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研发为何如此难:人体天然抗体小或是问题关键》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1-01-04
  • 令人感到恐怖的艾滋病发现25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能够抵抗致病病毒——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的有效疫苗,以防止艾滋病感染和蔓延。但是,在投入无数人力和物力之后,科学家至今仍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2009年4月16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撰文表示,疫苗研究进展缓慢或许有多种原因,但至少有一部分应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人体中天然的HIV病毒抗体本身不够大,难以有效地中和病毒。 人体中Y型的抗体是中和病毒的最理想抗体,当它们的Y型双臂伸开并几乎在同时抓住目标病毒的蛋白时,就能发挥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和防止感染等作用。面对HIV病毒,能够阻断感染的抗体将突出在病毒表面的蛋白作为捕捉目标,这些蛋白就如同从病毒膜内长出的尖刺。如果病毒表面两尖刺的距离正好与抗体的臂展(即抗体两臂伸开的距离)相当,那么一个抗体在同一时刻可以也只能抓住(或锁定)两个尖刺。 文章第一作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物理学研究生约书亚•克莱恩说,抗体的双臂同时锁定病毒后,就使相互作用的能力提高百倍乃至千倍,这种相互作用有时也意味着抗体中和病毒能力的大力提高。他认为,具有双臂的抗体是确保其锁定病毒的天然方法。然而,这种双臂锁定的方式说易行难,至少对HIV病毒来说是这样。 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帕梅拉•比约克曼和克莱恩在论文中介绍了他们对两种不同的单克隆抗体中和HIV病毒能力所完成的研究。两种单克隆抗体均取自HIV感染者,它们分别是抗体b12和抗体4E10。前者能够锁定组成HIV蛋白尖刺上部的gp120蛋白,后者能锁定尖刺下部或茎部的gp41蛋白。 研究人员将两种单克隆抗体按照它们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解,并将两者对病毒的锁定和中和能力加以比较。他们发现,正如所期待的那样,单臂的b12抗体中和HIV病毒的有效性低于具有双臂的b12抗体。但是,对于4E10抗体,双臂本版的4E10抗体比单臂的在中和能力上没有多大的优势。 此外,他们还发现,尺寸大的4E10抗体的中和病毒效率低于尺寸小的4E10抗体。这些结果凸显了人们设计疫苗诱导类似4E10抗体时所将面临的潜在障碍。 对于b12抗体,它也存在着自身需要克服的问题。事实上,当更深入分析他们所获得的数据时,研究人员发觉与中和流感病毒的其他抗体相比,即使是具有双臂的b12抗体,它们的双臂要小得多。换句话来说,就是人体天然的抗HIV病毒的抗体在中和HIV病毒效能上比实际应有的要小许多。 追究其中的原因,克莱恩解释说,单个流感病毒表面分布有大约450个尖刺,而同其体积相当的HIV病毒表面的尖刺不足15个。HIV病毒表面尖刺数目少和间距更大的现实,致使出现病毒尖刺距离正好与b12或4E10抗体臂展(12纳米至15纳米)相当的情况成为难题。 克莱恩认为,HIV病毒可能通过进化,逃脱了人体免疫系统用于抵御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根据掌握的数据,似乎HIV病毒绕开了抗体发挥作用的关键——二价效应。比约克曼表示,新的研究帮助人们认清了在阻止病毒感染时抗体所面临的障碍,同时将有望解释为何人们在开发有效HIV病毒疫苗时情况如此难以琢磨的原因。 诺贝尔获奖者、生物学教授大卫•巴尔的摩认为,克莱恩他们发表的是一篇十分重要的论文,因为文章改变了人们在认识HIV病毒抗体为何效果差这一问题上的关注点。它将人们的注意力带向早已知晓但长期以来又一直被忽略了的双臂抗体攻击。论文说明抗HIV病毒的抗体使用单臂受到了限制,锁定能力差。他表示,应对新研究结果提出的挑战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研究证实的是几乎所有天然抗HIV病毒的抗体在有效性方面所固有的局限性。
  • 原文来源: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09/04/15/0811427106.abstract?sid=29916e1b-81ca-43ee-b0e4-9f48251ee028;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424143414115946.html
相关报告
  • 《抗体产生率高达97%!艾滋疫苗要来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16
