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研究组揭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核心聚合酶复合物结构和生化特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6-10
  • 与SARS-CoV相比,SARS-CoV-2具有更高的传播率和更低的致死率。大多数感染所导致的症状轻微,并且还有许多无症状感染病例。这些特性使SARS-CoV-2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更迅速地传播,从而导致大流行。阐明SARS-CoV-2的感染和复制行为将为了解其独特的发病机理和宿主适应特性提供关键信息。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目前人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是从动物开始传播的,病原体为SARS-CoV-2。自2020年1月以来,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形成全球大流行。截至目前(2020年6月1日),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630万例,死亡人数达37万。

    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这是一组具有广泛宿主范围的正义RNA病毒。目前,已总共鉴定出七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其中SARS-CoV-2与2002-2003年出现的SARS-CoV在基因组序列上的相似性最高。两种病毒利用相同的宿主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进入细胞,并引起呼吸道症状,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肺炎并导致死亡。

    然而,与SARS-CoV相比,SARS-CoV-2具有更高的传播率和更低的致死率。大多数感染所导致的症状轻微,并且还有许多无症状感染病例。这些特性使SARS-CoV-2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更迅速地传播,从而导致大流行。阐明SARS-CoV-2的感染和复制行为将为了解其独特的发病机理和宿主适应特性提供关键信息。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研究组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sp12-nsp7-nsp8 core polymerase complex from COVID-19 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其核心聚合酶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该复合物由nsp12催化亚基和nsp7-nsp8辅助因子组成。它的结构与SARS-CoV中相对应的结构高度类似,具有典型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保守基序,并暗示了辅助因子激活的机制。生化研究表明,与SARS-CoV病毒相比,SARS-CoV-2病毒核心聚合酶复合物的活性降低,单个亚基的热稳定性降低,提示其具有更好的人适应性特征。

    冠状病毒的复制由其基因组中的开放阅读框1a(ORF1a)和ORF1ab编码的一组非结构蛋白(nsps)负责,这些蛋白最初翻译为多蛋白,然后进行蛋白水解、切割以及成熟。这些蛋白质组装成一个多亚基聚合酶复合体,以介导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其中,nsp12是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活性的催化亚基。虽然,nsp12本身能够以极低的效率进行聚合酶反应,而nsp7和nsp8辅助因子的存在会显著促进其聚合酶活性。因此,将nsp12-nsp7-nsp8亚复合体定义为介导冠状病毒RNA合成的最小核心组件。为了实现病毒基因组的完整转录和复制,还需要几个其他的nsp亚基组装成完整的转录复制复合体,其中包括nsp10,nsp13,nsp14和nsp16,但对于它们在RNA合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具体功能的机制尚不清楚。

    由于宿主的免疫选择,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易于发生“漂移”,与之相比,病毒聚合酶发生突变的概率较小,并且具有更高的进化稳定性,显示出作为高效抗病毒药物靶标的巨大前景。因此,了解SARS-CoV-2聚合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的必要前提。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其核心聚合酶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该复合物由nsp12催化亚基和nsp7-nsp8辅助因子组成。它的结构与SARS-CoV中相对应的结构高度类似,具有典型的RdRp保守基序,并暗示了辅助因子的激活机制。生化研究表明,与SARS-CoV病毒相比,SARS-CoV-2病毒核心聚合酶复合物的活性降低,单个亚基的热稳定性降低。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SARS-CoV和SARS-CoV-2可能都来源于蝙蝠。此前的流行病学动力学分析显示,SARS-CoV并没有完全适应果子狸和人这些宿主,而SARS-CoV-2却表现出在人群中高效的复制和传播,并且迄今为止还没找到中间动物宿主,提示这两种病毒在进化上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研究发现,人体体温要低于蝙蝠体温,在飞行时蝙蝠体温可高达40摄氏度以上。SARS-CoV-2病毒核心聚合酶复合物亚基的热稳定性降低,暗示SARS-CoV-2病毒经过长期进化,已经比SARS-CoV病毒具有更好的人适应性特征。

