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领域科研、产业大而不强 专家呼吁跨领域跨高校跨地区合作破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8
  • 以“汇聚、碰撞、变革”为主题的第九届全国知名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20-22日在广州举行。论坛上,高校材料学院代表呼吁推动全国材料学科跨领域、跨高校、跨地区的合作。

    第九届全国知名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探讨新形势下一流材料学科建设策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研与技术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交流在新形势下材料学科如何变革与发展,强化各高校学院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在报告会议上,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副主任卞曙光说,“我国材料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加强”。他呼吁参加论坛的材料界各位专家以论坛为平台,推动全国材料学科跨领域、跨高校、跨地区的合作,为国内高校一流材料学科的建设共谋改革之道。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鲁宁说,科技创新发展,材料先行,而且材料是“卡脖子”技术的重灾区。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材料也是取得领先的“突发点”。我国核心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关键技术缺失,降低核心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的紧迫性凸显。材料科学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人才的急需。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张广照说,在材料学科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学培养体系等问题,呼吁加大基础课程在材料学科中的分量、充分激发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积极性,培养根基扎实的基础人才。

    “全国知名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由国内若干知名高校材料学院院长于2010年发起,旨在为材料学科的发展和高校间的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迄今举办了九届。

相关报告
  • 《西班牙呼吁增加与中国在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8
    • 西班牙著名智库——埃尔卡诺皇家研究院就必须加强西中科技关系发布《西中科技合作》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科技关系已成为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基础,双边科技创新合作将助力两国发展利益,且潜力巨大。 报告深入解读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产出、队伍建设、战略规划、体制改革及《中国制造2025》,聚焦中国市场准入、外商投资及自贸区负面清单调整举措,剖析两国科研创新及人才交流合作现状,指明双边合作的正确路径是:找准互补互惠契合点,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挖掘合作更大潜能。 报告在梳理欧中关系框架时强调,西班牙要紧抓“欧中2020战略合作议程”达成的能源、航空航天、城市化、生物多样性领域合作举措;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与中国在农业与食品、生物技术、生态运输、能源、健康等优先领域的合作共识;以及“一带一路”机遇。也要直面中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竞争和“全球技术冷战”保护主义等风险挑战。 报告呼吁西班牙要抢抓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突出绿色技术、环保汽车、智慧城市、健康、农食业的发展契机,增加与中国在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国防研究诸领域的合作。 报告指出,尽管双边科技合作体制框架业已建立并取得积极进展,但仍有待完善。并给出结论性建议: 一是在互补与互惠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制定两国科技创新合作整体战略,设立双边科技创新合作资助基金,加强合作的政策引导及其央地统筹协调,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政府间合作机制,以推动合作务实前行。二是在欧洲科技创新政策框架内,由新成立的科学、创新和大学部推动建立体制框架,在西驻华使馆增设科技外交官职位,促进双方科技人员交往,扩大科研合作;充实西产业技术发展中心驻华力量,紧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拓展技术创新合作空间。三是全面审视西、中和拉美三角关系演变发展新趋势,探索开创西—中—拉三方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 埃尔卡诺皇家研究院是西班牙国际与战略问题研究权威机构,成立于2001年,以私营基金会形式运作,西班牙国王任名誉主席。董事会由外交政策知名人士、资助基金会的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代表组成。
  •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智能材料领域贡献中国智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9
    •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西部,为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助力国家西部战略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自从扎根西部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各级科技奖励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大幅增长。仅“十三五”以来,西安交通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省部级各类科技奖115项;2016年到2019年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290件;涌现出了一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从即日起,本报将刊登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科研团队的事迹,介绍他们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扎根西部,顽强攻关的科研故事,以飨读者。 “弯曲”材料,可以产生电信号? 这不是科幻,是智能材料领域的一项热门研究。通过“弯曲”材料,进而产生电信号,说的就是挠曲电效应。挠曲电效应是指通过非均匀变形,引起材料正负电荷中心分离,进而产生电压的一种效应。 “与传统压电效应不同,挠曲电效应在所有电介质中存在,且在微纳尺度可极大提升材料的换能效率。