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拟采用“华龙一号”技术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11
  • 4月6日,阿根廷和中国能源部门相关领导举行了一场视频会议,进一步推动阿根廷第四座核电站的建设进程。
    阿根廷能源国务秘书达里奥·马丁内斯(Darío Martínez)、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Sabino Vaca Narvaja)、中国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秦志军、以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彦锋等中阿双方代表共同出席了会议。
    双方回顾了中阿双边关系的当前状况,包括采用中国技术的阿根廷第四座核电站建设项目。为了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双方还探讨了其他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会谈中双方还分析了阿根廷向中国核电项目提供配套服务和设施的可能性,阿根廷在延长核电站使用寿命有着丰富的经验。
    马丁内斯局长表示,第四座核电站项目完全获得了费尔南德斯总统的大力支持,并且已经纳入了中阿两国优先合作项目清单。
    牛望道大使强调,阿根廷通过自身的发展,在核电领域拥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平台,拥有拉美区域唯一的技术科学基地。“落实我们的第四座核电站建设,不仅能够扩大我们的能源主权,同时还将我们置身于国家核电领域发展的历史最前沿。”
    秦志军副司长强调了核能在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出于必须维持能源多样化结构的考虑,核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尤为重要。
    “阿图查(Atucha)3号”项目是一座采用中国技术“华龙一号”的核电站,这是一套拥有1200兆瓦级别的压水堆核电机组,项目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利马市的阿图查核电厂。
    这座核电站的使用寿命将达到六十年,其设计要求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标准。项目融资将由中国工商银行牵头的中国银行团体承担,贷款额约为80亿美元,将涵盖核电机组85%的费用。项目预计提供直接就业岗位7000余个。
    此次会议公报还指出,通过这个项目,阿根廷将进一步在拉美区域巩固其在核材料领域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将打开一扇联合中国进行项目开发的大门,其中包括核电服务和产品的出口。

相关报告
  • 《中核逆袭加拿大坎杜,华龙一号80亿美元出口阿根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04
    • 在经历三任总统更迭和超过10年的努力之后,中核集团向阿根廷出口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终于落地。 2月1日晚,中核集团发布消息,阿根廷核电公司与中核集团及中核集团中国中原、中国中原阿根廷分公司正式签署阿根廷阿图查三号核电站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合同。中核集团将通过工程总承包方式(EPC),以“交钥匙”模式为阿根廷建设一座华龙一号压水堆核电站。 阿根廷核电公司发布消息表示,项目总投资约80亿美元,将创造7000个工作机会,新增120万千瓦清洁装机。 阿根廷核电公司总裁安图内斯与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通过视频会议完成签约 来源:中核集团官微 这意味着继巴基斯坦之后,阿根廷即将成为第二个中国核电技术成功出口落地的国家。向阿根廷出口核电历经坎坷,阿根廷国内政权更迭和经济危机,为核电这种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技术路线期间也出现变化,导致谈判经历多次反复。如今签署工程总包合同,华龙一号出口阿根廷迈出了最关键一步。 中核在阿根廷耕耘由来已久,而且华龙一号并非阿根廷最初进口核电的首选。 早在2010年9月,中核集团与阿根廷计划部、阿根廷原子能委员会、阿根廷核电公司签署关于核能领域合作意向协议,开启了与阿根廷的核能领域交流。 阿根廷国内目前有三个在运核电机组,总装机176.3万千瓦,都是采用重水堆技术,因此重水堆也一度是阿根廷新建核电的首选技术路线。而中核集团曾引进加拿大坎杜的重水堆技术,在秦山三期建设了两台重水堆,具有相关机组的建设运营经验,同时,中核集团也在努力推进压水堆技术的出口。 201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阿根廷期间,在双方元首的见证下,国家能源局与阿根廷计划部、中核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与阿根廷核电公司分别签署了阿根廷重水堆核电项目重要合作文件。到2015年2月,华龙一号的出口开始纳入议程,前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访华期间,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国家能源局与阿根廷计划部签署压水堆合作协议,采用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技术。 2015年11月,G20集团领导峰会期间,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在土耳其签署阿根廷重水堆核电站商务合同和压水堆核电站框架合同,中核集团将与阿根廷核电公司合作建设第四、第五座核电站,首先建设重水堆,然后建设华龙一号压水堆。 然而阿根廷政权更迭,导致此前的合同再次出现变数。