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5-08
  • 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的“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时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首次提出地。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放眼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两山”理论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两山”理论蕴含的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其中,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 “两山”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践行“两山”理论对于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对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两山”理论是在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时提出来的,是在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难以避免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时提出的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增长,但由此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渐趋严重,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已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两山”理论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正确妥善处理代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公平与效率问题的重要指导,对于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两山”理论体现了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质。“两山”理论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共荣,既“富”又“绿”,体现的是人类的合目的性需要与合规律性需要的统一,其隐含的真实意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意义上,“两山”理论体现了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质。“两山”理论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两山”理论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理念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同时具有世界意义,它所具有的普惠性,足以推动美丽世界的实现。正因为“两山”理论彰显了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质,因而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两山”理论是当代中国对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贡献。“两山”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质。“两山”理论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当代中国对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贡献。“两山”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生态价值观的超越,是一种立足于中国实践基础上应对发展问题的智慧方案,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创新,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两山”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山”理论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遵循,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目标层面的和谐共生以及主体层面的责任担当。这些价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其基本目标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两山”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原则。“两山”理论的提出超越了传统工业社会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窠臼,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现实途径,必将有力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两山”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实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其中,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原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整体观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发展观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观的要求。“两山”理论蕴含的这些方法论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综上,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的“两山”理论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它必将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高境界,必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关报告
  • 《奏响生态文明时代最强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河南省许昌市饮马河两岸。经过水系连通等综合整治后,曾经的“龙须沟”华丽转身,绿树碧波,生机盎然。   62岁的祝凤华带着小孙子在公园的长凳上读书,一泓清水在身旁流过。说起许昌水的变化,老人直呼“想不到!想不到!”   许昌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短短几年间,百姓兴水之梦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和许昌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水而兴、缘水而宜居。“人在景中、景在水中、人水相依”的生态美景,带给百姓满满的获得感。   五年间,水利系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利工作全局,在大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水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在这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中,水利人责无旁贷,自我加压,开启了大国治水兴水新征程。   系统思维谋篇布局   举棋落子山水之间   一折青山、一湾碧水、一水护田,过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日子,是13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后的新向往,也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新承诺。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位置,进行了系统战略部署。水,作为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当属重中之重。   “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很快成为水利全行业的共识。这是水利系统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次新的审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变革,是一次对传统水利建设的超越。   “我们必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河湖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水利部部长陈雷向全行业发出了动员令。   2013年1月4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这是水利系统对总书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具体落实。   路线已明,纲举目张。   五年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法规办法陆续出台,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章可循。   五年间,《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导则》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规范先后发布,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据可依。   五年间,水利部门按照系统治理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水系为脉络,把满足民生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节约集约用水作为革命性措施,坚持把绿色发展要求贯穿水利工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程建设,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战略任务,坚持把推进依法管水科学治水作为重要抓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   这是理念升华的五年。全国各地、各级水利部门始终以最严格的制度、最负责任的态度和最坚定的行动,在中央“令旗”指引之下,坚持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的整体性,“举棋落子”于祖国的青山绿水间,做好“水美中国”这篇大文章。   严格水资源硬约束   生态文明百花齐放   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2013年1月2日,国务院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最严格,无疑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量上了一道“紧箍咒”,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鲜明态度。   之后,陈雷部长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要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抓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五年间,水利系统逐步强化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形成人水和谐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据统计,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为6040.2亿立方米,控制在“红线”范围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2年减少25.4%和26.8%。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42,以用水量的微增长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中高速增长。水资源的硬约束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人将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积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良好湖泊生态保护,妥善处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2016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12年的63.5%提高至73.4%。开展175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循环通畅、丰枯调剂、蓄泄兼筹、多源互补的现代水网。大力实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400万亩。加快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抓好生态脆弱河湖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管控,一些河湖水系重现绿色生机。   特别是随着影响国计民生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逐步建成,我国也将形成布局日趋合理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网络,年供水能力可增加801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4倍多的水量;仅新增灌溉面积就可达7876万亩,相当于再造7个都江堰灌区!   一条水系,一道风景;一项水利工程,一座护卫民生的堡垒。令人欣喜的是,水利建设逐渐将生态保护作为基本遵循,打破传统的理念和常规的设计方法,将防洪安全、绿色生态、宜居环境、新农村建设、景观以及历史、文化等元素全方位融入水利工作。这是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五年间,各地因地制宜,高起点,大投入,快变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百花齐放的格局已悄然形成。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云南水利部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采取断然措施和超常规手段,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洱海,全力实施“七大行动”,面源治污与截污并举,维持洱海Ⅱ类水质。   福建长汀多年来在“红色”土地上坚持不懈开展“绿色革命”,按照从荒山到绿洲到生态家园的路径,走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青海省继续加大水保投入力度,持续打造绿色青海,切实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应尽的特殊责任。   …………   这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加速的五年。   按照计划,水利系统将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目前,济南、无锡、湖州、徐州等首批46个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将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高级形态,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以亲水、近水、滨水而居,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大潮涌动,风生水起。在北京,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实践,河道治理初见成效;在湖北,河湖长制落地生根;在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旅游胜地;在宁夏,节水灌溉托起山区绿色希望;在内蒙古自治区,北疆重要的水保生态屏障正逐渐构成……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当奏响长江经济带“共建走廊、双向开放、东中西互动”的绿色发展“同心曲”,当“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治黄思路闪耀光辉,当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节水护水日益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识,全社会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时,实现“美丽中国”便不再是梦想。   百姓期待绿色共享   同心共建水美中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堡垒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从点的变化到面的变化,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河长制的施行无疑为新时期治水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   如今,全国既有市长、省长担任的河长、总河长,也有遍布民间的“小河长”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河湖、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我是青海总河长,对全省所有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负总责,”青海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王国生说,“我们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让河水更加洁净,让两岸更加葱绿,让西宁更加宜居。”   河湖健康一头连着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心。河长制犹如一棵新苗,正在华夏大地上快速生根、发芽、成长,数以万计的河长正如一个个节点不断延伸连结,织就中华水网之上的又一层保护网。   扬州市市长张爱军表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按照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的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足‘水’文章,持续夯实水安全基础,不断放大水生态优势。”   “今年,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要实现隧洞骨干连通工程全部贯通,辛安泉供水和东山供水工程正式投运,小浪底和中部引黄工程试运行,县域小水网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水利生态系统治理,严格管理和保护水域,为推进全省‘大花园’建设,打造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提供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陈龙如是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走在前列’要求,明确到2020年年底,全省水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水环境改善更加明显、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努力实现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走在前列。”广东省水利厅厅长许永锞指出。   “我以前在教育部门工作,多少懂一些专业的治水知识。现在政府提出了‘五水共治’,我觉得我可以发挥余热,为治水做点事情。”七十多岁的吴祥林自荐成为浙江省临海市沿江镇车埭村—下岙村河流的“民间河长”后,每天清早都会沿着村庄周围的河道走一圈,看到河面有垃圾或污染情况就拍照存档。   …………   从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希望。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将汇聚成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大潮。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水利系统顺应人民期待,围绕实现水生态文明的目标,勠力同心探索有效路径,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用担当和执着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创新的精神内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兴水治水,绿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环境如水,发展似舟,共生共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面对党和人民对水利寄予的殷切希望,水利人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不能辜负,不曾懈怠。如今,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我们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水为脉,美丽中国,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愿绿色生生不息。 作者:陈锐 责编: 瑶薇
  • 《人民日报评论员: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3
    •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动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必须认识到,跨过这个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我们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打赢这场攻坚战,才能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就一定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来源 :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