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液氧甲烷做燃料,这个项目跑在了马斯克前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0
  • 中国的航天工业,赢了马斯克一回。火星之旅,中国领先半个身位。

     

    北京时间7月12日9时左右,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按既定计划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任务成功后,包括央视在内,多家官媒第一时间发文庆祝。

    “朱雀二号”作为一枚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在这条新赛道的竞逐中,代表中国拔得头筹!

    这件事可谓意义重大,毕竟强如SpaceX,当下也只能望着星舰(Starship)的残骸叹气。

    事实上,中国航天这次赢得也相当惊险。

    去年12月“朱雀二号”遥一火箭发射失败后,国内普遍叹息,以为这项桂冠又要被马斯克摘走。

    随后的事情却是柳暗花明。

    今年4月,星舰先是迟迟不能在原定时间发射。推迟2天后,又在发射第3分钟发动机熄火,姿态失控,然后在空中炸成了价值30亿美元的烟花。

    而在星舰之前,另一家美国私人火箭公司地平线发射的“人族一号”也以失败告终。

    再加上被业界吐槽为“美国国企”的联合发射联盟(ULA)表现出了惊人的低效,原计划2021年首飞的“火神”火箭时至今日都没有公布正式发射时间。

    最终,这项殊荣就落到了蓝箭航天头上。

    或许有人会好奇,液氧甲烷火箭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大家都扎堆往里挤?

    因为4个字——星辰大海。

    这里的“星辰大海”不是宣传物里的空洞词汇,而是真的在星辰间远航,是《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和漫威电影里构筑的科幻现实,而这背后可能是数十亿人口、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货物,以百万公里为单位移动。

    这也意味着,可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航天器散布在漫天星辰之间。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市场。

    所谓液氧甲烷火箭,就是使用液氧作为氧化剂,使用甲烷作为还原剂,二者共同构成燃料,在箭体内燃烧,对外产生推力的火箭。

    在液氧甲烷之前,当前常见的燃料方案还有肼类燃料、液氧煤油、液氢液氧。

    肼类燃料能常温保存,对外部冲击不敏感,容易运输和储存的同时,对火箭的工程设计要求也低,是航天技术落后的国家同时满足航天和军事需求的首选。

    不过,在航天燃料的核心指标上——比冲上,肼类燃料相当疲软,再加之有剧毒,目前的趋势是正在淘汰中。

    主流的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方案中,液氢液氧有着碾压性的比冲优势,然而液氢的超低温(沸点-253℃)要求不仅火箭本身将高昂的成本和珍贵的重量花在燃料储存系统上,连外部的燃料加注等系统也要精心设计和维护。

    液氧煤油的优势在于便宜,煤油容易获得,储存成本低廉,如果不追求最大性能的话有着很高的性价比,只有容易积碳这么一个过去看来不太重要的缺点,因此被大量使用。

    相较而言,论性能,液氧甲烷比冲比液氧煤油高一些,但远低于液氢液氧;论成本,甲烷制备和储存成本比液氢低得多,但是高于煤油。

    总体而言,液氧甲烷过去是一种没什么短板,但长处也不突出的燃料,尽管出现已经近百年,但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然而,马斯克的成功改变了这项技术的命运。

    随着可回收火箭带来的发射成本、发射周期指数级下降,人们第1次意识到大规模、周期性地空间往返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只是一个能够解决的工程难关。

    这个时候,液氧甲烷的优势开始凸显。

    首先,当航天不再是不计成本的科研攻关项目,经济性方面的考虑就要被提前,液氢液氧燃料显然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可能;同时,液氧煤油发动机积碳的“小问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下变成了大问题。

    甲烷还有一个最特殊优势——只要一颗行星上有水,有二氧化碳,那理论上就可以就地合成甲烷和氧气,补充燃料,甚至很多行星上本来就有气态或者液态甲烷。

    这在星际飞行中是无可替代的强大优点。

    人类进入星际交通时代的前夕,液氧甲烷火箭的前景已经是一片光明。不造液氧甲烷火箭是没前途的,尤其是对商业火箭公司。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梅林”液氧煤油发动机在“猎鹰9号”上大获成功,马斯克依然在他2017年那份被外界称作“人类史上最伟大计划”的39页火星移民PPT上,果断选择了液氧甲烷方案的“猛禽”发动机作为“星舰”(当时叫BFR,大型猎鹰火箭)的动力方案。

    早前贝佐斯创办的、号称SpaceX劲敌的蓝色起源,也主攻液氧甲烷发动机,目前其BE-4发动机已经拿下了ULA的“火神”火箭项目。
    国外还有相对论航天公司的“人族R”火箭、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火箭、火箭实验室公司Rocket Lab的“中子”火箭等均为液氧甲烷运载燃料,均在未来有相应发射计划。

