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智能材料领域贡献中国智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9
  •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西部,为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助力国家西部战略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自从扎根西部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各级科技奖励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大幅增长。仅“十三五”以来,西安交通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省部级各类科技奖115项;2016年到2019年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290件;涌现出了一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从即日起,本报将刊登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科研团队的事迹,介绍他们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扎根西部,顽强攻关的科研故事,以飨读者。

    “弯曲”材料,可以产生电信号?

    这不是科幻,是智能材料领域的一项热门研究。通过“弯曲”材料,进而产生电信号,说的就是挠曲电效应。挠曲电效应是指通过非均匀变形,引起材料正负电荷中心分离,进而产生电压的一种效应。

    “与传统压电效应不同,挠曲电效应在所有电介质中存在,且在微纳尺度可极大提升材料的换能效率。此外,挠曲电材料克服了压电材料的缺点,绿色无害,在智能材料与结构领域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团队成员梁旭介绍。

    十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申胜平教授领衔的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团队致力于挠曲电材料与结构的力电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在这一曾经的冷门专业,攻克了诸多热点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成果。

    取得基础理论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挠曲电效应在传感、能量采集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将时光的指针拨至20世纪末,情况却大不相同。那时,尽管已有学者发现了挠曲电效应,但由于压电能产生较强的电信号,国际学界的关注重点都聚焦在压电领域,关于挠曲电效应的研究鲜有人问津。

    由于压电效应在应用材料体系受限较大,本专注于研究压电的申胜平教授,将目光转移到当时冷门的挠曲电效应研究方向,并于2008年成立了国内首个开展挠曲电效应理论研究的团队。

    瞄准这一冷门专业,申胜平带领团队坚定不移地迈向了科研攻关之路。挠曲电理论的数学描述、本构方程要比传统的压电理论复杂得多,且理论推导需要严密、大量的数学推断过程。因此,如何建立基于挠曲电效应的力电耦合理论,便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几乎翻阅了一切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公式的反复推演,一心只希望能早日把这个研究搞出来。”梁旭回忆,“所有团队成员整日泡在实验室,每天上午7点到,晚上11点后回家是常有的事。我们也完全没有假期概念,即使在春节,大年初二也就都回来了。”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没有时间,就拼命挤出时间。一个看似简洁的理论公式,要推演出也绝非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一步算错就要整体推倒重来。团队成员回忆,申胜平教授为了验证理论公式的准确性,每个公式都要反复验证无数次,确保无误。

    正是凭借着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钻研劲儿,团队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建立了挠曲电纳米材料连续介质理论,推动了多场耦合力学的发展。该研究被欧美学者以申胜平名字命名(Shen Formulation),称其为“开创性的研究”“开创性的理论框架”。在该理论指导下,团队又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系列分析模型,为微纳智能结构性能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以及挠曲电智能器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思路,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肯定。

    面向需求,协同攻关

    在申胜平看来,科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随着智能材料成为我国国防、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所需的核心材料之一,如何尽快将挠曲电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设计出挠曲电智能器件成为申胜平团队进一步的重点工作。

    团队成员邓谦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研究的方向就是挠曲电。“申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前沿,所以毕业后我就加入了他的团队。”在实验中,邓谦发现,最常用的挠曲电陶瓷易断裂、变形小,只有在微纳尺度才能产生大的应变梯度,而聚合物材料柔性好,即使在宏观尺度下也可以承受很大的应变梯度。一般聚合物材料的挠曲系数远远低于陶瓷,即便施加大的应变梯度,也难以得到强挠曲电效应。

    面对这一难题,邓谦带领学生设计制备了一种携带永久电荷的新型电活性材料,成功预测并验证了其中的类挠曲电效应,将该聚合物材料中的挠曲电效应提高了100倍,大幅度提升了其挠曲电系数,为在宏观尺度上应用挠曲电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相信,这一材料将在柔性传感器、驱动器等方面广泛应用。”邓谦满怀信心。

    该团队成员来自力学、航空宇航、材料等不同专业,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充满了研究活力。“突出学科交叉,是智能材料领域发展的新方向。”梁旭介绍,“最开始,我们都是搞力学出身,可做研究单凭力学专业还远远不够,需要电学、材料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团队成员研究学科的交叉,为我们在这一领域深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要取得发展、要有所突破,就一定要走出专业“舒适圈”、不能固守老本行,成为团队成员的共识。团队成员补学了大量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并由申胜平教授牵线,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电气学院、材料学院等搭建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合作。现如今,团队也吸纳了具有机械、电气、材料、力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30余名学生。“时代给予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遇,只要我们有想法,专业学科不会成为限制我们研究的问题。”梁旭笑着说。

    领跑学科领域

    2019年8月,由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主办的“2019年国际挠曲电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成功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就当前智能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学术成果交流。这是国际上首次举办的挠曲电研究专题研讨会,对于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挠曲电效应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在挠曲电方向的研究力量相对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而我们搞这项研究用了十多年,所以希望能主办这一专业研讨会,推动挠曲电效应这一新兴研究方向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申胜平团队已计划好,2020年还要举办第二届研讨会,希望能够推动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发展。

