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3
  •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动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必须认识到,跨过这个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我们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打赢这场攻坚战,才能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就一定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来源 : 人民日报

相关报告
  • 《人民日报评论员:织就长江黄金经济带擎起绿色发展新未来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0
    • 近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文化系于根脉,历史照亮现实,长江流域的繁荣昌盛筑牢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坚实根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 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沿江人民祖祖辈辈依水而居、繁衍生息,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谱写了光辉璀璨的乐章。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要明确。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韧性好、潜力足、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要加强规划引导,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推动沿江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要有力。必须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增强系统思维,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规划引领,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项资源要素,更好发挥上中下游地区“统”的功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战略引领未来,实施决定成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战略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省市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扎扎实实做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让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 《人民日报: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8
    •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7日08:49   日前,由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编制的《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在京发布。《公报》在评估2017年天气气候和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典型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以及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额济纳绿洲、贵州石漠化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区的气象影响评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为1998年之后最多,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与常年相比,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83.0%,较2016年增加1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全国植被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比2000—2012年均值分别提高了36.9克碳/平方米和2.3%,人居“绿色”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明显。2017年全国有11省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80.0以上,福建植被生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广西第二。但是,2017年我国区域性气象灾害影响仍较为严重,特别是内蒙古、东北地区西部高温干旱影响植被正常生长,植被生态质量偏差。   从长期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呈上升、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力促进了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全国有90.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增强;十八大以来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比2000—2012年均值提高了9.1%;全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0%以上,贵州和广西达92.0%以上。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陕西、重庆、安徽、广西位于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5名,山西植被生态改善最快。   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地区的气象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区、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呼伦湖区域、额济纳绿洲、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柴达木盆地、扎龙湿地等都出现了植被恢复、水体面积扩大等生态质量改善趋势,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7日14版 记者:赵贝佳 责任编辑: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