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深部调驱方法获国际专利授权》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6-25
  •   6月7日长庆油田,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的方法(专利号:US10920127B2)”获授权。这是长庆油田深部调驱技术首次获国际专利授权,标志着低渗透油田深部调驱核心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这项专利针对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水驱优势通道特点,结合油藏环境研发不同粒径的系列调剖调驱体系,利用大尺度调剖剂局部封堵大孔道及裂缝,聚合物微球整体注入实现平面调驱,通过参数优化和模式升级,形成了点堵面驱、堵驱结合的多级立体调驱技术。近年来在长庆油田年均应用4000口井以上,实施区自然递减下降2%,成为改善水驱控降递减的主体技术手段。

      据介绍,以聚合物微球为代表的深部调驱技术前期被鉴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次获美国专利授权再次彰显此项技术的国际化竞争力。

相关报告
  • 《长庆油田微球调驱技术控递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11
    • 截至7月7日,长庆油田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规模推广应用以来,已累计实施超2万井次。微球调驱技术助推油田自然递减率由13.4%下降到11.2%,含水上升率保持在1.3%左右,实施效果明显。 近年来,长庆油田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等因素导致的水驱效果不佳等问题,自主研发了系列纳米聚合物微球核心产品,并定型了“小粒径、低浓度、长周期、集中注入”工艺模式,满足了地下微孔细喉储层需求,为低渗透油田降低递减率和提高采收率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2017年规模应用以来,这项技术在长庆油田各个主力油区得到应用,所实施区域年均自然递减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含水上升率下降0.9%,采收率提高3个至5个百分点。 同时,长庆油田科研人员围绕机理研究、工艺优化、技术配套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提升完善,系统开展室内实验,进一步深化调驱机理认识,精细刻画堵水调驱技术界限,丰富完善技术体系。通过试验微球调驱与注水技术策略优化相结合,协同提升水驱开发效果,加快纳米聚合物微球系列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持续完善低渗透油田改善水驱技术系列。 长庆油田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历经多年攻关,已形成集机理深化、产品研发、工艺创新、数智配套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在注水开发油藏全面应用。目前,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7件。
  • 《中原油田一项技术获国际专利证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6
    • 近日,中原油田自主研发的静态磁聚焦阵列套变监测技术获得国际专利授权,这是该油田近10年来获得的首个国际专利证书,专利中文名称是“一种井下电磁测井仪”。油田向意大利、德国、美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提出专利申请,目前首先在意大利获得专利授权。 该项技术创新研制了世界首套静态磁聚焦阵列套变监测仪,实现了隔着油管对套管全方位进行三维扫描监测,并克服电磁场多维传导空间的多解性难题,首创静态磁聚焦阵列套变三维成像解释方法,填补了油管内套变三维成像评价的空白。 高含硫气井及超深井的套变情况监测,在世界范围内是棘手的难题。以普光气田为例,平均井深6000米,气井生产套管穿过塑性强、易流动、致密的盐膏岩层,在稠粥一样的盐膏岩的蠕动、积压下,普遍存在变形的情况。准确监测井下管柱状况,评价井筒完整性,对保证气井安全受控、高产稳产有着积极作用。 受高含硫气井一体式永久性完井管柱的限制,国内外已有的常规测井手段无法透过油管测量套管变形的情况。针对这一难题,中原油田测井方法与工艺领域专家徐菲与科研团队一起历时5年,创新研制了世界首套静态磁聚焦阵列套变监测仪。 截至目前,静态磁聚焦阵列套变监测仪已在普光气田应用10井次,准确监测套管变形状况,预防套管破裂引起重大事故。该技术成为普光气田气井“胃镜”体检的常规项目,有效保障了气田安全平稳生产。 该技术的突破及应用推广,标志着气田在高含硫气井套变监测上有了利器。“有了国际专利授权,我们在国际高含硫气井监测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作为探路者,希望能够激励大家后续申请更多的国际专利。”徐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