    “善小而大成”,是申胜平对团队今后研究的期望。“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与国家同向同行,为国家民族勇于担当,努力践行‘西迁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属于我们交大人的新贡献!”申胜平郑重承诺。

相关报告
  •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压电驱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18
    • 压电驱动具有纳米级运动精度、断电自锁等特点,是精密制造、精密测量和精密驱动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在光刻机、激光准直等精密制造与精准定位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纳加工、激光通讯等系统对精密驱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实现兼具快速运动和高精度定位的驱动技术已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飞、徐卓教授团队基于材料序构的思想,通过设计压电基元的几何形状、空间堆垛与排列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陶瓷和单晶材料的压电性能,同时实现了材料的多模态振动耦合,为压电驱动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上述基元序构压电材料,团队研制了小型化高精度超声马达(图1a),马达定子的尺寸远小于一颗米粒,该马达同时具有高位移分辨率(3纳米)和高单位体积运动速度(4.66 s-1mm-2),其位移分辨率比传统超声电机提高了2个数量级。 图1 团队近期研发的高性能压电驱动器件:(a)基于序构压电材料的小型化高精度压电马达(b)高性能仿生透明微型机器人(c)一体化压电自适应变焦透镜 此研究工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题为《基于压电基元序构的多模态小型化机电耦合器件》(Miniaturized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 withmulti-vibration modes achieved by orderly stacked structure with piezoelectric strain units)。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交大电信学部博士生刘金凤,通讯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高翔宇副教授和李飞教授。参与本项工作的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徐卓教授、北京大学董蜀湘教授、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陈伟高工、何雨航博士等。 在压电驱动领域,团队近期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进展,包括研制了高性能仿生透明微型机器人(图1b)、一体化自适应变焦透镜(图1c)等。部分研究工作已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Letters) Applied Physics期刊,分别被选为当期精选文章(Featured Work)和期刊封面文章,同时受到美国物理学联合会《科学之光》(AIP Scilight)专题报道。
  • 《三一重能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07
    • 近日,三一重能学习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所部署的2025年工作九大任务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两大任务,对三一重能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指导意义。 创新“源动力” 研发投入带动技术升级 三一重能高度重视研发,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持续推出具有竞争优势的风机产品,竭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作为风电“箱变上置”、“双箱变上置”技术创新的领航者,三一重能采用平台化研发设计思路,结合叶片、电机等大部件自研自产,整机设计高度协同。 截至2024年6月底,三一重能已取得了专利835项,其中发明专利219项,实用新型专利607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海外专利3项。在零部件轻量化、核心零部件协同设计、风电场数字化运营等多个领域,三一重能持续攻坚克难,不断开发和完善适用于低温、高温、高海拔、低风速等多种复杂环境的产品,确保市场覆盖率的稳步提升,提高三一产品的竞争力。 2024年期间,三一重能的研发创新取得了显著突破:自主研制的陆上15兆瓦风电机机组成功吊装并网,一举刷新了已吊装陆上机组的最大单机容量和最大叶轮直径两项全球纪录;全球最大的35兆瓦级六自由度风电整机试验台已成功下线并投入使用,依靠前置测试验证,从源头保障风机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在德国汉堡风能展期间,三一重能推出了两款符合欧洲风况、环境、并网和法规要求的新机型,推进海外市场拓展。 数智“高效率” 灯塔工厂造就三一品质 三一重能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数智化转型战略,在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敏捷化、数据应用智能化、经营决策数据化、风机运营智慧化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套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完成风电行业制造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从计划、生产、物流、质量到设备全流程业务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 2024年10月,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荣获全球制造业最高荣誉——“灯塔工厂”认证,成为世界上首座获此殊荣的叶片工厂。韶山叶片工厂以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叶片制造模式,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通过行业首创的数字元平台,打造一个与物理工厂实时联动的掌上虚拟工厂,对全生产环节实施全程数字化管控,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可靠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践行ESG理念 全面搭建绿色低碳管理体系 三一重能积极运用创新技术和优化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减碳目标和行动的实施,不断完善绿色低碳管理体系,致力于提升能源效率,确保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友好性;通过推行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升级等一系列节能举措,有效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同时,三一重能以绿色技术、绿色建筑、绿色设备、绿色材料四大维度为着力点,持续打造零碳和绿色工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三一重能已全面启动了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并制定了《环境政策》。该政策明确提出了与业务和生产高度相关的环境议题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涵盖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耗、水资源管理、原料和废弃物管理以及产品使用和产品生命末期等多个方面的环境影响。2024年,三一重能荣登ESG金牛奖百强榜单,ESG EcoVadis评级分数也显著提升。此外,三一重能还携手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关注绿色转型议题,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风电行业发展,市场普遍对2025年的风电前景持乐观态度。三一重能也将紧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导向,秉承“智造创领未来”的核心理念,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