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扰动年际变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和登陆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10-10
  • 本文研究了1958—2014年北太平洋西部6—11月天气扰动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通过EOF分析,得到了WNP扰动变化的两种主要涡动能模式,其特点分别是副热带WNP和菲律宾周围涡动能异常。这些模式解释了WNP天气扰动活动年际变化的很大一部分。两者都与低层气旋异常有关,但位置不同:第一种模式是在副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第二种模式是在南海上空。考虑ENSO对WNP上空天气扰动活动的影响,在消除ENSO的影响后,我们重复分析,该影响被简单地定义为线性回归到Ni09o3.4指数的分量,并得到类似的结果,表明主导模式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大循环的NSAS不存在SST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由气旋异常引起的纬向风的经向切变对维持正压转换主导模式至关重要。

相关报告
  • 《西北太平洋大尺度环流型与热带气旋生成的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28
    •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光华研究员团队利用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方法提取了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期5类主要的大尺度环流型特征。在此认识基础上,为了提高分型的物理可解释性,提出了一套定量化的环流分型标准,分别命名为前期存在气旋型(PC)、东风波型(EW)、纬向风辐合型(CON)、纬向风切变型(SL),以及纬向风辐合与切变混合型(CON-SL)。   由ERA5再分析资料的低层风场识别出2000-2019年6-11月的407个发展扰动(DEV)和2309个不发展扰动(NONDEV),并分别划入上述五型。统计表明,SL和CON-SL最有利于扰动发展,而EW相对不利。合成分析显示DEV比NONDEV在南侧具有更强的背景西风,DEV在生成前24小时快速加强,而NONDEV在其生命史最强时刻前24小时只有微弱加强。   在PC,EW和CON型中,低层正压能量转换是扰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靠近中心的较强的表面热通量(SHF)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会加强低层环流,是扰动发展的重要条件。DEV整层大气较NONDEV更湿,更有利于对流发展,深层增暖,形成较强的次级环流。SL和CON-SL型则明显不同,这两型中DEV和NONDEV都有靠近扰动中心较强的SHF和MCS,低层环流较强,甚至在生成前24小时NONDEV更强,但这两型中NONDEV在中高层湿度较小,不足以支持深对流爆发,高层上升气流弱,次级环流浅薄,低层较强的入流更容易填塞低压而削弱低压系统。   
  • 《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了2020年8月西北太平洋增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1-03-23
    • 2020年8月,西北太平洋和日本海岸附近的海表面温度(SST)创下有史以来的新纪录。美国国家环境研究所(NIES)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没有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暖记录是不可能发生的。每年8月左右,西北太平洋海面季节性变暖。然而,日本气象厅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8月的气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值。持续到9月中旬的30℃以上的极端高温会加剧台风等热带气旋,给东亚各国造成严重破坏。尽管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已逐渐使西北太平洋变暖,但仍不清楚过去的人类活动会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这种区域性暖SST发生的可能性。该研究通过分析1901~2020年的多个观测数据集和最先进的数值气候模式的实验结果,发现由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从千年一遇增加到15年一遇。数值气候模式集合是定量区分地球系统的自然变异性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参与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第六阶段(CMIP6)的31个气候模型的集合包括一系列历史实验和未来情景实验,这些实验是由1850~2100年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以及自然火山和太阳变化引起的。据观察,在2001~2020年,西北太平洋8月SST的最高记录可能每15年出现一次,但在没有人为温室气体的情况下,或在20世纪,都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研究者认为,人类引起的海洋变暖可能从过去到现在影响了热带气旋、强降雨和海洋生物生存,除非采取巨大的缓解措施,否则这种现象将在未来继续持续下去。现在迫切地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改变目前的社会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 相关论文链接:https://sci-hub.se/10.1029/2020GL090956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