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利用LPS阻断细胞凋亡 逃避免疫攻击的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1-05
  • 各种细菌性病原体可以通过躲在人体细胞内增殖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病原体在细胞内的复制增殖后导致细胞裂解,从细胞中释放出更多的病原体,继续扩散染邻近细胞,并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但是,人体对这种细菌策略的响应是引发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这是在感染过程中对细胞应激情况做出反应,导致被感染细胞快速自杀。人体细胞这种快速自毁的程序性死亡,会令病原体无法增殖,最终免疫系统可成功清除它们。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原体当然也有自己的办法,才能坚持到现在。科学家早已经观察到病原体可以有效阻止细胞凋亡,从而使其能够躲在细胞内继续繁殖和传播。成功的细菌定植取决于细胞内病原体阻断细胞凋亡和保护细菌复制位的能力。但是,这些细菌如何“胜过”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科隆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所进分子免疫学家Hamid Kashkar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其外膜成分抑制死亡效应分子,从而突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免疫系统防御机制。引起腹泻的志贺氏菌细菌利用其表面产生的脂多糖(LPS)来阻断凋亡效应的Caspase酶。脂多糖是细菌外膜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效的Caspase酶抑制剂。这种策略使细菌能够在细胞内繁殖而不受细胞凋亡的影响。Günther等人的文章“'Cytosolic Gram-negative bacteria prevent apoptosis by inhibition of effector caspases through LPS”发表在新一期的《Nature Microbiology》上。

    志贺氏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急性炎症性腹泻的病原菌,Kashkar教授的实验室现已证明,志贺氏菌可以通过表明产生的脂多糖有效地以其O抗原结合并阻断某些caspases酶,从而阻止caspases酶启动细胞凋亡,最终阻止细胞凋亡而使得自身能够在细胞内繁殖。没有完整LPS(缺乏O抗原)的细菌则无法阻断细胞凋亡,自身无法在细胞内繁殖,而被免疫系统成功清除,因此不再能够引起传染疾病。研究表明,细菌脂多糖除了具有促炎症作用外,还有独特的作用模式——通过破坏早期非裂解性细胞死亡,以支持细菌繁殖和后期时间点的感染细胞裂解。Kashkar实验室的工作已经破译了一种重要的细菌策略,可以防止宿主细胞快速凋亡并为细菌传播留下窗口。

相关报告
  • 《应对超级细菌新策略,阻断细菌与细胞的结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6-20
    • 哺乳动物肠道栖息着万亿细菌,这些细菌中有一些属于无害类型,也有一些属于潜在的致病菌。在肠道内持续生存对这些细菌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肠道的一波又一波蠕动会把内容物不断驱赶出去,细菌如何避免被驱赶是需要生存技巧的。科学界对致病菌如何粘附宿主细胞的过程早就有比较全面的研究,但不知道肠道细菌是如何共生定居于肠道粘膜表面。 最新《自然》在线发表 Spaulding 等的论文,研究了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的肠道大肠杆菌如何在小肠内生存,大肠杆菌在肠道生存需要借助自身合成的一种丝状蛋白复合物 pili,这种蛋白能协助细菌粘附肠道壁。作者还确定了一种糖衍生物能破坏这些粘附过程。来自粪便的大肠杆菌能入侵尿道并导致尿路感染,预防大肠杆菌在泌尿系统定居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一种策略。过去研究发现,pili 是细菌定居于膀胱和肾脏等感染部位的必须成分。伴侣蛋白 - 推进蛋白途径类 (CUP) 菌毛广泛存在于大肠杆菌等细菌。研究人员推测 CUP 菌毛可能参与肠道定居。为验证这一假说,作者建立突变缺失 9 种 CUP 菌毛基因的大肠杆菌,并测试这些细菌在泌尿系统定居的能力。结果发现,如果将 1 型和 F17 CUP 菌毛基因删除,细菌的感染能力显著降低。1 型菌毛是膀胱内感染的关键,但是这种基因对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的定居能力的作用是最新发现。