    • 众所周知,HIV病毒相较于其他病毒的可怕之处是能够直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当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步走向崩溃时,也就到了艾滋病患者的发病期,这时,人体除了遭受HIV病毒的大肆攻击,还要面对其他趁虚而入的病毒细菌,患者的生命也通常在这一时期走到终点。   更糟糕的是,在科学家分离出HIV病毒的近四十年里,仍然没有一款有效的艾滋病疫苗诞生。这是因为HIV属于逆转录RNA病毒,本身就有很高的基因突变率,其次,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时首先需要把RNA逆转录成DNA,而逆转录过程出错率很高,这使得HIV病毒的外壳(膜蛋白)也很容易发生变异,甚至同一个患者身上早期和晚期的病毒都有所不同,因疫苗产生的抗体也就随之失效了。再者,HIV病毒外层的特异性刺突膜蛋白的糖基化程度很高,这就相当于给HIV的抗原又套上了一层“糖盾”,能够逃脱人体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攻击。此外,HIV病毒可以潜伏在细胞内,并通过细胞之间的接触“足不出户”就完成感染,这使得抗体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也是疫苗难以研发的原因之一。   不过,研究发现,世界上有一小部分HIV感染者会产生一种抗HIV的广谱中和抗体(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这种抗体不仅能够抵抗他们体内存在的HIV毒株,对全世界传播的其他HIV亚型也有效果,这相当于一把对抗HIV病毒的“万能钥匙”。但这种抗体的产出极为困难。   为此,科学家希望能够找到一款疫苗,能在人体内诱导bnAbs的生成。目前这一领域主要存在三种诱导bnAbs的策略,包括:(1)B细胞谱系疫苗设计,即从天然HIV感染者体内分离出bnAbs,然后使用计算衍生的克隆谱系作为模板设计HIV疫苗免疫原;(2)种系靶向疫苗设计,首先刺激bnAbs前体B细胞,然后用一系列合理设计的增强免疫原,引导B细胞从原始的幼稚B细胞(或种系)状态成熟,从而诱导bnAbs生成;(3)以表位为中心的疫苗设计,即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体外合成HIV病毒的表位(epitope,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直接作为疫苗使用。   不论哪种策略,诱导bnAbs的关键都在于如何用疫苗刺激那些稀有的能够生成bnAbs的B细胞前体,即能否从未成熟的幼稚B细胞中挑选出一批最有潜力的“精锐力量”完成进一步发育。这一步类似于一个“启动”阶段,难点在于,这批“精锐部队”只占B细胞总数的百万分之一!   “启动”阶段的重要性在种系靶向疫苗设计策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等“启动”完成后,再使用与天然糖蛋白越来越相似的免疫原逐步加强,引导B细胞发生体细胞超突变,而bnAbs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极具抗原亲和力,最终达到有效抵抗入侵的HIV病毒的结果。   12月2日,在发表于Science的一篇文章“Vaccination induces HIV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precursors in humans”中,研究人员验证了种系靶向疫苗设计策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在接种了两剂疫苗的36人中,有35人(97%)产生了抗体,且未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共招募了48名健康的参与者,其中18名参与者接受注射了两剂低剂量的疫苗,18名接受两针高剂量疫苗,其余12名接受两剂安慰剂,两次接种的时间间隔为8周。该疫苗旨在激活HIV VRC01类bnAbs的B细胞前体,VRC01是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HIV病毒广谱中和抗体。 研究人员在参与者接种疫苗/安慰剂的前后20周时间内,选择不同时间点多次采集了参与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以及通过淋巴结穿刺获得的GC(germinal centers,生发中心)B细胞。通过表位特异性B细胞分选、B细胞受体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 ■ 在接受疫苗的36人中,97%的人在研究结束时产生了VRC01类bnAbs; ■ 接受高剂量疫苗的参与者与接受低剂量疫苗的参与者相比,抗体水平略高; ■ 所有48名参与者中,98%的人出现了轻微的副作用,多数在1-2天内消失,与其他疫苗一致。 德克萨斯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副教授Gary Kobinger评价以上结果表示:“这篇论文描述了我见过的最好的 HIV 疫苗接种 B 细胞免疫反应。”