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湿地水鸟多样性变化格局的驱动因素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02
  • 分析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评估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确定损失较为严重的热点地区以及评价保护有效性的基础。然而,由于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和分辨率上的不足,目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仅限于在粗分辨率上对一些数据丰富的国家或保护区。

    在全球范围内,湿地覆盖了超过12.8亿公顷的沿海、内陆和人造栖息地。尽管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但湿地的退化和损失却比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要高。水鸟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物种,有着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历史。因此,作者以全球湿地水鸟的丰富度数据作为评价载体来评估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格局,数据的覆盖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25769个全球湿地水鸟观测点分布图。黄色为非洲-欧亚水鸟普查数据(African-Eurasian Waterbird Census)、粉色为亚洲水鸟普查数据(Asian Waterbird Census)、绿色为新热带水鸟普查数据(Neotropical Waterbird Census)、青色为圣诞节鸟类调查数据(Christmas Bird Count)。

    全球湿地水鸟丰富度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作者利用全球25,769个调查地点在过去30年间的461种水鸟的丰富度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1°,计算了全球水鸟在3个不同层次上的丰富度,即每个网格中所有水鸟丰度变化均值(群落水平),所有网格中每一种水鸟丰度变化的均值(物种水平)以及每个网格中每一种水鸟的丰度变化值(种群水平)。并选取了人为影响(地表水的变化、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农业扩张和气候变化)、保护措施和有效性(受保护的区域范围和国家治理水平)以及物种生物学特性(物种分布范围大小、迁徙状态和体型大小)作为水鸟丰富度变化的解释变量。其中,作者利用全球治理指标(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来衡量国家治理水平,即话语权和责任、政治稳定性和不存在暴力/恐怖主义、政府效率、监管质量、法制、腐败控制。

    研究结果发现,国家治理水平对群落水平和种群水平的水鸟丰度变化格局的解释力最强,即治理水平高的国家物种丰富度呈现上升趋势,如欧洲和北美的国家;治理水平低的国家水鸟丰富度呈现下降趋势,如西亚、中亚和南美的国家。并且治理水平与保护区覆盖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也是相关联的,即只有在具有较高治理水平的国家,高覆盖率的保护区域才能够增加水鸟的丰富度。此外,群落水平的水鸟丰富度还与地表水的损失率有关。在物种水平上,除国家治理水平和保护区覆盖率外,水鸟丰富度还与GDP增长率和物种体型大小有关,即GDP增速越快,体型越小,物种丰富度的下降趋势越明显。

    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强调了国家治理水平对解释全球湿地水鸟丰富度变化格局的重要性。无效治理会使森林砍伐和农业扩张肆意横行,导致物种数量急剧下降。无效治理往往与缺乏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环境立法的执行力度差以及环保投资水平低有关。例如,亚洲西部和中亚在过去的30年里由于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大坝建设造成了永久性的水资源损失;伊朗的一些在保护区内的湿地都已经干涸;南美洲、阿根廷中部的湿地由于缺乏法律保护,也没有相关的用水规定,许多湿地已经消失。

    执行力度低的狩猎法规也属于一种无效治理,而且政治的不稳定也会削弱狩猎法规的执行力度,导致了很多甚至是在保护区内的非法杀戮。例如在伊朗和南美洲,许多水鸟都面临着严峻的捕猎压力,目前湿地损失和捕猎压力是大多数湿地水鸟受到的主要威胁。研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为“有效治理提高自然保护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该研究所发现的这些水鸟丰富度急剧下降的区域,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效益下降,急需提高治理水平的全球热点地区。

    这篇文章利用全球水鸟普查数据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国家治理水平对水鸟丰富度变化趋势的重要决定作用以及与保护区覆盖度的相互关系,并暗示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自然保护的效率。

    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虽然并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治理水平不高,保护效率仍然很难得到提升。特别是城市中或者城市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受到的人为干扰频率高、强度大,如何提高治理水平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以后的城市自然保护研究和实践中,除保护区边界的规划外,还应关注制度体系、监管体系和环保教育等软环境,将提高治理水平作为一个提升自然保护效率的关键举措,并给予相应的管理规划和资金投入以及建立评价标准。.