2015年12月,克里斯蒂娜卸任,马里克上任,此前合同被搁置,要求重新商谈合同。 谈判变化的背后,是阿根廷自2001年出现债务违约之后一直处在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融资,中方能够给项目提供的融资支持是项目能够推进的重要条件。而马里克上任之后,与美国对冲基金达成债务偿还协议,其后重新发行主权债券。 条件变化之后,中方与阿方重新进行了谈判,到2017年5月,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达成了第四座和第五座核电站的总合同(General Contract),根据当时的计划,双方将在2018年开工建设一台加拿大“Candu-6”型重水谁核电机组,2020年开工一台百万千瓦级华龙一号压水堆核电机组。 据记者当时了解,相比2015年,此前两个机组是两个单独的合同,2017年被统一成了一个总合同,两个项目绑定到一起,依然是先建重水堆,后建压水堆。两个项目的总投资金额约为125亿美元,中方将提供85%的融资支持,两个项目的融资利率有所不同。 但这一计划也没有顺利推进。受债务危机和高通胀率的影响,阿根廷的经济一直处于困境,而建设核电站这种高投资、长周期的项目,对政府而言面临巨大压力。2018年初,阿根廷政府由于预算问题,取消了此前先建设重水堆的计划。 这种背景之下,中方其他华龙一号项目的顺利建设,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让华龙一号逐渐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成为新机组的优先选择。2018年下半年,阿根廷政府开始推进引入中国的核电技术。 阿根廷核电公司前执行董事Lucas Castiglioni曾在2021年4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能出口核电的少数几个国家里,中国是最佳选择,因为中国同时能提供技术和融资支持。他表示,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福清5、6号机组在过去6年里开工并投运,中国同时有9台华龙一号机组在国内建设,还有两台出口巴基斯坦,这都显示出中国在建设和投运新机组方面的优秀表现。 配套资金支持对项目落地也必不可少,Lucas Castiglioni表示,中方为项目提供总建设资金85%的贷款支持,其余15%由阿根廷财政出资,不仅如此,贷款将提供优惠利率,并有8年宽限期,这意味着阿根廷可以在电站投产发电之后再开始还款。 双方尚未公布具体提供融资支持的中方金融机构,另据中核集团发布的信息显示,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两大政策性银行参加了2月1日的签约活动。 到2021年6月,阿根廷核电公司提出核电发展行动计划,再次明确了阿根廷核电发展的路线图:首先建设华龙一号轻水堆技术,同时维持原有的重水堆发展计划,在远期新建重水堆,在接下来15年里让阿根廷核电装机翻倍。该行动计划发布之后,阿根廷核电公司与中核集团的谈判得到快速推进。 对于签约之后的计划,阿根廷核电公司总裁安图内斯(José Luis Antúnez)曾在2021年8月对阿根廷主流媒体《侧影报》(Perfil)表示,后续谈判将分为两阶段,一是阿根廷核电公司与中核集团签订工程合同,其中包括引进核燃料制造技术在本地制造核燃料元件,二是阿根廷能源部牵头与中方完成融资条款的谈判。他表示,一旦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下半年工程可以开工,工期大约8年。 阿根廷核电公司在昨日的消息中还指出,这一重要活动是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框架下,也正在阿根廷总统访问中国并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前夕举办。 根据阿方计划,阿根廷现任总统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将在2月4日至6日访华并出席冬奥会开幕式。 中核华龙一号出口阿根廷的多次波折,也再次说明核电技术出口,从来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两国外交、政治、金融、核电技术多重因素下的结果。
  • 《“华龙一号”打破首堆必拖“魔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0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号机组冷态功能试验一次成功。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顶住“高压”,通过了检验机组性能的一次“大考”。这标志着该机组打破首堆必拖“魔咒”,提前转入调试阶段取得第一步胜利。 什么是冷试?“华龙一号”为什么要冷试呢?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顶住“高压”,反应堆性能经受“大考” 如果将发电站比作一个巨大充电宝,那么“华龙一号”就是一座巨大的核燃料充电宝——“核电宝”。 考量一座核电站,最重要指标之一是安全可靠。 冷试,是冷态功能试验的简称,是核电厂大型综合专项调试试验,主要目的是验证一回路系统和设备及其辅助管道在高压下的各项性能,并在各个压力平台下进行主系统和辅助系统的相关试验,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体检”。 它也被认为是检验这座“核电宝”的第一步,可验证各系统完整性,验证超设计基准状态下能否正常保压,并要超过设计基准来检验它的性能抗压能力。 而首堆能否如期推进,“体检”报告十分关键。 压力,是冷试首先要考核的指标之一。我们日常接触的大气压为0.1兆帕,而核电站一回路工作压力为15.5兆帕。根据设计方案,一回路设计压力约为17兆帕。但这次冷试的峰值是22.3兆帕,相当于手掌大的面积上得承载10辆满载小轿车的重量。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有限公司(简称福清核电)相关人士以我们平时接触的驾车为例解释说,所谓峰值压力,可以理解为有些小汽车仪表盘显示的每小时200公里数值。