    蓝箭航天从重重强敌中脱颖而出,不可谓不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前不久,蓝色起源的BE-4发动机在测试台上测试,结果不到10秒就发生了爆炸。这更凸显了蓝箭航天成功的可贵。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5548.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新丝路”探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5
    • 12月7日上午,在泰国罗勇府的暹罗东方工业园内的泰国国轩电池工厂内,当两名泰国工人拧紧最后2个螺丝,一个标有NVGOTION字样的动力电池包正式下线了。这在中国人看来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泰国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泰国第一款本土生产的电池包。而这,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样本——国轩高科近年来众多出海举措中的一个案例缩影。 公元前202年,从中国的西安出发一路向西,横贯亚欧大陆,远达北非,这条漫长而古老的道路网,两端直线长度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绵延万里,延续两千多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丝绸之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到今年一带一路已经获得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加入与支持。 从2000多年前的老三样丝绸、茶叶和瓷器,到今天的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中国一如既往地向世界输送着代表美好与和平的新事物。 2006年成立的国轩高科,深耕新能源锂电池领域18载,从安徽中部合肥发轫、发展,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佼佼者、中国企业出海的样板和先行者。全球首个标准电芯工厂、泰国首个电池包、德国首个电池包、占据印度新能源市场最大份额,海外业务增速近300%...... 梳理其海外布局可发现,国轩高科的大部分海外布局都集中在一带一路辐射经济带上,而其中较早布局的东南亚市场目前已经率先实现赢利。国轩高科的“新丝路”探索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最大的业务和收入增长极,更是给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出海范本。 (一)海上风光无限 何不逐浪前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较上一年将增长35%,将达到1400万辆;而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940万辆,同比增长39%。而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汽车销售旺季,照此推算,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极有可能突破1400万大关。这个数字,比2022年的1082.4万辆销量高出一大截。 在这个日益庞大的数据当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深思。第一,在1-9月的940万辆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超过60%,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日趋成熟,而中国之外的其他欧非、美洲和亚太等区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一片亟待深度开发的市场。 第二,相比全球汽车的销量数据,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数据还有很大的增长预期。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美洲市场、欧非市场、亚太市场的汽车销量数据基本在1800万辆上下,加上中国市场2,000多万辆,合计2022年全球有接近8,000 万辆的市场空间,且四个市场份额相对均衡。假设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汽车都要迎来电动化转型,那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高增长态势。那对于拥有技术和产品双重优势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没有理由不出海。 第三,对比新能源汽车的数据,我们再看对下储能市场的数据。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最近的第六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预言:“我们认为到2030年左右,储能领域对电池的需求量会达到1.5TWh,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需求。”2030年全球对电池的总需求会达到6TWh,电化学储能按占比60%算,也就是3.6TWh左右,1.5TWh的储能市场需求占据了40%左右,储能市场需求不容忽视。除中国外,美欧两大经济体是全球新型储能的主要市场。彭博新能源财经认为亚太地区将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主导地位,预计到2030年将占所有新增储能系统总装机容量的47%。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将占24%,美洲将占18%份额。也就是说到2030年,除中国外,其余海外市场的储能份额预计占50%左右。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巨大而忽略背后的掣肘与壁垒。以美国新修订的IRA法案为例,补贴明显倾向美国本土企业,限制海外企业尤其是中资背景进入美国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2022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超10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近20%。因此可以预判法案的实施直接影响未来2-3年中国电池企业和其他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出口业务,甚至会导致短期内中国企业失去美国市场部分订单。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美国市场需求不会因IRA政策限制而减少,客观上美国需要外部资源和力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欧盟也推出了新电池法案,对电池的供应链、碳足迹、电池护照和回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关键原材料法案对于战略性原材料提出了本地化的目标比例,同时规定了单一第三国的供应比例,这也倒逼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快出海布局步伐,赶在政策收紧前提前谋划出海布局,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全球汽车行业巨变深刻影响能源行业,到2030年,汽车电气化将使全球石油需求每日削减至少500万桶。