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开发出环保低成本建筑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17
  •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与白俄罗斯的同事们一起开发了一种新技术,用于获得生产建筑材料的原料。据介绍,与同类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环保、简单和低成本。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环境化学工程》杂志上。

      无水硫酸钙是生产建筑材料的重要成分。俄研究人员指出,一吨石膏(生产无水硫酸钙的基础材料)的成本约为20美元,而一吨无水硫酸钙的成本为300—400美元,这主要是由于后者的生产过程需要高温处理。

      为了降低成本和简化生产工艺,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在含水介质中由废石灰(水处理的废物)和硫酸悬浮液中一步合成无水硫酸钙的方法,所得产品的主要成分纯度不低于99%。

      大多数无水硫酸钙的生产技术都是基于回转窑中的高温焙烧(800—1000℃)。研究人员提出的新技术用于反应器中,温度仅为45—55℃,并基于生产废弃物,从而节省了资源和燃料。这种方法的优点和新颖之处在于生产设备流程简单,合成温度和压力低,成本将保持在原料石膏的成本水平。

      新技术可以应用于产生废硫酸或废石灰的企业,或生产建筑干混料的企业。获得的产品可用于建筑、化工、医疗等行业。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2/14/content_527173.htm?div=-1
相关报告
  • 《俄罗斯研发出热电转换用途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2
    •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研发出热电转换新型材料,由于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品质因数,可应用在航天领域内作为电池为航天器长期供电。此项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科学杂志上。   在原理上,所研发的热电转换材料是由两类具有不同性能的原子组成:严格固定在晶体晶格节点上原子及自由震荡原子,其中,固定原子保证材料的高导电率,震荡原子与晶格之间的结合键能弱,具有散热性,可大大降低材料的导热性。在材料学上,所制备的材料为金属间化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的化合物),其晶格结构上具有空穴,在不破坏晶格结构的前提下采用“做客”原子填充空穴,可获得不同材料之间的性能“搭配”。如果材料的导电性高,且导热性弱,材料的关键技术指标 – 热电品质因数(热电转换效果)则高。   “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所选用的原料为方钴矿材料,其成分为锑与钴的金属间化合物(CoSb3),当表面温度差达到400-500℃时,所研发材料的品质因数最大,达到1.4(作为参考,已知的热电转换材料 – 碲化铋,当温度差为100-150℃时其品质因子达到最大,为1.2)。   为在锑-钴金属系中获得更高的品质因数,该中心尝试了多种技术方案,例如采用稀土元素(例如镱元素)作为杂质成分对材料进行杂化处理,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进行合成,曾采用三种金属元素合成出品质因数为1.8的材料。另外,改变金属成份的配比及采用铟作为杂化成份,可在短时间内(不超过2分钟)合成出相应材料,再进行5小时退火后所获得材料的品质因数指标非常高。该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且其品质因子高(可达1.5),创造了以铟作为杂化成份的锑-钴金属系热电转换指标的记录。   之前的技术方案,不仅材料昂贵,而且真空室内合成时间超过2周,成本极其昂贵。由于锑具有挥发性性能,长期熔融状态下可形成CoSb2相,该相不具备热电转换效应,大大降低材料整体的热电转化效果。   热能可直接转换成电能这种现象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塞贝克于1821年发现的,但塞贝克效应至今未能得到工业化应用,科研人员一直试图研发热电直接转换材料,但所有的尝试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热电转换材料在航天上已经得到应用,以核裂变作为热源的热电转换装置安装在卡西尼号(Cassin)、新视野号(New Horizons)航天器及好奇号(Curiosity)火星探测器上。
  • 《日本研发出半导体材料氧化镓的低成本制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10-30
    • 据日经中文网10月9日报道,日本东京农工大学与日本酸素控股株式会社合作,共同开发出新一代功率半导体“氧化镓”的低成本制法。该方法利用气体供应原料,在基板上制造晶体,可减少设备维护频率,也可降低运营成本。据悉,该方法属于“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法”,在密闭装置内充满气体状原料,可在基板上制造出氧化镓的晶体。目前现有的制法是“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法”,化学气相沉积新制法可制成此前实现不了的高频器件。东京农工大等团队通过MOCVD方法,将氧化镓晶体的生长速度提高至每小时约16微米,达到原来的约16倍。东京农工大学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与氢化物气相外延法并列的水平。除了立式结构的功率器件外,还可以制造“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这种横式结构,有利于通信设备的高频工作。利用传统的氢化物气相外延法,难以与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所需的铝进行混晶。 氧化镓是耐压性超过“碳化硅”和“氮化镓”的功率半导体材料,可以降低电力转换时的能源损失。有望用于纯电动汽车(EV)、白色家电及光伏发电等广泛用途。目前已有数家企业实现实用化,富士经济的调查显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470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