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黄青霉中青霉素的生产不依赖于合成的基因数量》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2-28
  • 多拷贝基因整合到微生物基因组中是获得改进的基因表达的常规方式。对于产黄青霉菌来说,抗生素青霉素的真菌生产者,所产生的菌株携带多个拷贝的青霉素合成基因簇。这导致普遍认为高青霉素浓度是青霉素基因多重拷贝的结果。波鸿鲁尔大学的研究人员Sandra Ziemons研究了P2niaD18,一种只有两个拷贝的青霉素基因簇的生产菌株。

    研究团队研究了P2niaD18背景下产黄青霉菌的生产,缺失和过表达菌株,以确定青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拷贝数,研究它们的表达,以及生成的青霉素浓度。分析表明,青霉素浓度的增加不依赖于青霉素基因簇的拷贝数。

    基于这些结果,增强的青霉素浓度不严格依赖于基因簇的数目。因此,操纵复杂的调节机制可能是增加青霉素合成的另一种合适的方法。该研究的详细解释见发表于BMC Biotechnology的文章。

相关报告
  • 《Nature丨假单胞菌中不依赖孔蛋白的积累使抗生素的发现成为可能》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27
    • 本文内容转载自“ CNS推送BioMed”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8SdZJHdO02WiFSJucfSTpA 2023年11月22日,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题为Porin-independent accumulation in Pseudomonas enables antibiotic discovery的文章。 革兰氏阴性抗生素的开发受到了对这些细菌中可能积累的化合物类型了解不足的阻碍。铜绿假单胞菌中外排泵和底物特异性外膜孔蛋白的存在使这种病原体特别具有挑战性。因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很少,它的许多孔蛋白使得发现一般积累指南的前景似乎不太可能。 该研究评估了345种不同化合物在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中的全细胞积累。虽然某些带正电的化合物渗透到这两种细菌中,但铜绿假单胞菌比大肠杆菌更具限制性。计算分析确定了与铜绿假单胞菌积累相关的小分子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如形式电荷、正极表面积和氢键供体表面积。摄取模式研究表明,大多数小分子通过不依赖于孔蛋白的途径渗透铜绿假单胞菌,从而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一般积累趋势,对未来抗生素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性抗生素实例证实了这些趋势,然后将这些发现应用于扩大革兰氏阳性抗生素夫西地酸的活性谱,使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得到显着改善。该研究期望这些发现将促进高渗透反假单胞化合物的设计和开发。
  • 《番茄通过恢复小鼠中的SIRT1活性和脂联素功能而不依赖于类胡萝卜素切割酶而潜在地抑制肝脂肪变性和炎症》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8-04-02
    • 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BCO1)和β-胡萝卜素-9',10'-加氧酶(BCO2)将番茄红素代谢为生物活性代谢物,其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我们研究了番茄(TP含有大量番茄红素(2.3 mg / g))对小鼠NAFLD发育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BCO1和BCO2均不存在。膳食TP可以独立于类胡萝卜素切割酶抑制NAFLD,可能通过增加SIRT1活性和脂联素产生并降低梭菌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