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电动汽车不仅未全世界汽车制造业带来历史性变革,也驱动新的全球能源经济迅速兴起,“我们正在目睹的趋势对全球石油需求有重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内燃机没有竞争对手,但电动汽车正在改变现状。”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传统化石能源时代培养了大批全球著名的汽车企业、石油大亨等。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能源变革时代,在这个倡导可持续能源的时代,不仅我们的汽车轻量化技术要大踏步前进,我们的产业变革也会从金属时代逐步过渡到非金属时代,比如合金、铝合金、铝镁合金等轻量化技术,未来碳纤维、硅纤维、玻璃纤维以及植物纤维等会大规模应用到整个产业中来,所以与新能源相关的产业变革空间同样非常大。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抓紧超欧赶美的今天,另外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一带一路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2013年中国率先倡导了重走一带一路的想法,由于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处在发展初期,碳排放强度偏高的态势难以在短时间内逆转,排放总量仍将上升。有研究指出,如果延续历史上的高碳增长模式,到205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排放量全球占比将高达76%。由此,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为破解全球绿色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提供了新路径。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份子,国轩高科在全球超过10个国家有业务布局,业务地域跨越亚洲欧洲和美洲,业务范围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储能业务等,已成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领头羊”,梳理其海外布局可以发现,其大部分的出海布局区域,如泰国、越南、印尼、新加坡、荷兰、瑞士、阿根廷、斯洛伐克等,与“一带一路”的覆盖区域高度重合。 (二)全球化是战略 一带一路是方向 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8年前,看看当年的国轩高科做对了什么,才有了今天的走向世界。 千禧年前后,全球锂电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一名高高瘦瘦、总是面带笑容的斯斯文文的青年,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合肥市公务员身份,毅然辞职下海创业,年轻、能吃苦,不怕失败、有冲劲的他,在最初的几年里尝试过出租车、房地产等行业,且小有成就,合肥至少10个楼盘都出自他手。在了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做一种磷酸铁锂的储能技术时,他用开发房地产挣来的第一桶金想办法组织了一批懂行的“专家”去跟进交流电池研究。当年国家通过“863”计划和“十一五”等对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支持和鼓励,7月,国内锂电技术取得突破,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问世。次年,这名青年便下定决心,创办了合肥国轩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动力电池上市第一股-国轩高科的前身。这一年,后来被业内称为是磷酸铁锂产业化的元年。这名青年,就是如今的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 对于新技术的重视,自此深深刻在了国轩高科基因里,并播撒到了全球各地。2008年,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成立,在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战略定位下,把技术创新当作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2013年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次年又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研发中心,巧合的是,2013年,中国开始第一次提出重走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想法。此后国轩的布局的脚印开始逐步遍及全球,日本筑波、美国克利夫兰、新加坡南洋理工、印度浦那、中国上海、欧洲哥廷根等研发中心相继建立,使得国轩实现了集全球之智、走上全球研发的道路。去年年底,研发技术人数更是达到了总员工数的1/3,其中海外研发人员的数量正成倍增长。到今年三季度,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达到7399个,累计授权专利数达到4843个,近两年的海外专利数量增幅均超过180%。 选对了赛道,瞅准了时机,还远远不够。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把领先的技术成果持续有效转化并应用到市场,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国轩高科在这一点上也堪称业内典范,为其向全球市场进军打下坚实基础。2009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作为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项目,此举也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合肥政府将一整条公交线路——18路公交线作为试点。起点更是设在了当时的市中心市府广场,全程31个站点,近20公里。这条线路的公交车由合肥本地的安凯客车制造,成立才3年的国轩高科便成了安凯客车的独家电池供应商。2010年,这条世界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正式投入使用。 国轩高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徐兴无在此前《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孙金龙对这件事很重视,跟我们说,咱们要干,肯定就要干一票大的,而且不要怕冒险失败。他允许我们失败,说失败了由政府兜着,但我们必须做出影响力。18路车原本规划是用24辆大巴车,孙金龙开会又让多给了几辆,凑到30辆。”由此看来合肥“最牛风投”的案例集上,国轩高科是更早的浓墨重彩的一章。正是合肥给了国轩高科早期将技术市场化应用的土壤。此后的2011年,国轩高科配套江淮汽车,推出了585辆纯电动轿车,2012年又与江淮合作推出了3000辆iEV三代纯电轿车,均开启了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先河,也为两家企业在日后的出口项目合作上奠定基础。 近年来,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但国轩的磷酸铁锂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却依然保持遥遥领先,从最初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110Wh/kg 到如今 230Wh/kg实现量产。