而 F17 样菌毛只对肠道定居有贡献,缺乏这种基因的细菌仍然能感染膀胱。 菌毛作为宿主 - 病原体结合的桥梁是粘附蛋白尖端碳水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到宿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或脂质上。通过对 1 型和 F17 样菌毛进行纯化,研究人员证明每个菌毛能结合特定的宿主蛋白聚糖,其中 1 型能与包含 d 甘露糖的 N 型聚糖结合,F17 样菌毛则结合 O 型聚糖。这种结合特征让大肠杆菌能分别定居在肠道内不同部位,保证了肠道内大肠杆菌的多样化。研究人员还发现,从一组女性反复发作的女性尿路感染患者体内分离的大肠杆菌,几乎所有都能制造 F17 样菌毛,结果支持这些菌毛和复发性尿路的关系。 为研究 1 型菌毛如何协助大肠杆菌结合在肠道细胞上,Spaulding 观察了一种化合物 M4284 的作用,这是一个甘露糖苷小分子,结合 1 型菌毛的能力是 d 甘露糖的 10 万倍。研究发现,小鼠口服 M4284 能显著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的数量。提示 M4284 能竞争阻断细菌 d 甘露糖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结合,使大肠杆菌无法有效结合在肠道上皮细胞,从而很容易被肠道蠕动清除体外。 能不能用这种小分子化合物作为泌尿系感染的治疗药物?进一步研究发现,M4284 确实具有帮助小鼠清除膀胱的大肠杆菌,这种作用是通过直接干扰细菌通过 1 型菌毛和宿主膀胱上皮细胞之间的结合。推测 M4284 从肠道吸收入血,进入膀胱发挥作用。另外一种可能是通过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的数量有利于减少泌尿道感染发生率。 超级耐药细菌是当今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抗生素的开发总是无法跟上耐药菌的出现。Spaulding 等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潜在的不依赖抗生素的减少细菌感染的策略,这非常值得鼓励。抑制细菌和宿主细胞的结合可能是未来对付恶劣细菌感染,解决耐药菌的重要理想手段。 长期的医疗实践告诉我们,抗生素不仅杀死致病菌,也会导致肠道正常菌群被误伤。正常肠道菌群给我们提供一个天然屏障,避免致病菌的入侵。但这种屏障可以因为耐药菌过度增殖破坏。但是通过阻断细菌和宿主细胞结合的小分子如 M4284 将不会对正常菌群产生干扰。Spaulding 研究也证明使用 M4284 对肠道菌群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研究病原体致病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对正常菌群如何维持进行研究,只有通过深入全面研究,才能在摧毁敌对分子的同时保护好周围吃瓜的群众。
  • 《新疫苗阻止肿瘤逃避免疫攻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07
    •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展示了一种新的癌症疫苗,可阻止肿瘤对疫苗诱导免疫攻击的防御反应。初步结果表明了这一疫苗在小鼠和非人灵长动物中的效力和安全性。该临床前结果为进一步测试确定临床适用性铺平道路。   大多数癌症疫苗都靶向癌细胞表达的特异的细胞表面蛋白(抗原),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这些细胞。但是这些抗原的性质和免疫原性(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特的,这限制了对普适疫苗的开发。而且,肿瘤经常可以通过变异和改变抗原呈递,从而降低对其的识别来逃逸免疫攻击。   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科学家此次提出了一种癌症疫苗的新设计,能克服癌症免疫中的个体差异,即通过靶向两种主要类型的免疫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引起独立于肿瘤抗原的协同全面攻击。   这种疫苗靶向两种表面蛋白MICA和MICB,它们在各种人类癌症中都会因应激而增加表达量。正常情况下,T细胞和NK细胞会与这些应激蛋白结合活化,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剪切MICA和MICB使其脱落来逃逸免疫攻击。但这种疫苗能阻止剪切,从而增加应激蛋白表达量,最终更易引发T细胞和NK细胞协同双重攻击。团队表明,这种疫苗在小鼠和恒河猴模型的初步实验中有效且安全。   研究人员总结说,初步结果表明这种疫苗能够增进对肿瘤(即使是有逃逸变异的那些)的免疫保护。未来尚需临床试验评估其在人类中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