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呼吁支持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保证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11
  •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基因编辑等新植物育种技术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是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战役的强大补充力量,国际社会应为负责任地利用这些新技术建立监管框架和支持机制。

    就职于比利时、巴基斯坦、德国、沙特和菲律宾高校或科研机构的7名科学家联合发表文章称,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发展已使通过改变植物内源基因对作物进行改良成为现实。例如基因诱变育种技术就是在不插入外来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情况下修改作物的基因组。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谷物及其他涉及粮食安全的作物中的应用迅速增加。这种技术还可用于改良孤生作物(通常因在全球市场缺乏经济价值而被忽略的作物),如一些地区独有的水果、蔬菜和一些主食作物。

    文章说,由于基因编辑技术不涉及跨物种的基因转移,所以相比转基因技术遭受到的阻力会小一些。未来5年内,多个涉及粮食安全的作物可以迅速受益于该技术,以解决这些作物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病虫害问题,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需求,以及使植物更能适应极端气候的压力。

    然而在欧洲,对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的监管仍存在争议。2018年,欧洲法院裁定包括CRISPR基因编辑在内的基因诱变技术应被视为转基因技术,这意味着这种技术在欧洲将接受与转基因技术一样的监管。对此许多育种专家表示感到“震惊”和“悲哀”,认为这一裁定将阻碍在欧盟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投入。

    文章作者之一,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农业经济学家马丁·凯姆就表示,基因编辑作物并不含外来基因,因此这些作物与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一样安全,不应该被视为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

    文章指出,要实现全球粮食安全,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那就是创新至关重要,而一个能支持创新的环境同样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应该抓住机遇,为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制定出建设性的监管和支持体系。

相关报告
  • 《中美等7个国家的科学家呼吁在全球暂停制造基因编辑婴儿》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3-18
    • 2019年3月13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美国布罗德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联盟 (Genetic Alliance)、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体科学研究所、柏林洪堡大学、明斯特大学、慕尼黑大学、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意大利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Adopt a moratorium on heritable genome editing”的评论类型文章,呼吁在全球范围内暂时禁止制造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 这是对去年11月宣布基因编辑双胞胎在中国出生的最新反应。这种基因编辑行为导致的基因变化因可能传递给后代而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此不同的是,在不参与繁殖的身体部位进行基因编辑所导致的基因变化不会传递给后代。 一些科学家呼吁在提出最新的建议之前暂停制造基因编辑婴儿,当然这种建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这一呼吁是由来自7个国家的18名研究人员提出的。 这些研究人员希望暂时禁止旨在利用携带着DNA变化的精子、卵子或胚胎制造婴儿的研究。他们说,大约有30个国家已禁止通过这种“生殖系”基因编辑来制造婴儿。这在美国基本上是被禁止的。 他们写道,这“将延缓最具冒险精神的人类物种改造计划,但是替代方案的风险...要大得多。” 他们说,这种暂时禁止让人们有时间讨论必须考虑的技术、科学、社会和伦理问题。 其中的一项建议是个别国家应该承诺在特定时期(可能是五年)阻止此类研究。在这段时间之后,每个国家都可以自行决定允许开展哪些基因编辑,但前提是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供公告、加入有关利弊的国际讨论和确定它的公民是否支持继续进行这种基因编辑。这项建议并不涵盖不涉及试图建立怀孕的基因编辑实验。
  • 《《科学》:多国科学家强调基因组编辑技术尚不能安全用于人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09
    •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日前报道,一个由多国科研机构组成的国际委员会3日发表报告称,可遗传人类基因组编辑(HHGE)当前还达不到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人类的相关标准,各国在决定是否批准这类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前,应展开广泛的讨论并进行严格监督。 这一国际委员会名为“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临床应用国际委员会”,由来自10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8名代表组成,包括美国国家医学院、国家科学院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等。 这份报告称,人类胚胎的基因组一旦被编辑,除非有确切证据显示精准改变基因组能带来可靠结果,且不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变化,否则不应该用于生育。而目前包括CRISPR技术等在内,没有任何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基因组编辑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删除或更换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理论上,基因组编辑可改变特定的遗传特征,因而不仅能修改胚胎基因、消除遗传病,也能增强生理特征,但这种“设计婴儿”涉及伦理和多种技术问题——编辑人类胚胎的主要危险在于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脱靶效应”,且这些DNA变化在胚胎植入母体前无法检测到。 该报告对HHGE的潜在用途进行了分类,根据风险情况创建了一个6级结构。报告说,如果一个国家决定批准HHGE技术的应用,初期也应将这类技术限定在预防严重单基因遗传病的范围内,并且这类技术只应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考虑使用。此外,这份报告也为各国及国际层面在HHGE技术方面的监管提供了基础指导建议。 委员会联席主席凯·戴维斯说:“当前仍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在人类胚胎上的效果,以确保能够精确修改并且不会出现脱靶效应。” 此外,该报告还呼吁成立一个国际“科学咨询小组”来评估HHGE的拟议用途,提供相关技术的定期更新,以及评估如果将编辑过的胚胎植入母亲体内会产生什么结果。它还建议建立一种国际机制,使临床医生或研究人员可以报告他们有关HHGE的计划或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