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筛选能力搜索新的燃料电池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2
  • 利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威斯康星大学的材料科学家(Madison)发现了新的材料,可以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更接近现实。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本质上是一种发动机,它提供了另一种燃烧化石燃料或氢气发电的方法。这些燃料电池燃烧的燃料是电化学的,而不是燃烧的,比任何传统的内燃机都更有效。

    作为替代能源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的多用途电源,可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可用于各种应用,从用作建筑物的电源到提高交通工具的燃料效率。然而,目前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比传统能源技术所需成本更高,这限制了它们的使用。

    UW-Madison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教授Dane Morgan说:“更好的阴极催化剂允许低温运行,这可以提高稳定性并降低成本,有可能让你把建筑物从电网中拿出来然后用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替代天然气燃烧来提供电力。如果我们能够使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达到这一点,那么我国许多建筑物的电力基础设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对于建设更加分散的电力基础设施将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在Morgan和Morgan研究小组的科学家Ryan Jacobs的领导下,UW-Madison工程师团队利用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技术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寻找有前景的新型候选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使燃料电池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并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该团队对源于广泛化合物“钙钛矿”的2000多种候选材料进行了计算筛选,得到了一份列表,其中列出了52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潜在新型阴极材料。得到了美国空军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的摩根说:“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已经提供了应该进一步探索的潜在的化合物的具体建议。”“我们确定的一些新的候选阴极材料可以转化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降低成本。”他们也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的一篇论文中报告了他们的结果。

    除了寻找新材料外,研究人员的方法还可以将他们以前基于直觉的材料设计原则进行整理,并为改进现有材料提供依据。

    通常,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必须在800℃左右的温度下运行。但在这些高温下工作会导致燃料电池中的材料迅速降解,限制了设备的工作寿命。Jacobs说:“现在的目标是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较低的温度下运行,从而减缓降解。使用寿命长的燃料电池不需要经常更换,使其更具成本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着手寻找具有高活性的稳定化合物来催化氧还原反应,这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关键化学过程。该研究的主要作者Jacobs解释说:“如果您可以找到在燃料电池的运行条件下稳定且具有高度催化活性的新化合物,就可以得到稳定的高活性材料并在降低的温度下使用,同时还能实现燃料电池的理想性能。

    然而,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高度复杂性,使用计算模型来定量计算钙钛矿化合物的催化活性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方法,即选择一个直接计算的物理参数,然后在经验上显示它与催化活性相关,因此可以作为催化活性的有效代表。一旦他们与来自实验的数据建立了这些相关性,研究人员就能够使用高通量计算工具来有效筛选大量材料以实现高催化活性材料的选取。

    UW-Madison的研究人员正在与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的一个小组合作,该小组对其中一个候选阴极材料进行了初步测试。Morgan说“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我们NETL合作者的早期测试发现该材料非常有前景。”

    据Morgan所言,这个项目是在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 Genome Initiative)的资助下进行的一个先进案列,这是一项国家正在进行努力的项目,目的是加快国家发现、开发和制造新材料的速度。“该项目将把线数字数据库和高通量计算工具的实验相关性综合起来,以设计出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所以这正是由材料基因组计划已经所制定和实施的基础设施和方法所支持的事情。”

