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苗阻止肿瘤逃避免疫攻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6-07
  •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展示了一种新的癌症疫苗,可阻止肿瘤对疫苗诱导免疫攻击的防御反应。初步结果表明了这一疫苗在小鼠和非人灵长动物中的效力和安全性。该临床前结果为进一步测试确定临床适用性铺平道路。

      大多数癌症疫苗都靶向癌细胞表达的特异的细胞表面蛋白(抗原),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这些细胞。但是这些抗原的性质和免疫原性(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特的,这限制了对普适疫苗的开发。而且,肿瘤经常可以通过变异和改变抗原呈递,从而降低对其的识别来逃逸免疫攻击。

      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科学家此次提出了一种癌症疫苗的新设计,能克服癌症免疫中的个体差异,即通过靶向两种主要类型的免疫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引起独立于肿瘤抗原的协同全面攻击。

      这种疫苗靶向两种表面蛋白MICA和MICB,它们在各种人类癌症中都会因应激而增加表达量。正常情况下,T细胞和NK细胞会与这些应激蛋白结合活化,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剪切MICA和MICB使其脱落来逃逸免疫攻击。但这种疫苗能阻止剪切,从而增加应激蛋白表达量,最终更易引发T细胞和NK细胞协同双重攻击。团队表明,这种疫苗在小鼠和恒河猴模型的初步实验中有效且安全。

      研究人员总结说,初步结果表明这种疫苗能够增进对肿瘤(即使是有逃逸变异的那些)的免疫保护。未来尚需临床试验评估其在人类中的潜力。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6/01/content_535924.htm?div=-1
相关报告
  • 《细菌利用LPS阻断细胞凋亡 逃避免疫攻击的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1-05
    • 各种细菌性病原体可以通过躲在人体细胞内增殖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病原体在细胞内的复制增殖后导致细胞裂解,从细胞中释放出更多的病原体,继续扩散染邻近细胞,并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但是,人体对这种细菌策略的响应是引发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这是在感染过程中对细胞应激情况做出反应,导致被感染细胞快速自杀。人体细胞这种快速自毁的程序性死亡,会令病原体无法增殖,最终免疫系统可成功清除它们。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原体当然也有自己的办法,才能坚持到现在。科学家早已经观察到病原体可以有效阻止细胞凋亡,从而使其能够躲在细胞内继续繁殖和传播。成功的细菌定植取决于细胞内病原体阻断细胞凋亡和保护细菌复制位的能力。但是,这些细菌如何“胜过”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科隆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所进分子免疫学家Hamid Kashkar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其外膜成分抑制死亡效应分子,从而突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免疫系统防御机制。引起腹泻的志贺氏菌细菌利用其表面产生的脂多糖(LPS)来阻断凋亡效应的Caspase酶。脂多糖是细菌外膜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效的Caspase酶抑制剂。这种策略使细菌能够在细胞内繁殖而不受细胞凋亡的影响。Günther等人的文章“'Cytosolic Gram-negative bacteria prevent apoptosis by inhibition of effector caspases through LPS”发表在新一期的《Nature Microbiology》上。 志贺氏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急性炎症性腹泻的病原菌,Kashkar教授的实验室现已证明,志贺氏菌可以通过表明产生的脂多糖有效地以其O抗原结合并阻断某些caspases酶,从而阻止caspases酶启动细胞凋亡,最终阻止细胞凋亡而使得自身能够在细胞内繁殖。没有完整LPS(缺乏O抗原)的细菌则无法阻断细胞凋亡,自身无法在细胞内繁殖,而被免疫系统成功清除,因此不再能够引起传染疾病。研究表明,细菌脂多糖除了具有促炎症作用外,还有独特的作用模式——通过破坏早期非裂解性细胞死亡,以支持细菌繁殖和后期时间点的感染细胞裂解。Kashkar实验室的工作已经破译了一种重要的细菌策略,可以防止宿主细胞快速凋亡并为细菌传播留下窗口。
  • 《Science:揭示蛋白BAF阻止细胞攻击自身DNA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8
    • 病毒通过将其DNA注入宿主细胞进行增殖。一旦它进入细胞内液体,这种外来物质就会触发一种称为cGAS-STING途径的防御机制。一种称为环GMP-AMP合酶(cGAS)的蛋白也存在于液体内,它与入侵的DNA结合,产生一种新分子。这接着又与另一种叫做STING的蛋白结合,从而诱发炎症免疫反应。 有时,液体内所含的物质--以及与cGAS蛋白接触的物质--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细胞本身,比如细胞核意外破裂后。当这种情况发生时,cGAS-STING途径并没有被激活。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证实了细胞如何对自己的DNA和来自病原体的遗传物质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避免攻击错误的靶标。他们的发现为人体炎症反应中发生的复杂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14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F restricts cGAS on nuclear DNA to prevent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论文通讯作者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Andrea Ablasser教授。 Ablasser教授及其团队针对一种称为Barrier-to-Autointegration Factor(BAF)的小蛋白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发现,通过与无害的DNA结合,BAF阻止cGAS蛋白结合DNA,从而阻止cGAS-STING途径激活。 BAF可以增强细胞核的功能,将核膜与内部的DNA连接起来。实验表明,当将这种蛋白从实验室生长的细胞中移除时,细胞核会破裂。这种破裂将遗传物质释放到细胞内液中,在那里遗传物质与cGAS蛋白接触,并触发cGAS-STING途径,就像它是外来DNA一样。 导致细胞核破裂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施加机械压力。不过根据论文共同第一作者Baptiste Guey的说法,仅其中的一种方法---移除BAF蛋白---能引起免疫反应。Guey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BAF在防止细胞攻击自己的DNA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这种蛋白的抑制作用极为重要:虽然cGAS-STING途径帮助身体抵御感染,但它也需要受到控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Marilena Wischnewski说,“细胞核偶尔会破裂,但细胞能够修复损伤。如果cGAS每次都与DNA结合,后果会更严重。” 过度活跃的cGAS-STING途径的危害可以在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中观察到。这种种罕见且通常是致命的遗传性疾病会诱发过度的炎症反应,就像身体的细胞不断受到入侵病原体的攻击一样。 BAF也被认为在某些类型的肿瘤中起作用。根据Wischnewski的说法,癌细胞中高浓度的BAF可能与较差的预后有关。她解释说,“这可能是BAF让肿瘤更具抵抗力。通过防止cGAS-STING途径的激活,它可能会让癌细胞逃避身体的免疫系统。” 这种蛋白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以不同数量存在。这些研究人员计划深入研究这些数量变化,这是因为他们试图了解不同组织类型如何应对感染和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