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大会聚焦治理塑料污染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01
  • 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五届会议续会于2022年2月28日至3月2日肯尼亚内罗毕和在线举行,会上,世界各国政府将讨论制定首个应对塑料污染的全球条约的途径。我国国家标准《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前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世界各国相继推出政策推动塑料污染治理。联合国在2017年第三届环境大会上提出了全球应对塑料污染的想法。我国是塑料消费大国,塑料消费量所占比重达15%,我国陆续出台多个禁塑政策,治理塑料污染,可降解塑料是目前主流的解决手段。目前中国现有及在建可降解塑料产能合计约176.7万吨,但中国新限塑政策推行释放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将有望达到270万吨,若需求达到预期,供给端缺口仍在93万吨以上。欧盟2021年起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要求从2025年开始PET塑料瓶中至少要含有25%的再生塑料。今年1月以来,欧洲再生PET片价格飙升103%至每吨1690欧元。随着政策力度加大以及可降解塑料应用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将得以更大程度上的释放,可降解塑料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相关报告
  • 《联合国大会呼吁制定公约打击海洋塑料垃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16
    •   在2017年12月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一些国家提倡"零容忍"方式,呼吁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打击塑料垃圾,尤其是阻止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尽管联合国环境大会的行动没有法律约束力,但200多个国家通过决议,敦促国际社会为抵制塑料垃圾采取更多措施,一些与会国表示,他们希望该项行动能促成具有法律约束力条约的制定。   例如,挪威气候与环境部长维达尔-赫尔格森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表示,塑料污染"非常严重",很多国家现将"探讨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工具和措施,并于接下来的18个月在国际层面上实施。"   大会于12月4日至6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会上通过13项重要决议,包括塑料、汞和铅中毒、以及空气污染。这是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下一届会议可能在两年后举行。   塑料工业通过世界塑料理事会在12月6日的大会表决中发表声明称:"加入迅速成长的全球共识,控制海洋塑料污染,我们必须投资改善城市固体垃圾的管理,把重点放在河流和海岸线附近,以及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   世界塑料理事会(WPC)由世界各地的塑料行业协会组成,包括美国化学理事会、欧盟塑料行业协会,及海湾石化和化工协会。   WPC会长阿卜杜拉赫曼-阿尔-法吉说道,联合国的决议与来自亚太经合组织(APEC)、G7、G20和塑料制造业界的其他研究和政府声明一致。他表示,塑料工业在全球支持260个海洋垃圾项目。   他说道"自2011年以来,我们行业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治理全球的海洋废弃物。海洋垃圾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值得政府部门、科学家和业界共同努力,慎重思考,并采取行动。"   联合国机构的一些行动建议可能会使塑料业感到紧张,包括塑料包装盒押金、塑料袋禁令和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   负责组织大会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苏尔汗说在推特上发布了"下一步是什么"的蓝图,他把"抵制塑料"列为第一项。   他说:"长久以来,我们把海洋当做倾倒塑料、污水及其他废物的无底垃圾场。"在新闻发布会上,他指出,塑料污染、空气质量和化学制品是本次大会的重点议项。   共同主持了联合国在六月举行的海洋塑料垃圾会议的赫尔格森,在这次的闭幕会议上说,赞成对塑料垃圾的"零容忍",并表示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来应对海洋垃圾问题。   他说:"我们缺乏统一的国际管理框架,用全面的方法,去解决海洋垃圾问题。海洋中快速增长的垃圾量和塑料颗粒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大会建议继续围绕塑料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引发各国政府更高度的重视。   塑料行业曾质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做法,尤其是该机构在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反海洋塑料战争"之后。业内高管表示,更倾向于把重点放在创建政府垃圾收集项目的方法,例如亚太经济合作论坛推动的做法,而不是产品禁令。   WPC在声明中指出,Trucost的一项研究表明,用其他材料代替消费品和包装袋中的塑料,会让环境成本增加三倍。   但是联合国会议上讨论了抵制特定产品的行动,包括关于最近肯尼亚塑料袋禁令的官方会议。大会还庆祝了智利和斯里兰卡限制塑料袋或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运动的顺利进行。   据赫尔格森所说,大会聚焦污染问题,因为它是全球导致过早死亡的最大因素,900万人死于污染,仅空气污染就导致650万人过早死亡。   联合国表示,污染问题也拖累了经济增长,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6.2%。
  • 《塑料污染治理再加力度》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8-03
    • 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完成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作出部署。8月底前,各地启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   做好塑料污染治理,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是什么?会给塑料、包装等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不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年底禁用   今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印发实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德元认为,相较于2007年的政策,“新版限塑令”构建起覆盖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末端处置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开启了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新征程。   