相关报告
  • 《燃料电池商业化需过材料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5
    • 国外的燃料电池车已实现量产,但我国车用燃料电池还处在技术验证阶段。当前国内车用燃料电池产业几乎没有部件生产商和车用电堆生产公司,只有极少量商业运行的燃料电池车。究其主要原因,是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长期依赖国外供应,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缺乏自有材料的基础支撑。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教授王海江介绍,氢燃料电池的动力来源是氢气和氧气,两者会在燃料电池中开始它们的“奇幻”旅程:氢在阳极催化作用下氧化生成质子和电子;电子和质子汇合于阴极,在催化作用下与氧反应生成水。这看起来似乎只是初中化学知识,但实际上燃料电池的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方面,单节燃料电池的电压偏低、电流偏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多节燃料电池串联形成电堆,以提升输出电压;另一方面,燃料电池不像普通蓄电池,它更像发电机,把燃料和氧化剂“喝”进去,将电发出来。所以,除了电堆,燃料电池还有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水热管理等多个子系统以及热管理和控制系统等。 车用燃料电池一般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它有两大关键部件,即膜电极组件和双极板。膜电极组件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层和气体扩散层这三部分组成。 其中,质子交换膜的主要功能是传输质子,分隔反应气体以及电子绝缘,它负责把质子放过去,把电子拦下来。催化层主要搭载的是催化剂,催化剂可以促进氢、氧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过程并产生电流。气体扩散层则由基底层和微孔层组成,它要求具有高导电性、导热性和疏水性。 这些关键材料决定着燃料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然而这些关键材料长期依赖国外供应,我国的燃料电池产业缺乏自有材料的基础支撑。”清华大学氢燃料电池实验室主任王诚说。 其实,这些材料我国并非完全没有,有些实验室成果甚至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是,没有批量生产线,燃料电池产业链依然“梗阻”。特别是在气体扩散层量产技术方面,我国还是空白。“这是因为气体扩散层的石墨化工序需要经过2000℃以上的高温才能制备,但关键设备高温炉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王诚解释说。 要实现材料的批量生产,就得解决一致性和成本控制问题。这和实验室制备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以催化剂为例,目前商用的燃料电池催化剂仍是铂基催化剂,实验室制备水平一般为毫克级,量产需到千克级水平。而且批量生产还要突破三项关键技术:一是反应条件均一,以确保批次稳定性;二是铂颗粒纳米尺寸可控,确保催化活性比表面积;三是碳载体稳定性提升,达到车用工况下的使用寿命。 将实验室成果进行工业化放大是一项关键技术,需要企业介入。“长期以来,我国燃料电池的研发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企业持观望态度,参与得少,加入得晚。”邵志刚所在的大连化物所从1994年就开始开展车用燃料电池研究。但基础研究和应用之间的断裂,使关键材料的工业化成为一道坎。 那么我国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之路还有多远呢? 目前,我国电堆及产业链企业数量逐渐增长,预计2018年国内电堆产能将超过40万kW。“纯电动汽车近几年有很大进步,为燃料电池的应用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王诚表示,“此时,我们就更需要聚焦燃料电池内核创新。” 要打破发达国家的长期技术垄断,就得加大对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产业化的投入。业内专家都认同这一观点。燃料电池产业链非常长,涉及到氢能系统、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以及汽车等终端产品。“国内零部件、氢基础设施以及标准规范还不健全,需要补强产业链,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共同成长,这样才能促进燃料电池商业化提速。”王诚强调。
  • 《燃料电池:信息化战场的“新能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6
    • 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士兵除携带武器弹药外,还将配备头盔显示器、激光测距仪、卫星定位终端以及高性能作战计算机等,这些设备每时每刻都需要充足的电量供应。美国陆军曾预测,未来单兵装备的平均耗电功率将达到100瓦,传统的干电池、蓄电池等早已“不堪重负”。 日前,在美国能源部耗资3400万美元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就包括4个与燃料电池高度相关的项目。连宝马等汽车公司都在跃跃欲试,将在2020年后正式发行搭载燃料电池的汽车。 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不仅不需要反复充电,还更加清洁高效。事实上,燃料电池正在成为军用电源领域的“明日之星”,将在未来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随身携带的“发电厂” 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高效可靠的“能量源”。近年来,信息化战场上竞相涌现的先进武器装备,对战场电力供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尤其重视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从为单兵装备供电,到电推动军用卡车,更甚至是驱动无人航潜器和无人机,处处可见燃料电池的身影。 说起燃料电池中的“燃料”,当然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煤、油、天然气等传统燃料。我们都知道,让强大的电流从水中经过,水便会分解为氢和氧。燃料电池的原理正好与此过程相反,是通过特殊装置使氢和氧作为“燃料”发生反应,最终产生电能。