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水稻糖基转移酶影响代谢流进而调控粒型与抗逆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06-19
  •   5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的研究成果,题为UDP-glucosyltransferase regulates grain size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flux redirection in rice。该研究工作报道了水稻糖基转移酶影响代谢流重新定向,进而同时调控水稻籽粒大小与抗逆性的新机制。

      粒型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水稻产量经常遭受干旱、高盐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如何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增强水稻抗逆性是对科研人员和育种工作者的挑战课题。植物需不断调整体内代谢流以适应不同发育时期和生长环境,但在作物中对此了解甚少。

      林鸿宣研究组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克隆到一个同时调控水稻粒型与抗逆性的QTL GSA1 (Grain Size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1)。GSA1是粒型与抗逆性的正向调控因子,过表达GSA1增加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同时提高水稻对高盐、干旱及高温的抗性。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GSA1在非洲野生稻驯化为非洲栽培稻以及亚洲野生稻驯化为粳稻的过程中受到人工选择。GSA1编码一个水稻糖基转移酶UGT83A1,体外实验证实GSA1具有广谱的糖基转移酶活性,以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为糖基供体,以山奈酚、柚皮素及槲皮素等黄酮类代谢物为糖基转移受体,调控水稻体内黄酮糖苷谱,间接影响黄酮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及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量,最终通过影响细胞分裂和细胞增殖而调控水稻粒型。同时GSA1也可以将松柏醇、对香豆醇及芥子醇等木质素单体作为糖基转移受体,进而调控木质素含量,这可能也是调控水稻粒型的原因。GSA1CG14(非洲稻位点)中位于Plant Secondary Product Glycosyltransferase (PSPG)保守结构域内的氨基酸变异A349T导致GSA1CG14结合UDP的能力比GSA1WYJ(亚洲稻位点)明显下降,糖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而位于非保守域的氨基酸变异A246V则对底物结合及糖基转移酶活性无影响。木质素合成途径以及黄酮代谢途径是苯丙烷通路的重要分支。进一步研究表明,逆境胁迫下GSA1参与代谢流从木质素合成途径重新定向于黄酮糖苷合成途径,木质素合成途径下调而黄酮糖苷包括花青素合成相关通路上调,导致水稻抗逆性的增强。过量表达GSA1WYJ显著增加逆境胁迫下黄酮糖苷及花青素的含量,引起水稻抗逆性增强。而敲除GSA1造成逆境下代谢流重新定向的紊乱,黄酮糖苷合成受阻,水稻抗逆性减弱。

      该研究揭示了糖基转移酶通过调控代谢流重新定向进而同时调控水稻粒型与抗逆性的新机制,为培育高产高抗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资源。

      林鸿宣研究组博士后董乃乾为论文第一作者,单军祥、叶汪薇等对该工作做出了贡献,该研究得到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员王勇、博士孙雨伟的大力帮助。该工作获得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植物平衡生长和盐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5
    • 4月3日,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赵春钊团队题为FERONIA coordinates plant growth and salt tolerance via the phosphorylation of phyB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类受体激酶FERONIA(FER)通过光敏色素phyB介导的光信号通路来调控植物生长和盐胁迫响应之间的平衡。   土壤盐碱化是威胁作物生长和产量、阻碍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利用科学手段提高作物的耐盐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赵春钊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植物响应盐胁迫的分子遗传调控网络,为培育耐盐作物提供理论支持。该团队此前研究发现,细胞壁蛋白LRX3/4/5和类受体激酶FER组成一个分子模块来调控植物生长和耐盐性,但是该模块协调植物生长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通过筛选突变体的抑制子,研究发现phyB基因突变能够抑制lrx345和fer-4突变体植株小和对盐胁迫敏感的表型。生化实验显示FER和phyB的N端结构域互作,并且磷酸化phyB的第106位和第227位丝氨酸。FER介导的磷酸化促进了暗环境下phyB光小体在细胞核中的暗逆转,并且抑制phyB在细胞核中的蛋白积累。盐胁迫通过抑制FER的激酶活性来影响phyB的磷酸化,进而导致phyB在细胞核中的暗逆转变慢以及在细胞核中的蛋白积累增加,而phyB在细胞核积累会抑制植物生长和促进胁迫响应。在fer-4突变体中,由于过多的phyB在核中积累,导致生长和胁迫响应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造成fer-4突变体在盐胁迫下出现死亡表型。在水稻中,OsphyB突变显著提高水稻在盐胁迫下的存活率,进一步表明降低phyB在细胞核中的积累将改善植物在盐胁迫下的存活。   该研究鉴定到了磷酸化光敏色素phyB的重要激酶FER,揭示了phyB磷酸化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重要生物学意义,以及解析了一个通过FER-phyB-PIFs模块协调植物生长和耐盐性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为培育耐盐稳产作物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改良位点和思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 《青岛能源所等揭示植物DNA损伤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所需的遗传模板,对于维持DNA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紫外线、辐射和环境污染等引起的DNA损伤影响人和动物的衰老,或导致疾病乃至癌症。对植物而言,外界环境因子,如土壤盐碱、重金属、电离辐射、紫外线、洪涝等胁迫,同样会导致DNA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对作物生产造成危害。然而,DNA损伤响应及修复的机制在动物和植物中不完全相同,且在植物中的研究较为滞后。调控植物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机制的研究,对于增强作物抗性、提高生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胜军带领的能源植物改良与利用研究组,揭示了MAC5A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NA损伤响应(DDR)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适应高硼胁迫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MOS4-associated complex(MAC)复合体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pre-mRNA可变剪切和miRNA生物合成等生物学过程。MAC5是MAC复合体的一个附属亚基,其功能完全丧失后导致严重的发育缺陷和胚胎致死。此前,研究团队提出,MAC5通过调控pri-miRNA的稳定性影响miRNA的积累(Li et al., PNAS 2020),但MAC5在植物体内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MAC5A缺失突变体mac5a对甲基磺酸甲酯(MMS,一种DNA损伤诱导剂)的处理更加敏感,表现出主根生长抑制、真叶叶原基发育延缓等表型。RNA-seq分析发现,MAC5A缺失导致DDR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re-mRNA的可变剪切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通过IP-MS质谱分析鉴定到多个26S蛋白酶体亚基与MAC5A互作;通过生化和遗传分析进一步验证了MAC5A与26S蛋白酶体关键亚基RPN1A和RPT2A之间的互作关系。MAC5A调控26S蛋白酶体的活性,同时26S蛋白酶体也影响MAC5A蛋白的降解。此外,土壤中高浓度的硼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硼胁迫导致植物DNA损伤。研究表明,MAC复合体的多个核心亚基和26S蛋白酶体均参与高硼诱导的DNA损伤响应过程。该研究揭示了MAC复合体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DR过程的分子机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能源研究院创新基金、山东省、中国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河南大学、西南大学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适应能力受到RNA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故揭示调控植物生长、抗逆的分子基础,有助于作物尤其是能源作物的遗传改良。截至目前,该团队在RNA转录后加工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揭示了MAC复合体附属亚基MAC5(Li et al., PNAS 2020)、MAC复合体核心亚基MAC3(Li et al., Plant Cell 2018)、DEAD-box RNA螺旋酶SMA1(Li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8)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miRNA合成代谢的生物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