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2-03-14
  •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的水资源方面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河海大学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于2005年3月共同组建而成,以“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为法人载体,注册资金3500万元。   近几年来,中心以 “特色定位、市场导向、技术引领、联合发展”为战略,以“关键、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工程---技术辐射”为路线,以“依托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充分利用河海大学在水资源和工程安全方面学科完整的研究能力和中国三峡集团在把握行业发展战略、支撑和引领技术研发、引导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研发/实验/试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工程化验证基地、技术转移孵化基地、专业化子公司的循环运行机制,形成了15个研究所/研发团队、5个校企(地)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工程化验证基地、2个产业化全资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两个专业事业部的组织架构。   中心现使用场地面积共26000余平方米。依托单位河海大学提供了建筑面积共568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基地,建成10个实验/试验/测试平台,2个小试/中试环境,提供12个研究所办公场所;三峡集团建设了3个工程化验证基地;自建技术转移孵化大楼,可使用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与企业联合建设了 18个中试/产业化基地;另外建设了5个校企(地)产学研合作基地。   中心现有人员共322人,其中固定人员129人,包括研究与开发人员110人、工程人员9人、管理人员10人;流动人员193人,包括工程化验证基地及产业化基地主要技术骨干20人,参与项目研发的客座研究人员18人和硕博士研究生155人。目前中心已形成以15位学术带头人为首的研发团队,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相关人才计划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   中心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在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长距离调水调度与仿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工程安全五个研发方向,以及拓展的新能源(风电)等业务,进行了行业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扩散与转移,形成实时水文预报与梯级水库群调度、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极值洪水计算、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合理配置、河流管理、水利水电监控与信息自动化、河口动力环境及其模拟、淤泥污泥资源化及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技术、生态、环境水力学及应用、高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安全、大坝安全监控与分析、岩土工程加固与工程安全、海上风电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等15个技术集群,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三年以来,中心共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555项,其中973子题5项,863课题2项,863子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其中重点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3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9项;获部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论文1112篇,其中SCI 61篇、EI 238篇;授权专利44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获软件著作权29项;参与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2项;研发新产品24项、新工艺2项,成果转化17项,成果转化率65.38%。   2008年以来,中心共承办中国工程院“2010流域水安全与重大工程安全高层论坛”、“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APEC亚太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等重大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活动以及参加“国际水利学会第16届亚太地区会议(IAHR-APD)暨第3届水工水力学国际研讨会”、 “全国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报告会暨首届农业节水科技奖颁奖大会”等学(技)术活动 40余次;在依托单位河海大学与2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36个协作内容中发挥作用,2011年与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印尼万隆大学,以及台湾逢甲大学等就相互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合作商谈。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台湾生态水利基金会等机构在能源的生产、储存和分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进行合作;培养和提供了行业人才1487人。   中心运营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施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集成、成果提炼与技术转移,先后取得了AAA资信等级证书、技术贸易证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等资质,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原文来源:http://water-centre.hhu.edu.cn/index.htm
相关报告
  • 《国家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心落户南京》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2-07
  •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14
    •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依托天津市农科院组建的,集科研和开发于一体的企业化管理试点单位,在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登记注册的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心”的经营实体。   “中心”现已具国家工程中心科研、孵化、生产、开发一条龙产业化工程体系,下设农产品加工研究室、果品蔬菜采后生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室、采后病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室、贮运保鲜新材料研究室、贮运保鲜新设备研究室、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室等6个研究室。所属企业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设供应部、生产部、市场部、科技部与财务部。   “中心”及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87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30名,(有8名博士,9名硕士)。“中心”是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和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也是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果品协作组组长单位,并以此组织了57名全国同行专家组成农产品保鲜技术教授级讲师团,还聘请国外7名保鲜专家做顾问。“小中心,大网络”是“中心”科研产业化的特色。   “中心”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根据多年从事果蔬贮藏及加工研究的基础和实践,研究与开发出的“绿达”牌果蔬防腐保鲜剂十多个品种,是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保鲜作用且安全无毒的食品添加剂级保鲜剂,可延长几十种果蔬的贮藏保鲜期限。该系列保鲜剂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所获成果转化的产品,该项目也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葡萄保鲜剂获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   “中心”研制的系列果蔬保鲜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在低温下柔软,防结露,具有气体自动调控等功能。果蔬保鲜膜研制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在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利用该保鲜膜贮藏的果蔬,效果显著优于普通塑料薄膜。   “中心”开发的微型节能保鲜库、微型减压库及其配套设备,已获多项国家专利,符合中国国情,深受产地农民欢迎。此设施因地制宜,实行设计、安装、使用管理、技术培训一条龙服务。   “中心”研制的系列果实袋,具有疏水度高、透气度大、抗风雨能力和防病防虫等特点。该产品在西北高海拔旱塬产区、西北低海拔地区、环渤海湾近产区、环渤海湾产区以及我国的黄河故道产区,已被大量推广应用。   “中心”于2000年创刊《保鲜与加工》期刊(公开发行号ISSN),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期刊,主要设置增加农产品产后附加值的有关研究与综述、新技术与新成果、新产品与新材料、以及相关的信息与市场需求等栏目。该刊作为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会刊、中国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会刊、中国园艺学会科学技术分会会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产后贮藏与加工行业的认同,目前全国年发行量近万册。   “中心”创建的“中国保鲜网”(www.luda.com.cn)是宣传和普及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知识、推荐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综合性网站。该网站在新浪、Google、Sohu等大型门户网站搜索中,在保鲜行业名列前茅。   天津绿达保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中心”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为技术支持,生产的注册商标为“绿达”牌的微型节能保鲜库、系列果蔬保鲜膜和保鲜剂、果实袋等4大类产品,在中国已经辐射到30个省市及自治区,葡萄保鲜剂在中国约占同类保鲜剂市场份额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