因此,与干电池、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在需要时才把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不同,燃料电池更像是一座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发电厂”。这也难怪燃料电池被认为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 对于燃料电池而言,只要含有氢原子的物质就可以作为燃料。这就大大增加了“燃料”的来源范围,使燃料电池成为军用电源装备领域的“红人”。燃料电池投入军事应用,还有许多“先天性优势”。燃料电池在使用时能量转换效率高、系统反应快、运行可靠性强、维护方便。与其他电池相比,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85%-90%。由于燃料电池的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工作时噪声很低,散热量和红外辐射较少。 近年来,包括美国国防部、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等,都高度重视并全程参与了燃料电池的研发过程。从制订研制计划、明确技术指标,到研制后续环节安排部队进行试验,再到相关产品投入战场进行实战检验,燃料电池的研制都离不开美国军方的倾力支持。美国很多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经历十几年时间,也与美国军方坚持将最新技术加以应用的决心不无关联。 “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未来的燃料电池,将越来越轻型便携,并朝着移动式电池供电系统方向加速发展,必将成为信息化战场当之无愧的“能量源”。 燃料电池除可作为海面舰艇的辅助动力源外,还能为无人潜航器和潜艇提供驱动动力。美国海军已经完成了用作船用电网和推进系统的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目前正逐步尝试将燃料电池用于驱逐舰。早在2005年,德国就试航了第一艘现代化的燃料电池潜艇。2016年获得澳大利亚海军潜艇项目大单的“梭鱼”级潜艇,也装备了由法国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2017年,美国国防部批准600万美元经费,专门用于研发无人潜航器的静音推进系统,或将采用由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研制的燃料电池供电推进系统。此外,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还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正在致力于将车用燃料电池移植到下一代无人潜航器中,以大力提升无人潜航器的航程和持久力。 燃料电池也将助力飞行器展翅高飞。现有的无人机电池主要为锂离子电池,供电缺口较大,尤其需要研制供电时间更长、更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加拿大巴拉德公司为美军战术无人机研制了氢燃料电池,具有适应能力强、安全可靠、重量轻等特点,目前已经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系列产品中得到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的使用燃料电池推进的太阳能无人机,一度创造出3.2万米的世界飞行高度纪录。目前,美国国防部正致力于使用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的长航时无人机项目,将尽快装备美军各军兵种。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载人航天器对特殊性能电池的迫切需求,美国曾研制出氢燃料电池。此后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间的“阿波罗”系列飞船,就专门安装这种体积小、容量大的供电系统。此外,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在持续挖掘燃料电池在陆上军事应用中的潜力,已经推出使用氢燃料电池的“通用静音多功能电动平台”计划。该平台理论续航里程超过460千米,越野能力较强,还具备运送集装箱、作战方舱和医疗方舱等能力。 战场应用驶入“快车道” 随着战场军用电源系统要求的不断提升,燃料电池不仅为各类武器装备提供了强劲的供电能力、低热辐射和电磁辐射的使用环境,还具有高效、清洁、经济以及安全等优点,正逐步打开军事领域应用的大门。 现有的单兵可穿戴系统,士兵们背负的作战装备往往令人不堪重负。美国陆军目前正在尝试使用燃料电池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将减少约50%的负荷。美国陆军通信与电子研发和工程中心,同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已经推出了一款用于单兵可穿戴设备的新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美军目前装备的军用燃料电池,尺寸与传统的一次性小型电池相同,输出的电流量却提高了1倍。韩国三星公司研发的单兵燃料电池系统,一次产生的电量高达1.8千瓦时,可满足士兵连续执行72小时任务需求。德国SFC公司研制的燃料电池系统,已经交付英国、挪威、比利时和荷兰等多国军队使用。 燃料电池系统的出现,对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也大有裨益。美军在燃料电池研发过程中遵循的“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原则,不仅推动了燃料电池从单兵装备和野战携行电源,到无人机、无人潜航器以及作战车辆动力系统的升级,也在逐步积累技术和经验的过程中,为今后装备燃料电池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野战条件下夜间作战时,对武器装备的隐蔽性要求极高,普通车辆发动机产生的热能会直接暴露于红外夜视仪中。对此,美国陆军与通用汽车公司联合研制出使用氢燃料电池驱动的轻型作战卡车,噪声水平明显降低,热能排放也非常少,极大地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由于燃料电池反应后副产物是水,该型作战卡车还能为士兵进行战场供水。 目前,阻碍燃料电池实用化的主要问题,在于燃料电池的环境适用性、使用寿命和经济成本。近年来,尽管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有所提升,但绝大多数仅维持在2200小时左右,与实用化5000小时的目标寿命还有不小差距。同时,燃料电池的生产和使用成本比较高,人们试图通过使用廉价替代材料、改进制备工艺、加速批量化生产等方式,使燃料电池的军事应用走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