相关报告
  • 《东北地理所在湿地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与形成机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ei
    • 发布时间:2023-04-26
    • 东北地理所在湿地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与形成机制方面获进展 . 2023-04-24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字体:大 中 小 语音播报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    东北是我国沼泽湿地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其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126处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腹足纲螺类开展了为期8年(2013-2020年)的大尺度研究,旨在揭示东北平原淡水沼泽、盐碱泡沼、山地沼泽等湿地螺类多样性(结合分类组成、功能形状和系统发育关系来表征)的地理格局与其关键形成机制。    本研究系统采集并鉴定出湿地螺类17科34属64种,包括新进腹足亚纲(Caenogastropoda)、下异鳃类(Lower Heterobranchia)、喜湿螺总目(Hygrophila)和肺螺总目(Eupulmonata)。结果表明,东北湿地螺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生物地理格局。其中,松嫩平原盐碱泡沼湿地螺类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与其他3个湿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物种数相对较少,并表现出盐碱适应特性;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湿地螺类类群多样,区域间相似性较高;而长白山区湿地螺类受海拔梯度影响显著,物种组成相对分散;多样性特征表现出气候温和的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螺类α多样性最高,且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更均匀;驱动因素分析表明,气候是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关键驱动因素,盐度是螺类分类学组成差异的主要控制因子,而降水季节性是螺类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该研究表明东北沼泽湿地是中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水生无脊椎动物应成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提出的不同区域湿地无脊椎动物的差异性控制因子,为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策略选择提供了依据。该工作提出全球变化下次生盐碱化加剧和降水季节性变化将成为塑造未来湿地无脊椎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成果以 Geographical and climate-dependent pattern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nail (Mollusca: Gastropoda) assemblages in freshwater wetlands across Northeast China 为题,发表在 Freshwater Biology 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题联盟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东北沼泽湿地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图2.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阴影图  图3.基于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图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   东北是我国沼泽湿地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其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126处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腹足纲螺类开展了为期8年(2013-2020年)的大尺度研究,旨在揭示东北平原淡水沼泽、盐碱泡沼、山地沼泽等湿地螺类多样性(结合分类组成、功能形状和系统发育关系来表征)的地理格局与其关键形成机制。   本研究系统采集并鉴定出湿地螺类17科34属64种,包括新进腹足亚纲(Caenogastropoda)、下异鳃类(Lower Heterobranchia)、喜湿螺总目(Hygrophila)和肺螺总目(Eupulmonata)。结果表明,东北湿地螺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生物地理格局。其中,松嫩平原盐碱泡沼湿地螺类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与其他3个湿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物种数相对较少,并表现出盐碱适应特性;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湿地螺类类群多样,区域间相似性较高;而长白山区湿地螺类受海拔梯度影响显著,物种组成相对分散;多样性特征表现出气候温和的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螺类α多样性最高,且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更均匀;驱动因素分析表明,气候是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关键驱动因素,盐度是螺类分类学组成差异的主要控制因子,而降水季节性是螺类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该研究表明东北沼泽湿地是中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水生无脊椎动物应成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提出的不同区域湿地无脊椎动物的差异性控制因子,为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策略选择提供了依据。该工作提出全球变化下次生盐碱化加剧和降水季节性变化将成为塑造未来湿地无脊椎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成果以Geographical and climate-dependent pattern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nail (Mollusca: Gastropoda) assemblages in freshwater wetlands across Northeast China为题,发表在Freshwater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题联盟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东北沼泽湿地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图2.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阴影图   图3.基于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图  更多分享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化学所等在硅带隙以下高性能有机光电探测方面获进展 . 理化所在飞秒激光无掩膜光刻拓扑结构及细胞球浸润机制方面获进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全球气候变化与湿地》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3
    • 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是影响湿地分布和功能的主要气候变化因素。同时,特别是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湿地以及湿地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据统计,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公顷的沿海地区,估计全球还保存了6000万公顷的珊瑚礁。 除此之外,湿地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它能够为全球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防止暴风雨和减缓洪水;补充地下水;控制侵蚀;稳定海岸线;保持碳、营养物、沉淀物和污染物。湿地还可以提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洁净水、鱼类、木材、泥炭、野生动物资源等。湿地的丧失和退化源于多种因素,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而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