业到生产型高科技企业的成功转型。 白皮书进一步指出,上海设备材料制造业已经走出初创阶段的发展路程,成功进入到“产品进入市场,市场引领企业;研发带动创新,创新推进发展”的双边发展新阶段。
  • 《英国发布首份人工智能白皮书》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3-06-07
    • 2023年3月29日,英国政府发布题为《创新型人工智能监管》(A pro-innovation approach to AI regulation)的白皮书,以建立公众对前沿技术的信任,并使企业更容易创新和成长,从而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 白皮书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原则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供监管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解释和应用人工智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工智能在相关行业中的安全和创新使用。这种协作和迭代的方法可以跟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脚步,从而加强英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地位。监管机构应该考虑的5条明确原则分别是:(1)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健性:人工智能的应用应该以一种安全、可靠和稳健的方式运行,并警惕管理风险;(2)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的组织应该能够沟通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它,并以适当的详细程度解释系统的决策过程,以匹配人工智能的使用所带来的风险;(3)公平性:人工智能的使用应符合英国现有的法律,例如《2010年平等法案》或英国GDPR,不得歧视个人或产生不公平的商业结果;(4)问责制和治理:需要采取措施以确保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进行适当的监督,并对结果进行明确地问责;(5)可争议性和补救:需要有明确的途径来对人工智能产生的有害结果或决定提出异议。 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监管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1)促进创新:促进而非扼杀创新;(2)均衡性:避免给企业和监管机构带来不必要或不相称的负担;(3)可信性:培育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以促进和鼓励人工智能的应用;(4)可适用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保英国经济的发展能够快速有效地适应,足以应对突发的机遇和风险;(4)明确性:让人工智能生命周期中的参与者,如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更容易知道规则是什么,它们适用于谁,由谁执行,以及如何遵守;(5)协同性:鼓励政府、监管机构和产业界共同努力,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建立公众信任,并确保公众的声音能够得到倾听并被考虑。 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监管机构将向各组织发布实用指南,以及风险评估模板等其他工具和资源,以阐明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实施这些原则。在议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立法,以确保监管者一致考虑这些原则。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将提供200万英镑创建一个新的沙箱机制,为人工智能创企提供产品和服务测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