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范围和生活史特征的快慢连续体预测了野生哺乳动物病原体丰富度》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12-09
  • 为确定具有人畜共患疾病外溢高风险的宿主物种,需要对野生动物病原体丰富度进行监测。虽然已经提出了几种预测野生动物宿主病原体丰富度的指标,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尚未得到正式研究。这妨碍了我们确定潜在疾病宿主的能力,特别是在监测工作有限的偏远地区。本文利用集合模型和1040个宿主物种的数据集分析了14个预测病原体丰富度的预测因子,以确定野生哺乳动物物种中最重要的病原体丰富度预测因子。在控制研究工作后,发现较大的物种地理范围与较高的病原体丰富度相关。我们还发现了生活史特征的快慢连续体与病原体丰富度之间的二元关系的证据,其中病原体丰富度在接近极端的地方增加。病原丰富度较高的分类目为食肉目、吻肢目、偶蹄目和假趾目。综合模型预测病原菌丰富度最高的前3个物种分别是狼(Canis lupus)、野猪(Sus scrofa)和驼鹿(Alces Alces)。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支持循证病原体监测和疾病库管理,以防止未来人畜共患疾病的出现。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47448-3?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a8cb2d95-14fc-4ce3-b915-e6ea6e3c73d6
相关报告
  • 《Cell | 宿主特征决定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病毒组成和跨种间传播》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1
    • 2023年9月20日,复旦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张永振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研究人员在代表四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浙江的温州与龙泉、湖北的荆门与五峰开展研究。 该研究在国际上 对人类传染病重要的动物传染源:啮齿类、蝙蝠和鼩鼱等小型哺乳动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病毒的多样性、进化生态学,以及播散规律研究,并从地理生境、类群、种群、个体、组织器官五个维度系统地揭示了宿主特征等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病毒组组成和跨物种病毒传播。研究发现大量的病毒具有跨种间传播能力,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遗传障碍感染人的可能。这些研究结果也为将来建立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预报预测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Art”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R4OZ0FryLfwUE-NjnpyWA
  • 《Nature | 侏罗纪少年化石揭示了早期哺乳动物漫长的生活史》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6
    • 2024年7月24日,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Jurassic fossil juvenile reveals prolonged life history in early mammals 的研究论文。 哺乳形类(Mammaliaformes,早期哺乳动物及其已灭绝近亲)成体体重很小(不到100克),但比今天的小体型哺乳动物寿命更长,生长速率更慢。但由于缺少幼年化石,理解这种模式的出现及其何时发生一直很难。 这项研究表明,小型早期哺乳动物的寿命和发育期可能比体重相近的现代哺乳动物更长。这些发现基于在苏格兰发现的一个小鼠大小的生物的化石骨骼遗骸,其年代可追溯至中侏罗世(约1.66亿年前),表明哺乳动物的发育在此期间经历了重要转变。该研究报告了在苏格兰斯凯岛发现了名为Krusatodon kirtlingtonensis的幼年和成年柱齿兽(docodontans,一种中侏罗世哺乳形类)的部分骨骼。 为了研究这些标本的生活史,研究团队分析了牙齿的生长增量。研究团队发现,成体约有7岁,幼体死亡时大约只有7-24个月大,正处于乳牙被恒牙替代的过程。基于牙齿长度以及前肢和大腿骨的周长,研究团队估计成年的Krusatodon的体型介于倭树鼩(约58克)和八齿鼠(约158克)之间。他们还估计,幼体大约在成体体重的51%-59%之间。该研究还发现,Krusatodon的发育期较长,在相近的体重下,它的最大寿命明显长于现生哺乳动物,其中包含更长的发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