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获批建芯片领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0
  • 国家发改委确定了2018年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名单,依托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智芯公司申报的“能源互联网智能终端核心芯片可靠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建立科研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国家级重要平台。 该中心致力于电力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电力核心芯片应用,形成了工艺材料、可靠性设计、动模应用及安全技术四个研究方向。建成国家级院士工作站,特聘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形成国内权威专家引领产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攻关模式。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共享,已向250多家国内外芯片及整机企业、政府机构、高校及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解决近3万个芯片实验分析难题。 据了解,国网持续支持芯片领域技术创新,截至2018年底,累计向该中心下达科技项目53项,累计申请获得政府支持项目23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项。在该公司大力支持下,广大科研人员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成功开发出工业应用核心芯片76款,应用量超过9亿颗。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该中心在芯片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提升了依托企业的业绩和实力,智芯公司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018年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近期,国网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芯片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的核心基础,有助于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的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状态全面感知和信息高效处理,全面支撑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两网”融合发展。 建设“能源互联网智能终端核心芯片可靠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国网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集成电路和智能电网发展要求的重要实践。为此,该公司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芯片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全面提升安全可靠工业芯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开展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提供核心动力,为加快推进芯片国产化进程,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报告
  • 《英国计划建立国家级芯片研究中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1-31
    • 据官网2022年12月5日报道,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启动了一项可行性研究,以寻找支持英国半导体行业的研究项目以及探讨建立一个新国家级芯片研究机构的可能性,并通过英国政府即将出台的半导体战略来支撑英国工业的基础设施、支持英国半导体行业的增长并促进半导体供应链恢复。英国政府为该可行性研究分配的预算为90万英镑,将考虑改善行业协调、硅原型、化合物半导体的开放式制造、先进封装和知识产权五个关键领域的基础设施。英国的半导体战略旨在释放英国微芯片业务的全部潜力,支持就业和技能,推动本土微芯片产业发展,并确保半导体的可靠供应。从2012年至2021年,英国半导体行业收入增长了95%。英国已经确立了一些主要的行业优势,包括芯片设计、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技术研究。“在英国,我们在设计和先进技术研究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字大臣Michelle Donelan表示。“我们希望在这些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保持我们的半导体行业处于最前沿。这项研究将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抱负,并可能导致一个新的国家机构和更大的研究设施。”原文链接:https://www.contractsfinder.service.gov.uk/notice/4d7f363a-2f0a-4fb1-b2df-a61f77397942https://www.gov.uk/
  •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2-03-14
    •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的水资源方面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河海大学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于2005年3月共同组建而成,以“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为法人载体,注册资金3500万元。   近几年来,中心以 “特色定位、市场导向、技术引领、联合发展”为战略,以“关键、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工程---技术辐射”为路线,以“依托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充分利用河海大学在水资源和工程安全方面学科完整的研究能力和中国三峡集团在把握行业发展战略、支撑和引领技术研发、引导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研发/实验/试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工程化验证基地、技术转移孵化基地、专业化子公司的循环运行机制,形成了15个研究所/研发团队、5个校企(地)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工程化验证基地、2个产业化全资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两个专业事业部的组织架构。   中心现使用场地面积共26000余平方米。依托单位河海大学提供了建筑面积共568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基地,建成10个实验/试验/测试平台,2个小试/中试环境,提供12个研究所办公场所;三峡集团建设了3个工程化验证基地;自建技术转移孵化大楼,可使用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与企业联合建设了 18个中试/产业化基地;另外建设了5个校企(地)产学研合作基地。   中心现有人员共322人,其中固定人员129人,包括研究与开发人员110人、工程人员9人、管理人员10人;流动人员193人,包括工程化验证基地及产业化基地主要技术骨干20人,参与项目研发的客座研究人员18人和硕博士研究生155人。目前中心已形成以15位学术带头人为首的研发团队,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相关人才计划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   中心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在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长距离调水调度与仿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工程安全五个研发方向,以及拓展的新能源(风电)等业务,进行了行业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扩散与转移,形成实时水文预报与梯级水库群调度、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极值洪水计算、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合理配置、河流管理、水利水电监控与信息自动化、河口动力环境及其模拟、淤泥污泥资源化及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技术、生态、环境水力学及应用、高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安全、大坝安全监控与分析、岩土工程加固与工程安全、海上风电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等15个技术集群,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三年以来,中心共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555项,其中973子题5项,863课题2项,863子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其中重点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3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9项;获部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论文1112篇,其中SCI 61篇、EI 238篇;授权专利44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获软件著作权29项;参与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2项;研发新产品24项、新工艺2项,成果转化17项,成果转化率65.38%。   2008年以来,中心共承办中国工程院“2010流域水安全与重大工程安全高层论坛”、“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APEC亚太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等重大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活动以及参加“国际水利学会第16届亚太地区会议(IAHR-APD)暨第3届水工水力学国际研讨会”、 “全国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报告会暨首届农业节水科技奖颁奖大会”等学(技)术活动 40余次;在依托单位河海大学与2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36个协作内容中发挥作用,2011年与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印尼万隆大学,以及台湾逢甲大学等就相互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合作商谈。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台湾生态水利基金会等机构在能源的生产、储存和分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进行合作;培养和提供了行业人才1487人。   中心运营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施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集成、成果提炼与技术转移,先后取得了AAA资信等级证书、技术贸易证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等资质,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