    总之,该研究对SARS-CoV-2核心聚合酶复合物的结构和生化分析提高了我们对不同病毒RdRps合成RNA的机理的认识。此外,SARS-CoV-2和SARS-CoV聚合酶组分的不同生化特性为冠状病毒适应性进化提供了线索。

    原文标题: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sp12-nsp7-nsp8 core polymerase complex from COVID-19 virus

    原文链接: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0-6/202065162708618.htm

  • 原文来源:;生物通
相关报告
  • 《Cell:从结构上揭示新冠病毒复制/转录复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联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03
    • 冠状病毒属于套式病毒(Nidovirales)目,是一类正链RNA(+RNA)病毒。这些病毒是几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罪魁祸首。致命的事件包括2003年由SARS-CoV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大流行和由MERS-CoV引起的中东呼吸道综合征(MERS)疫情。作为一种β冠状病毒,SARS-CoV-2已被确定为当前全球破坏性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原因。 套式病毒包含已知最大的RNA基因组。套式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由非结构蛋白12编码,缩写为nsp12)在RdRp 全酶(holo-RdRp,包括nsp7/nsp82/nsp12)中发挥作用,合成所有病毒RNA分子。RdRp是瑞德西韦等抗病毒药物的靶点。除了在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中发挥核心作用外,RdRp还包含一个N端套式病毒RdRp相关的核苷酸转移酶(nidovirus RdRp-associated nucleotidyltransferase, NiRAN)结构域,这个结构域功能未知,但具有对病毒传播必不可少的酶活性。 holo-RdRp被认为在病毒生命周期中与一些辅助因子进行协调。这些辅助因子之一是nsp13,它是一种以NTP依赖的方式以5'->3'极性解开DNA或RNA的超家族1B(SF1B)螺旋酶。这种螺旋酶对于套式病毒马动脉炎病毒(equine arteritis virus, EAV)和β冠状病毒小鼠肝炎病毒的复制是必不可少的,并被推测在所有套式病毒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螺旋酶被认为在病毒生命周期的许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除了具有螺旋酶活性,nsp13还具有可能在mRNA加帽中发挥作用的RNA 5'-三磷酸酶活性。 除了具有SF1螺旋酶的两个经典的RecA ATP酶结构域,nsp13还含有套式病毒螺旋酶特有的三个结构域:一个N端锌结合域(ZBD)、一个柄和一个1B结构域。在体内,这些结构域在nsp13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但是这些结构域中或它们之间的界面发生的替换突变对体外螺旋酶的活性以及病毒传播有破坏性影响。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提示着nsp13和nsp12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复合物尚未通过生物化学手段分离出来,也未从结构上加以表征,而且这种螺旋酶在SARS-CoV-2复制-转录中的机制作用尚不清楚。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纽约结构生物中心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获得了稳定的nsp13:holo-RdRp:RNA复合物,并通过低温电镜(cryo-EM)解析出它的三维结构,标称分辨度为3.5埃。这种复合物的结构限制了nsp13的功能模型,并提出nsp13可能促进复制/转录复合物(replication/transcription complex, RTC)向后移动(称为回溯),因而可能影响它的校正和模板切换功能。利用解析出的三维结构,他们还确定了ADP-Mg2+在套式病毒特异性NiRAN结构域活性位点中的结合位置,这为抗病毒治疗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靶标。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2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helicase-polymerase coupling in the SARS-CoV-2 replication-transcription complex”。 