此外,挠曲电材料克服了压电材料的缺点,绿色无害,在智能材料与结构领域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团队成员梁旭介绍。 十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申胜平教授领衔的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团队致力于挠曲电材料与结构的力电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在这一曾经的冷门专业,攻克了诸多热点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成果。 取得基础理论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挠曲电效应在传感、能量采集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将时光的指针拨至20世纪末,情况却大不相同。那时,尽管已有学者发现了挠曲电效应,但由于压电能产生较强的电信号,国际学界的关注重点都聚焦在压电领域,关于挠曲电效应的研究鲜有人问津。 由于压电效应在应用材料体系受限较大,本专注于研究压电的申胜平教授,将目光转移到当时冷门的挠曲电效应研究方向,并于2008年成立了国内首个开展挠曲电效应理论研究的团队。 瞄准这一冷门专业,申胜平带领团队坚定不移地迈向了科研攻关之路。挠曲电理论的数学描述、本构方程要比传统的压电理论复杂得多,且理论推导需要严密、大量的数学推断过程。因此,如何建立基于挠曲电效应的力电耦合理论,便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几乎翻阅了一切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公式的反复推演,一心只希望能早日把这个研究搞出来。”梁旭回忆,“所有团队成员整日泡在实验室,每天上午7点到,晚上11点后回家是常有的事。我们也完全没有假期概念,即使在春节,大年初二也就都回来了。”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没有时间,就拼命挤出时间。一个看似简洁的理论公式,要推演出也绝非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一步算错就要整体推倒重来。团队成员回忆,申胜平教授为了验证理论公式的准确性,每个公式都要反复验证无数次,确保无误。 正是凭借着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钻研劲儿,团队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建立了挠曲电纳米材料连续介质理论,推动了多场耦合力学的发展。该研究被欧美学者以申胜平名字命名(Shen Formulation),称其为“开创性的研究”“开创性的理论框架”。在该理论指导下,团队又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系列分析模型,为微纳智能结构性能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以及挠曲电智能器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思路,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肯定。 面向需求,协同攻关 在申胜平看来,科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随着智能材料成为我国国防、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所需的核心材料之一,如何尽快将挠曲电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设计出挠曲电智能器件成为申胜平团队进一步的重点工作。 团队成员邓谦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研究的方向就是挠曲电。“申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前沿,所以毕业后我就加入了他的团队。”在实验中,邓谦发现,最常用的挠曲电陶瓷易断裂、变形小,只有在微纳尺度才能产生大的应变梯度,而聚合物材料柔性好,即使在宏观尺度下也可以承受很大的应变梯度。一般聚合物材料的挠曲系数远远低于陶瓷,即便施加大的应变梯度,也难以得到强挠曲电效应。 面对这一难题,邓谦带领学生设计制备了一种携带永久电荷的新型电活性材料,成功预测并验证了其中的类挠曲电效应,将该聚合物材料中的挠曲电效应提高了100倍,大幅度提升了其挠曲电系数,为在宏观尺度上应用挠曲电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相信,这一材料将在柔性传感器、驱动器等方面广泛应用。”邓谦满怀信心。 该团队成员来自力学、航空宇航、材料等不同专业,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充满了研究活力。“突出学科交叉,是智能材料领域发展的新方向。”梁旭介绍,“最开始,我们都是搞力学出身,可做研究单凭力学专业还远远不够,需要电学、材料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团队成员研究学科的交叉,为我们在这一领域深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要取得发展、要有所突破,就一定要走出专业“舒适圈”、不能固守老本行,成为团队成员的共识。团队成员补学了大量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并由申胜平教授牵线,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电气学院、材料学院等搭建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合作。现如今,团队也吸纳了具有机械、电气、材料、力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30余名学生。“时代给予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遇,只要我们有想法,专业学科不会成为限制我们研究的问题。”梁旭笑着说。 领跑学科领域 2019年8月,由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主办的“2019年国际挠曲电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成功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就当前智能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学术成果交流。这是国际上首次举办的挠曲电研究专题研讨会,对于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挠曲电效应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在挠曲电方向的研究力量相对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而我们搞这项研究用了十多年,所以希望能主办这一专业研讨会,推动挠曲电效应这一新兴研究方向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申胜平团队已计划好,2020年还要举办第二届研讨会,希望能够推动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发展。 “善小而大成”,是申胜平对团队今后研究的期望。“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与国家同向同行,为国家民族勇于担当,努力践行‘西迁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属于我们交大人的新贡献!”申胜平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