设计压力,好比我们平时驾驶的汽车,最高时速可以开到每小时160公里,一回路工作压力15.5兆帕,好比平时驾车的惯常时速,比如每小时12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冷试时的压力并非一步升至22.3兆帕。从上午10点到次日凌晨2点,经过16小时的逐级升压,“华龙一号”福清5号机组主系统压力抵达22.3兆帕,稳压十分钟,才算通过了考验。 冷试过后将是漫长的热试 从字面理解,有人会觉得冷试是冷的。其实,冷试中一回路的温度为35—70摄氏度。 在没有核燃料的情况下,水是如何被加热的?相关人士介绍,通过叶片搅动,主泵在密闭空间中旋转,动能转换为热能,带动一回路升温。 一座核电站的建设要历经前期筹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几个阶段。冷试后,“华龙一号”后续还有热试、临界试验、各功率平台试验、性能试验等过程。 所谓冷试,是相对热态性能试验(简称热试)而言的,它也被认为是热试的热身。冷试结束后,核电站即将开展的是热试。 与35—70摄氏度的冷试温度相比,热试温度高达300摄氏度。 与冷试不同,热试期间,工作人员会尽可能模拟核电站实际运行工况,以验证系统性能是否与设计要求相一致,对核电站的可靠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包括确保设备常温下不能漏,高温下更不能漏。此外,还要验证仪表及设备在高温下的可靠性,校核温度、压力、流量、振动、间隙等测量参数是否符合设计值要求。 简而言之,凡是有可能受到温度影响的,都要检查一遍,常温要测,高温也要测。此外,还要对核电厂很多功能和安全性进行验证,包括验证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的自然循环能力、非能动预热排出热交换器的换热能力等。 正因如此,与冷试相比,后续的热试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并不是某一个试验,而是一系列试验的总和。 据了解,根据机组不同,热试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热试过程中,核电站的运行规程将被全方位验证,核电站的功能将得到充分检查,核电站里从事操作的人员队伍也得到了锻炼。 热试后就要装料,按照计划,“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今年年底将进行首次装料。如果按照62个月的建造工期,5号机组计划于明年7月正式并网发电。 大数据、沙盘推演实现事前风险管控 当全球在建三代核电机组陷入拖期“泥潭”,自2015年5月7日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按照计划进度开展建设成为重要标签。 “‘华龙一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特别介绍说,示范工程的攻坚课题之一,是按期完成首堆工程施工图设计。 通过持续推进“互联网+”,中核集团将核电的设计、应用软件集成与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异地综合协同设计平台,全国多个设计单位通过网络连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异地协同设计工作。协同设计平台终端数量达到500个,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在这个平台上,近千名“华龙一号”现场工程和设计人员,实现了信息及时沟通共享,加快了设计数据传递,减少了设计交换过程反复,有效提升了设计效率。 在开展设计工作的同时,中核集团充分利用设计信息平台高效便捷的特点,将示范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汇总形成设计领域的大数据,不仅向设备制造方和工程建设方反馈,还传递给了后续的核电项目。 “这为‘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标准化设计、批量化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提升了建设与运行的经济性。”邢继说。 从30万千瓦起步,“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研发从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的产物。“华龙一号”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采用18个月换料,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以上。其中自主知识产权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并已自主开发了核电专用软件,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是目前国内唯一能独立出口的三代机型。作为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机组建设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85%,采购、安装的“三新”设备超过百台套。 福清核电总经理陈国才告诉记者,不断优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工程管理方式保障了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也为后续“华龙一号”批量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依据。 首堆建设中,建设团队在国内首次运用沙盘进行模拟推演。比如,设计领域选取了电厂DCS提资策划等6类典型设计组织与管理任务,进行沙盘推演。 陈国才表示,通过总结归纳基础事实,测试管理团队管理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预测项目阶段性的发展趋势,可达到事前管理、风险管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