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宿主特征决定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病毒组成和跨种间传播》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1
  • 2023年9月20日,复旦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张永振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研究人员在代表四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浙江的温州与龙泉、湖北的荆门与五峰开展研究。

    该研究在国际上 对人类传染病重要的动物传染源:啮齿类、蝙蝠和鼩鼱等小型哺乳动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病毒的多样性、进化生态学,以及播散规律研究,并从地理生境、类群、种群、个体、组织器官五个维度系统地揭示了宿主特征等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病毒组组成和跨物种病毒传播。研究发现大量的病毒具有跨种间传播能力,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遗传障碍感染人的可能。这些研究结果也为将来建立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预报预测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Art”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R4OZ0FryLfwUE-NjnpyWA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29
相关报告
  •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18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的鉴定结果,其中包括534种新型病毒,大大扩展了人们对哺乳动物病毒组(mammalian virome)---包括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和正腮腺炎病毒(orthorubulavirus)---的了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0月12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利用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来自中国四个栖息地的2443只野生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的内脏器官和粪便样本进行了测序。几乎所有被研究的动物体内都发现了病毒。 这些作者发现了与已知人类或家养动物病原体---比如轮状病毒 A、汉城病毒(Seoul virus)、温州哺乳动物沙粒病毒(Wenzhou mammarenavirus)---相关的病毒,包括引起 SARS 和 COVID-19 等疾病的冠状病毒。此外,还有新发现的正腮腺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以及与 SARS 相关的冠状病毒。 这些作者提供了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有力证据。例如,在多种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病毒,这表明这些病毒可以在不同动物物种之间传播,其中可能包括人类。 一种蝙蝠沙粒病毒的鉴定表明,沙粒病毒已使宿主从啮齿动物转移到蝙蝠。这一发现为这些病毒的进化提供了系统发育方面的启示。 在一些病毒科---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和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这些作者发现了与已知序列相对不同的版本。 这些作者对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的病毒丰富程度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鼩鼱携带的病毒总数最多,在单一物种中发现的病毒也最多,在史密斯鼩鼱(Smith's shrews)体内发现了来自 29 个病毒支系的多达 150 种病毒。其中一些鼩鼱病毒与之前在无脊椎动物中发现的病毒有关,而另一些则截然不同。 这些作者在物种、属、科和目分类水平上观察到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在三种或更多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了相同的病毒。在宿主体内多器官分布的病毒更有可能在其他宿主物种中发现。这表明如果一种病毒存在于多种内脏器官中,它就有更大的机会传播到其他物种。 蝙蝠通常被认为比啮齿动物携带更多的病毒。在这项新研究采样的动物中,蝙蝠的病毒丰富度确实最高,其次是啮齿动物和鼩鼱。虽然蝙蝠体内发现的病毒总数多于啮齿类动物,但蝙蝠和啮齿动物每种物种发现的病毒平均数量却相差无几。 参考资料: 1. Yan-Mei Chen et al. 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 Cell, 2023, doi:10.1016/j.cell.2023.08.029. 2. Cross-species virus transmission found in several species of small furry animals https://phys.org/news/2023-09-cross-species-virus-transmission-species-small.html
  • 《美学者报道宿主和病毒特性预示哺乳动物间传染可能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7-25
    • 2017年6月21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生态健康联盟Kevin J. Olival研究员和Peter Daszak研究员的一项病毒学重要研究成果,研究组利用创建的庞大数据库,分析了动物携带多种病毒传人的可能性。该研究识别了影响病毒能否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重要因素,并给出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新威胁的地理位置,以及哺乳动物物种的图谱。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大多数新发人类传染病,其实源于野生哺乳动物,因此,需要特别警惕人畜共患病毒。预测哪些病毒最有可能由动物传染给人类,非常有助于卫生项目监控新发疾病,预防未来的疫情暴发。 此次,生态健康联盟的研究人员,创建并分析了一个包含2800多种哺乳动物—病毒关系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增进了人类对人畜共患病毒跨物种传染影响因素的理解。在他们分析的586种病毒中,263种(占44.8%)曾在人类中被检测出来;188种(占人类病毒的71.5%)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毒,即至少曾在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中各检出过一次的病毒。 研究人员发现,人畜共患病毒从宿主物种传播到人类的风险,随着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与人接触的机会和病毒性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最多,其次是灵长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 在预测人畜共患病毒的地理热点时,团队发现,宿主不同,病毒的地理模式也不同。例如,来自蝙蝠的人畜共患病毒在南美洲、中美洲和亚洲一些地区最普遍;而来自灵长类动物的病毒往往集中在中美洲、非洲和东南亚;来自啮齿类动物的病毒则多见于南北美洲和非洲中部。 Kevin J. Olival称以上结果将能协助全球病毒发现项目去识别新型人畜共患病毒,并评估它们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