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我国科学家发现光阴极“量子”材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15
  • 近日,西湖大学理学院何睿华课题组连同研究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其性能远超传统的光阴极材料,且无法为现有理论所解释,为光阴极研发、应用与基础理论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

    摄影师镜头下,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钛酸锶

    普通光阴极材料(a)和光阴极量子材料钛酸锶(b)所发射的初始电子束的区别

    相关论文《一种钙钛矿氧化物上的反常强烈相干二次光电子发射》,已提前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洪彩云、邹文俊和冉鹏旭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学理学院终身副教授何睿华为通讯作者。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实验中意外发现,紫外线照射到金属表面电极上会产生火花。1905年,爱因斯坦基于光的量子化猜想,提出了对该现象的理论解释。这标志着量子力学大门的正式开启。由此,将“光”转化为“电”的“光电效应”,以及能够产生这个效应的“光阴极”材料,正式进入人类的视野。

    “这些光阴极材料基本上都是传统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大多数在60年前被发现。它们已成为当代粒子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超快电镜、高分辨电子谱仪等尖端科技装置的核心元件。”何睿华表示,然而,这些传统材料存在固有的性能缺陷——它们所发射的电子束“相干性”太差,也就是说,电子束的发射角太大,其中的电子运动速度不均一。这样的“初始”电子束要想满足尖端科技应用的要求,必须依赖一系列材料工艺和电气工程技术来增强它的相干性,而这些特殊工艺和辅助技术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电子枪”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建造要求和成本。

    尽管基于光阴极的电子枪技术最近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已渐渐无法跟上相关科技应用发展的步伐。许多前述尖端科技的升级换代呼唤初始电子束相干性在数量级上的提升,而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光阴极性能优化所能实现的了,只能寄望于在材料和理论层面上的源头创新。

    深耕材料物理性质研究的西湖大学理学院何睿华团队,意外在一个同类物理实验室中“常见”的量子材料——钛酸锶上实现了突破。

    此前以钛酸锶为首的氧化物量子材料研究,主要是将这些材料当作硅基半导体的潜在替代材料来研究,但何睿华团队却通过一种强大的、但很少被应用于光阴极研究的实验手段: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出乎意料地捕捉到这些熟悉的材料竟然同样承载着触发新奇光电效应的能力——它有着远超于现有光阴极材料的光阴极关键性能:相干性,且无法为现有光电发射理论所解释。

    超快电镜专家、论文合作者、西湖大学理学院研究员郑昌喜认为,合作团队的这一发现,其重要性不在于往钛酸锶的神奇性质列表增添了一个新的性质,而在于这个性质本身,它可能重启一个极其重要、被普遍认为已发展成熟的光阴极技术领域,改变许多早已根深蒂固的游戏规则。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该团队将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开展对相关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热导率自主调控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6
    •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童鹏研究员课题组与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张永胜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六角硫化物中发现了温度驱动的巨大热导率跳变效应,并给出理论解释。该材料体系易于合成、原料环境友好,在热流主动控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结果发日前表在期刊《Acta Materialia》上。  目前约90%能源的使用涉及热量的产生与操控。因此有效控制热量传导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的热导率大小是决定其热传导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如果材料热导率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突变,则可根据导热能力的不同实现对热流的自主控制。近年来此类材料已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发现六角相硫化物在低温反铁磁至高温顺磁相变处,热导率出现巨大的可逆跳变,变化率最大能超过200%,其远高于已知的典型固态热导率突变材料,如镍钛合金等。为了阐明热导率突变的物理机制,研究人员通过NiS对其电子能带结构计算,结合求解玻尔兹曼输运方程,发现高于相变温度的顺磁态为金属,具有较大的电子热导率。研究人员用少量金属银粘接六角硫化物,通过与基体之间形成的纳米过渡层,金属银对热应力起到了很好的缓冲和释放作用,显著地改善了材料的脆性,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和热循环稳定性。 由于六角硫化物体系材料体系易于合成、原料环境友好,因此在热流主动控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当环境寒冷时,低热导率可以延缓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而在炎热的环境下,高热导率有助于热量快速散发,防止器件过热。如可用于维持如电池、芯片的最佳工作温度。该材料也可以与具有相反热导率温度依赖关系的材料联合使用,构筑热二极管。 
  • 《发现富镍材料的阴极退化原因》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11-08
    • 一个由美国能源部(DOE)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研究人员组成的科学家团队找到了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性能降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补救措施。该研究成果于3月7日发表在《先进的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该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更便宜、性能更好的电动汽车电池。 要使电动汽车具有与汽油汽车相同的可靠性,就需要给其配备轻便且功能更强大的电池。锂离子电池是当今电动汽车中最常见的电池类型,但是其高成本和有限的寿命阻碍了电动汽车的普及。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正在研究改进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方法。 多年来锂钴氧化物一直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的阴极。尽管钴在小型储能系统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但其成本和毒性限制了其在大型储能系统中推广的进程。现在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在不损害材料性能的情况下,采用更安全、更平价的元素代替钴。研究电池多次充放电循环之后,富镍系层状材料退化的原因,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对于富镍系材料,退化主要表现为容量衰减,科学家使用多种研究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评估。在循环过程中,富镍系材料的性质可以在不同的长度尺度上发生变化,需要了解在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结构如何在原子尺度上发生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 研究组在布鲁克海文的国家同步辐射光源II(NSLS-II)和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SSRL)上对这种材料进行了表征,使用了X射线吸收光谱(XAS)技术揭示材料中活性金属离子周围环境的原子图像。” 研究发现,该材料具有坚固的结构,不会从大块物质中释放氧气,这颠覆了先前的认知,而应变和局部失调大多与镍有关。通过绘制该材料中的化学分布,并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发现在整个粒子中镍原子的氧化态有非常不均匀。粒子内部的一些镍保持氧化状态,很可能失去活性,而表面的镍则不可逆转地减少,降低了电池的效率。另外,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阴极材料膨胀和收缩,产生应力,如果这种应力不能迅速有效释放,那么材料结构内部就会出现裂缝。 科学家们认为可以通过合成一种中空结构的新材料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通过实验和计算确认了这一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