在nsp13:holo-RdRp:RNA复合物的结构中,螺旋酶nsp13与RTC的主要相互作用决定因素发生在nsp13-ZBD和nsp8-N末端延伸片段之间。这两个结构元素都是套式病毒所特有的,并且它们的相互作用界面在α冠状病毒和β冠状病毒属内是保守的,这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代表了SARS-CoV-2复制/转录的一个关键方面。在之前的研究中,对SARS-CoV-1 ORFeome进行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已确定了nsp8是病毒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中心枢纽。nsp8a和nsp8b的结构架构,以及它们的长N端螺旋延伸,为一系列复制/转录因子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大的结合面。 这种复合物的结构揭示ADP-Mg2+占据NiRAN结构域的活性位点,这可能是因为RdRp样品在网格制备之前用ADP-AlF3孵育。ADP与nsp13没有发生碱基特异性相互作用;nsp12-NiRAN-H75与腺嘌呤碱基形成阳离子-π相互作用,但是这种相互作用预计不是强烈的碱基特异性,结构建模也没有为碱基特异性相互作用提供明显的备选方案。在NiRAN结构域An对齐中,对应于H75的位置并不是保守的,这表明;i)这个氨基酸残基不是NiRAN结构域活性位点的碱基特异性的决定因素,ii)NiRAN结构域的碱基特异性在不同的套式病毒之间存在差异,或者iii)在一般情况下,NiRAN结构域的活性不表现出碱基特异性。 这些作者注意到NiRAN结构域的酶活性对病毒传播至关重要,但是它的作用靶标是未知的。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实验才能更全面地了解NiRAN结构域的活性、它的首选底物以及它的体内靶标,而这些可能在不同的套式病毒中有所不同。这些结果为研究这些问题的生化、生物物理和基因实验提供了结构基础,也为抗病毒药物开发平台提供了结构基础。
  • 《研究解析新冠病毒聚合酶催化复合物结构和瑞德西韦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7-28
    • 与脊髓灰质炎、SARS/MERS、流感、埃博拉、寨卡等其他RNA病毒类似,新冠病毒的转录复制过程由自身编码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简称RdRP)来主导完成。有些RdRP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的3Dpol蛋白可相对独立地实现RNA合成,而冠状病毒的RdRP蛋白nsp12在发挥转录复制功能时还需要nsp7和nsp8这两个辅助因子参与,工作机制较为复杂。当前备受关注的核苷类抗新冠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法匹拉韦(favipiravir)均以其三磷酸核苷效应分子的形式直接靶向nsp12,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晰。因此,从结构生物学和酶学水平探索新冠病毒RdRP-nsp7-nsp8转录复制机器的工作机制和核苷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了解新冠病毒的本质特征和研发有效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结合双方在结构病毒学和RdRP研究中的长期积累,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新冠病毒聚合酶实现RNA复制的结构基础》)的文章,报道了新冠病毒聚合酶在催化RNA合成过程中的“转位前”和“转位后”两种重要状态的构象特征(图1及图2)。合作团队通过筛选十余种RNA成功获得了经历四轮催化反应的“转位后”复合物结构(PDB号7BZF,分辨率3.26埃,图2A),进而通过改变复合物下游模板序列以允许瑞德西韦效应分子参与催化而获得了一种“转位前”复合物结构,其中瑞德西韦成功 “混入”了产物RNA链中,并且完成了向上游的转位(PDB号7C2K,分辨率2.93埃,图2B)。研究团队通过生化活性数据与结构结果相支撑,首次验证了瑞德西韦在“混入”产物链后与双链RNA退出通道中的关键氨基酸S861产生位阻效应,从而导致产物链在瑞德西韦首次“混入”后需再经历三轮催化方发生链终止(也称“i+3延迟终止”)的机制(图3及图4)。本研究首次精细描绘出了新冠病毒“RdRP-nsp7-nsp8”转录复制机器处在工作状态下的核心特征,展现了复合体辅助部件参与反应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并为瑞德西韦和法匹拉韦等候选药物的效应分子如何精确靶向抑制病毒RNA合成进而发挥药效活性提出了机制解释。 上海科技大学王权助理教授和武汉病毒所吴继芹助理研究员等五人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上科大兼职教授饶子和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龚鹏研究员、上科大王权助理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