先看供给端,根据“新版限塑令”,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今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再看消费端,到今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为落实“新版限塑令”,日前九部门印发《通知》,并公布了禁限管理的细化标准。   一方面,政策保持了延续性,对以往政策已经明确禁止的品种进行了再次强调。如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农用地膜,相关国家规定和强制性标准早就明令禁止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也已经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版)淘汰类产品。   另一方面,政策增强了操作性,对部分品种的禁限范围进行了具体界定。例如,明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主要指部分沐浴剂、洁面乳、磨砂膏、洗发水等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并规定了塑料微珠的尺寸,暂不具备禁止条件的驻留类化妆品尚未纳入禁限范围。再如“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包括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而且禁用场景限制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展会活动等,暂不涵盖其他使用场景。   “细化标准充分考虑了行业实际和生产供应情况,增加了可操作性,保证政策稳步推进。”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说。   设定豁免情景,提供缓冲期   塑料污染治理,既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也要兼顾实际可行性,实现科学管理。   《通知》要求,各地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督促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以上城市等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围绕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分析评估各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可操作、有实效的具体推进措施,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充分考虑差异性,《通知》不搞“一刀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通知》充分考虑到地区间、行业间差异,提供差异化管控路线,符合基本国情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综合治理措施逐步落实。   以不可降解塑料袋为例,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是“禁止使用”,而集贸市场则是“规范和限制使用”。到2022年底,“禁用”的实施范围才会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充分考虑可行性,《通知》也设定了豁免情景。如:一次性塑料棉签不包括相关医疗器械;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期间,用于特定区域应急保障、物资配送、餐饮服务等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可免于禁限使用等。“对特定场景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需求进行豁免,为企业生产方式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提供缓冲期。”温宗国说。   《通知》明确了加强对禁止生产销售塑料制品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零售餐饮等领域禁限塑的监督管理,推进农膜治理,规范塑料废弃物收集和处置,以及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等五项重点领域,要求狠抓推进落实。   “再利用价值较低,或者很难进行分类利用的品种,是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塑料污染治理的关键。《通知》紧紧抓住风险大的品种,重点推动。”张德元分析,厚度小于0.01毫米的不可降解农用地膜,在使用后一扯就碎,非常难回收,长年累积会给耕地质量带来危害。   再如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刀叉勺、吸管,易混入餐厨垃圾,给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等后续资源化处置利用带来困难。   替代产品产能可以满足消费需求   张丽君介绍,对于“新版限塑令”,零售企业已经开始采取积极行动,并形成了一批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很多商超可为消费者提供无纺布环保购物袋,一些书店采用简易的牛皮纸包裹取代购物袋也收到了很好效果。为了减少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一些餐饮企业通过改造冷饮杯盖,用自带饮嘴的杯盖代替“吸管+杯盖”的组合。   据测算,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涉及的相关地区零售、餐饮领域,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吸管、一次性刀叉勺3类塑料制品的年消费量约30万吨,无纺布、纸、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料的年供应量约有40万吨。“替代产品产能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张丽君说。近期,有关行业协会已在积极组织替代产品生产企业和餐饮、零售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推动重点领域减塑替代。   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电商、快递企业落实“新版限塑令”想出妙招。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凯介绍,塑料污染治理还倒逼企业不断探索新产品、新模式,企业正从仓储、包装、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展开绿色建设。   “随着相关细化要求的落地实施,必将有力推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协同打造绿色供应链。”赵凯说。   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做好源头减量的同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正在同步推进塑料制品生态设计,强化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等工作,加强综合治理,推动构建塑料污染治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