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亮相 应用于高精度定位领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03
  • 国产最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近日在北京亮相。这颗22纳米芯片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发布,2021年上半年量产,将应用于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精度定位需求领域。

    定位芯片相当于导航设备的“大脑”。每一台导航设备想要实现定位,都要依靠这个“大脑”来进行计算和处理,因此定位芯片也是卫星导航产品里的最核心部件。

    除了支持北斗导航以外,这颗芯片还可以支持接收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等多系统的导航信号。通过兼容不同信号体制,新一代北斗定位芯片可以获取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提供更精确的定位导航服务。

    这颗22纳米芯片不仅尺寸更小,能耗更低,还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

    据介绍,这款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测量测绘、无人机、自动驾驶、形变监测等高精度导航定位领域,助推以北斗为代表的时、空信息技术加速与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为北斗高精度应用打下技术基础。

     

相关报告
  • 《北斗芯片为何追求22nm》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02
    •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介绍,北斗系统28nm工艺芯片已经量产,22nm工艺芯片即将量产,我国北斗芯片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在北斗芯片进入22nm后,北斗系统将如何更好地赋能各行各业,并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领域? 为何要向 22nm演进? 在北斗芯片进入22nm的同时,质疑声也不断涌来。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导航定位芯片对先进工艺的要求并不高,当前采用40nm工艺的导航芯片较多,例如GPS运用的均是40nm芯片,那么北斗芯片因何在先进制程方面频频提升呢? 事实上,北斗系统并不单单应用在导航定位方面,在其他应用领域也被给予厚望,赋能各行各业。因此,对于北斗芯片的要求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导航芯片,对于先进制程的要求不言而喻。 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葛晨介绍说,目前一些较为成熟且性价比较好的导航定位芯片工艺采用的是40nm CMOS工艺,可以为导航定位芯片带来低功耗、低成本、低风险等诸多优势,但是若想与各行各业进行更好的融合,芯片需要在更先进制程上进行演进。北斗芯片进入22nm后,意味着能够在单一芯片上集成微处理器、模拟IP核、数字IP核和存储器、外围接口等,具备集成度高、功能强、功耗低、尺寸小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电子/信息系统产品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芯片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斗芯片集成度越高,功耗越小,意味着北斗系统能够更好的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应用范围也会更广。例如,北斗在小型无人系统中的应用,需要北斗芯片在全系统全频点基带射频一体化SoC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视觉以及场景识别等小型智能处理器,因此采用22nm工艺制程是最为合适的。”中国卫星导航协会秘书长张全德说道。 着力构建 “北斗+”新业态 《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产业核心产值为1166亿元,在总产值中占比为33.8%。 为了能够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同时涌现出更多北斗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对于北斗芯片的要求也将更加严苛。为了满足更多应用需求,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对于北斗芯片的要求除了工艺制程、定位精度、芯片功耗等典型技术指标的升级外,达成“北斗+”相关技术的融合,也将是未来北斗芯片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这也是目前北斗芯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张全德介绍,北斗系统着力构建“北斗+”新业态,推动了北斗与各项技术的融合发展,也推进卫星导航技术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服务于社会民生。因此,北斗芯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功能集成,使其能够融合通信、物联网和各种传感器,成为推动智能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已经全面进入技术融合、应用融合、产业融合的新阶段。因此,如今北斗芯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功能集成融合问题。如何能使北斗芯片更好地融合于移动通信芯片、物联网芯片等,对于北斗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22nm级的芯片不单单是在制程上有所突破,更多的是在功能集成以及融合上更上了一层楼。 未来将向通信导航 一体化发展 北斗组网的完毕伴随着5G商用元年的到来,由于通信与导航均用到无线电波,因此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融合性。 随着5G的大力发展,它与北斗系统融合后将催生出哪些新的应用领域?“5G的发展对时间和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5G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5G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无人机等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这也对北斗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为了能够使北斗系统在高精度导航与通信方面性能均得到极大提升,22nm北斗芯片在高精度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定位模块面积方面,从30mm×40mm缩小到12mm×16mm,面积减少84%,模块功耗比前代削减67%。”赛迪顾问分析师说道。 北斗星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北斗除了定位授时等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双向通信能力,这是GPS等其他定位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能力,是北斗的独特之处,因此对于像中远海渔船等这类没有通信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北斗系统将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同时,随着如今5G的加速发展,通信领域也在不断升级,通信与导航一体化发展趋势将愈发明显。为顺应这样的趋势,北斗芯片也将开发出更多高性能的应用。例如,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将北斗多系统兼容的定位技术,融合到手机的主芯片中去,可大力促进北斗在通信行业的产业化应用。在未来,随着北斗及5G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未来定将催生出更多智能化的应用场景。
  • 《美国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新型高精度模拟芯片架构》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发布时间:2024-03-26
    • 许多复杂的物理系统可以用耦合的非线性方程来描述,这些方程必须在多个时空尺度上同时分析。然而,复杂系统的直接数值计算往往受到“维度诅咒”的阻碍,随着问题规模的增加,计算资源也需要成倍增加。尽管对精确、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增长,但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在速度、能耗和基础设施方面正达到极限。作为复杂物理系统建模的一种有效方法,存内计算绕过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固有的内存处理器瓶颈,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存内计算受到读取噪声和写入可变性等问题阻碍,限制了高性能计算的可扩展性、准确性和精度。 2024年2月22日《科学》期刊报道,美国TetraMem公司、南加州大学和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高精度模拟芯片架构,通过调整忆阻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并设计出一种新的电路架构和编程协议,编程协议在最后一步将模拟计算结果转换为数字从而使用多个相对低精度的模拟设备(如忆阻器)有效表示高精度的数字,使得模拟设备的编程更加快速和精确,并使低精度模拟设备能够执行高精度计算。在集成的忆阻器片上系统上,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了多个科学计算任务的高精度解决方案,实现了高达10-15的高精度解决方案,同时保持了与传统数字方法相比的巨大功率效率优势。 该新型高精度模拟芯片架构不仅适用于神经网络等传统低精度领域,还可扩展至其他存储技术领域,如磁性存储器和相变存储器[1]。 这种技术创新结合了数字计算的精度和模拟计算的节能和高速优势,不仅提高了模拟计算的效率和速度,还能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带来更多应用可能性。 [1] Wenhao Song, Mingyi Rao, Yunning Li, et al. Programming memristor arrays with arbitrarily high precision for analog computing [J]. Science, 2024, 383(6685):903-910.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i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