不过,根据产生的抗体水平,Kobinger预测,可能需要两剂以上的注射才能预防感染。   Kobinger还对这种疫苗设计策略抱有极大的期望,认为该方法也能够运用到开发其他快速变异病毒的疫苗中去:“如果它能成功,那将会成为疫苗学家武器库中对抗高突变率病毒的一种新工具。”   此外,在今年1月,Moderna和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宣布,已经开始了一种mRNA艾滋病疫苗的人体试验,预计第1期临床试验将于2023年完成。强生公司与哈佛大学合作的复合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预计将在2022/2023年发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也基于双方研制疫苗的良好互补性,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开展中美HIV疫苗联合临床试验。相信在国内外科学家的多方努力下,安全有效的艾滋疫苗就在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未来!
  • 《艾滋病疫苗真来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31
    • 人类等待第一款艾滋病(HIV)疫苗诞生的心情是迫切的。近日一条“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100%产生抗体”的微博,半天内就转发过2万。有人评论:“HIV灭绝了,下一个是什么”、“今年的诺奖有着落了?”但询问两位研究艾滋病的学者、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这是一次媒体的误导和公众的误读。美国强生公司的这一阶段性成果值得关注,但在获得更多实验数据前,做出“艾滋病疫苗真的要来了”的判断还为时过早。 释点1:“100%产生抗体” 真相:只要是疫苗,进入人体就会产生抗体,有抗体不等于能预防。 “100%产生抗体”易被解读为该疫苗对艾滋病毒100%有效。但事实上,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解释:“所有疫苗免疫人体后,都会产生抗体反应。”换而言之,“100%产生抗体”并不能直接证明这是一款能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王宇歌目前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领域是艾滋病。他提到了和张林绮一样的观点:“尚不能证明疫苗有效,这个疫苗产生抗体是正常反应,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是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据王宇歌介绍,HIV疫苗的目的是诱导出具有保护力的抗体,尤其是针对HIV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但杨森制药公司披露的部分结果中并没有给予所诱导抗体的中和活性、抗体的广谱性的结果。 “我们对抗艾滋病毒保护性免疫反应的认识还很不完整,现在无法确定其诱导出来的抗体反应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需要更大量的人体试验来研究和分析。”张林琦说,对这款疫苗有效性的最终评价,“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才能见分晓”。 不管是药物还是疫苗,从基础研发到最后与消费者见面,需要完成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以及从1期、2a期的早期人体临床试验一直到2b期、3a期、3b期的临床验证。目前,强生公司子公司杨森制药公司完成的尚是早期的1期、2a期,其有效性、安全性等还有待之后几期临床试验的考验。 释点2:“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 真相:不是人体临床试验,是4年前猴子身上的试验结果。 据媒体报道,这次临床试验“除了在受试者身上100%产生了抗御HIV病毒的抗体外,还让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HIV)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并且有66%的人在6次暴露于HIV下仍然受到保护,没被HIV感染。” 但事实上,该种疫苗“在单次暴露中减少94%感染风险、6次暴露中减少66%感染率”的数据并不是来自此次杨森制药公司的人体临床试验,而是来自临床前的动物试验。在恒河猴的试验中得到令人激动的数据,在人体临床试验中是否也会有一样的惊喜?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得知。 这种潜在艾滋病疫苗在动物试验上交出了漂亮成绩单,在人类苦苦寻找有效艾滋病疫苗的路上,它在下一步大规模人体试验中的表现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