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报道纳米晶界弱化Ce-O共价性及表面限域效应本征提升二氧化铈表面氧反应活性》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3月31日,清华大学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Nanoscale grain boundary-weakened Ce-O covalency and surface confinement intrinsically

    boosting ceria surface oxygen reactivity”的论文,报道纳米晶界弱化Ce-O共价性及表面限域效应本征提升二氧化铈表面氧反应活性。

    提升氧化物纳米材料表面晶格氧原子的反应活性对其在氧化、加氢及电催化反应中的性能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调控该活性的本征电子机制尚未明晰。研究人员揭示了纳米晶界(GB)增强CeO2纳米材料本征表面氧活性的电子机制:通过热解碳酸铈与甲酸铈前驱体引入晶界。O K边及Ce L3边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分析表明,晶界可降低Ce-O键的共价性程度;H2-TPR与拉曼光谱进一步证实,这种减弱的轨道重叠能削弱晶格势对表面氧原子的限域强度。该电子效应从根本上提升了表面晶格氧原子的脱附活性,进而促进氧空位形成及O2分子活化,实现苯甲醇100%选择性氧化为苯甲醛。这种基于晶格共价性弱化的构-效关系为理解晶界与尺寸效应对纳米材料表面活性的增强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 原文来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03536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曹化强《自然·通讯》:在黑磷烯纳米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8-18
    • 8月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曹化强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将块体黑磷以‘拉开拉链’方式制备成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Unzipping of black phosphorus to form zigzag-phosphorene nanobelt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利用电化学手段控制氧分子浓度,制备出沿锯齿型(zigzag)取向的纳米带;同时,通过调节电流密度可实现黑磷烯纳米片、纳米带和量子点的可控制备;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氧分子对黑磷烯实现定向切割的机理;利用所制备的黑磷烯纳米带构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对其载流子输运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黑磷烯二维纳米结构,包括单原子层黑磷烯和少层黑磷烯(<10层)。与石墨烯不同,黑磷烯本身具有带隙以及独特的各向异性。理论计算预测,黑磷烯在zigzag方向具有比摇椅型(armchair)方向具有更加优异的热学、力学以及半导体性质,因此zigzag取向黑磷烯纳米带在热电、柔性电子和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受限于黑磷烯的稳定性以及现有的合成技术,黑磷烯纳米带有效制备成为其研究及应用的关键瓶颈。 受启发于黑磷在空气环境中可被氧化分解,团队设计了一种通过电化学方法,通过改变电流密度有效调节离子插层速率和黑磷烯周边的氧分子浓度,从而可控制备黑磷烯纳米结构的维度和尺寸,获得一系列黑磷烯纳米结构,包括纳米片、纳米带和量子点(图1)。结构表征证明了所制备的黑磷烯纳米带具有很好的结晶性和柔韧性。 图1 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结构表征 图2 电化学解离黑磷晶体形成锯齿取向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机理 该电化学解离机制认为制备过程分为两步,即离子插层和氧驱动解离过程(图2)。在电化学过程中,BF4-离子沿黑磷a轴方向(即[100]方向,沿zigzag方向)插入黑磷晶体层间,同时,氧分子被化学吸附、解离在黑磷表面上形成悬键氧,通过悬键氧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及P-O-P水解,导致P-P键断开,沿着zigzag方向以“拉开拉链”的方式持续进行,被解离成纳米带。理论计算分析、比较了各种氧分子在黑磷烯上的吸附和解离路径(图3)。结果表明,形成间隙氧对是解离黑磷晶体P-P键并最终形成zigzag取向黑磷烯纳米带的关键步骤。 图3 氧驱动解离块体黑磷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 研究团队采用铜网掩膜法设计制备了基于黑磷烯纳米带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并探究了其载流子输运特性,可实现器件p-n型之间的转化,为黑磷烯纳米带在主动式矩阵显示技术、射频器件及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图4 黑磷烯纳米带(z-PNB)的电子性能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曹化强、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副研究员谢丹和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教授Anthony K. Cheetham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化学系博士生刘志方、微纳电子系博士生孙翊淋为共同第一作者。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稀土与无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李伟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嘉鸥副研究员参与了该项研究。本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带有无定形二氧化硅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在循环中改变他们的去向》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5-30
    • 纳米颗粒(NP)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效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该研究评估了对大鼠Wistar Han静脉注射中子活化未涂覆的ZnO或者包覆了二氧化硅的ZnO纳米粒之后的带有非晶硅涂层的锌的去向。同时还强调了蛋白质电晕在纳米粒子的生物动力学,毒理学和纳米医学应用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