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水务发布“未来新水务开发计划” 》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4-26
  • 4月21-22日,北控水务“未来新水务专家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暨未来新水务开发计划发布会”在北京延庆冬奥村举办。发布会以“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为初心,正式组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未来新水务研究中心、未来新水务专家工作组等重要平台和组织,重磅发布《未来新水务宣言》和《未来新水务》创刊号。

    未来新水务研究中心由北控水务集团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研究中心将成为未来新水务事业开展智库研究、资源整合的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系列研究,探索水务行业在模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范式。


    北控水务集团执行总裁李力表示,未来新水务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国水务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链接行业顶尖智慧,始终秉承创新开放原则,期待与众多专家共创共建,让未来新水务走向水务新未来,共同为我国水务行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发布会上,未来新水务专家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洪臣宣读《未来新水务行动宣言》。宣言指出,预计到2050年,超过20亿人将生活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态。而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通过顶层系统设计,开展政策和科技创新,水务行业可以在突破资源桎梏、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20%人口的用水需求,创造了占全球18%的经济总量,水务行业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宣言呼吁,中国水务行业应抓住机遇,勇于实践,融入新思维、构建新业态、发展新科技。专家组将通过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深入研究,广泛发动,先行先试,引领示范,让“未来新水务”在探索中走向未来。

      《未来新水务》创刊号也在此次发布会上首次亮相,该期刊对标国际行业一线研究资讯产品,致力于介绍未来新水务的行业动态和研究成果,是未来新水务事业开展系统研究推广的平台和窗口。




  • 原文来源:https://www.cet.com.cn/xwsd/3363799.shtml
相关报告
  • 《韩国发布未来五年国防工业发展计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5
    • 2017年12月26日,韩国国防采办项目管理局(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Administration,DAPA)发布声明,重启远程雷达和空中红外对抗系统的研发计划;启动自动指挥控制系统和增强型中程地对空导弹(KM-SAM)的批量生产计划。此外,国防采办项目管理局还公布了2018~2022年韩国国防工业发展计划。 国防采办项目管理局并未说明重启研发是选择与本土公司合作还是从海外进口成熟技术。据报道,韩国LIG Nex1公司和韩华公司(Hanwha)已经参与到该局下属的国防发展局(ADD)的项目当中。预计2018年初敲定合同后,国防采办项目管理局计划启动指控和告警系统(Command Control and Alert ,C2A)的批量生产工作,并预计一年后交付部队。该系统旨在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和实时化传输。 此外,国防采办项目管理局表示,2018~2022年国防工业发展计划旨在支持两个目标,即提高本土企业“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发能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关键的政策目标,即开发韩国国防工业生态系统、加强本土企业研发能力和促进中小企业能力的提高。
  • 《河北省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3
    • 4月10日,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文件提出:到2025年全省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规模400万千瓦以上。 为保障调峰容量电源的合理收益,研究推进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市场化调峰电源补偿机制,对发挥系统调峰作用的新型储能,经调峰电源能力认定后,研究参照抽水蓄能管理并享受同样的价格和能耗政策。根据替代的火电和电网投资,对满足条件的各类大规模独立储能电站,结合不同储能时长给予差异化的容量补偿;探索储能电站商业化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研究探索将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 此外还要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的收益渠道。鼓励用户采用储能技术减少供配电设施增容投资,节约用户侧用电成本。 在电网侧储能建设方面,为保障安全并充分发挥调峰作用,要求锂离子电池独立储能电站原则上建设规模为5―30万千瓦,时长2小时以上。 规划提出,在电源、电网、用户等环节广泛应用新型储能,增强源网荷储配套能力和安全监管能力,推动“新能源+储能”深度融合,实现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联合运行,增强电网和终端储能调节能力。 到2025年,在大力发展煤电灵活性改造、燃气调峰电厂、抽水蓄能电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省电力安全供应、系统调节能力、电网支撑和替代、用户侧等需求情况,全省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规模400万千瓦以上,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具备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明显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锌溴液流电池等实现产业化应用,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展试点示范;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兆瓦级飞轮儲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储氢等长时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复合型储能技术得到示范应用。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基本形成,配套政策与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储能产业体系日趋完备。 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体系成熟完备,技术创新水平名列前茅,市场机制、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多种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综合智慧能源系统、配电网、微电网,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削蜂填谷等市场化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重点龙头企业投身新型储能、或者考虑跨界合作。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达33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一,已基本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宁夏、青海、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制定出台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电价补偿、发电量计划保障等支持政策,有力促进新型储能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