今年5月在合肥举办的第12届科技大会上,国轩高科发布的启晨电池在磷酸铁锂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锰元素,打破了国内外对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的天花板的看法,引领全球锂电技术应用的新方向。 据《汽车商业评论》统计,2017年到2021年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从102家缩减到58家,经历了一轮残酷的洗牌。国轩高科内部也把自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006年-2010年是公司的业务初创期;2011-2015年是快速发展期;2016-2020年则是公司的战略突破期,2021年开始是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时期。如今,国轩高科已在全部布局有八大研发中心,二十大生产基地和配套的八大材料基地。 董事长李缜在2022年的公司新春致辞中表示:“成绩所得,一是习总书记,指明方向,民营企业,信心倍增干实业;二是同仁努力,务实创新,攻克艰难,提质增效求发展;三是国际伙伴,信任支持,守望相助,携手成长创未来。” 国轩高科最大的国际伙伴就是大众,2020年,大众战略投资国轩高科,目前股份占比24.77%,是第一大股东。李缜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大众入股对于国轩高科近几年国际化战略布局的三大重要意义:大众给国轩带来的是,是资本、管理、市场的全面升级。如今,国轩高科不仅拿到了大众标准电芯的全球首个研发定点,和大众在德国电池工厂的技术合作,还在接下来两年中相继获得了大众标准电芯首个中国市场供货定点和首个海外市场的供货定点。今年10月,大众汽车监事会主席潘师(Hans Dieter Poetsch)、CEO奥博穆(Oliver Blume)等大众管理层,在实地考察了国轩高科新站标准电芯工厂后,更是盛赞该工厂是全球电池工厂中的“One of the Top”。 从国轩高科近年的成绩单来看,战略合作伙伴国际化比重持续加大。公司已向越南Vinfast、Ebusco、Tata和美国某大型上市车企持续供货;成功进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供应商体系;在储能领域携手Invenergy、JinKo、NextEra Energy、苏美达、日本Edison等开拓海外储能市场;与Ficosa、Idneo以及Pod Point等进一步在储能充电车、家用储能产品等方面探索开拓储能应用的场景;并与西门子、巴斯夫、ABB国际顶级技术创新企业在数字化生产、电池材料领域建立研发与创新合作。 据国轩高科2023年半年度财报,公司上半年总营收152.39亿元,同比增长76.42%。其中海外业务营收30.62亿元,同比增长296.74%,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从2022年上半年的8.94%提升至目前的20.09%。 (三) 坚定长期主义 “新丝路”催生新增长 2000年前,茶叶丝绸瓷器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兼具实用与审美的礼物,且风靡世界;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靠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独特的技术与产品优势,我们再一次向全世界输送着代表速度与激情的美好事物,即出海“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 是历史的惊人巧合,也是时代的独特机遇,国轩高科有幸成为“新三样”出海的一员。如上面所提及的数据,公司海外业务增速逐年加快,形成了国际业务已与中国业务并立的发展态势,并成为两大增长引擎。 国轩高科在“新三样”领域取得上述成绩,在掌舵人李缜看来,这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体现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国际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前谋划,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度,国轩高科研发投入费用达到 24.16 亿元,同比增长107.09%,连续4年占营收比例超过 10%,为行业领先。 全球八大研发中心,超过7000名研发技术人员,超过7000项的电池专利技术,是国轩高科技术进步的强力支撑。公司磷酸铁锂技术全球领先,磷酸铁锰锂和标准电芯的技术研发走在行业前列。尤其是今年以来提出的三代电芯战略,折射出其在技术方面的持续创新和进步。据国轩高科中国业务总裁王启岁博士在11月份的高工锂电年会上透露,国轩高科第一代电芯产品主要采用铁锂材料,容量从21Ah到30Ah不等,能量密度达到了160Wh/kg;第二代电芯仍以铁锂材料为主,但容量有所提升,并实现了标准化尺寸,主要型号包括52Ah、105Ah以及15Ah圆柱电芯,能量密度达到了180-190Wh/kg;而第三代电芯产品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了进一步提升。这一代产品不仅涵盖了铁锂和三元电芯,还拓展了磷酸锰铁锂等新的化学体系,其产品品类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形成了九大产品系列,是公司未来3-5年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完整的全产业链,无疑将在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国轩高科垂直整合资源,打通了从矿产开采、材料生产、电池制造、产品应用,再到回收利用的产业链。在国内,公司在合肥庐江、肥东布局了电池四大主材,在中国宜春、南美阿根廷布局锂矿资源,在印度尼西亚开发镍钴矿资源等,在北非布局磷矿资源,再加上分散在亚太和欧洲的电池生产基地,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已经形成。 新能源电池行业作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排头兵,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应有之义。国轩高科连续三年披露ESG报告,充分展示了公司最大限度使用绿电,降低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良好表现和经验做法。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第六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交流表示,国轩高科在欧洲哥廷根、斯洛伐克启动的两个项目都规划建成零碳工厂,在项目建设及产品生产过程中,将大量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次,公司在欧洲规划了从材料到电芯,到产品,再电池回收的产业链条,全产业链都将使用绿色能源生产,实现零碳制造、良性循环,以及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量追踪。 能源领域的广泛合作,是当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强烈共识。当前,全球新能源市场主要是中国、欧非、亚太和美洲四大市场,电池企业要想谋求更大发展,出海是必然的选择。国轩高科算是先行者,早在2015年就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研究院。2020年5月引入大众汽车战略投资,“配套大众、跟随出海”成为应有之义,国际和布局日益加速。截至目前,国轩高科在全球建立了八大研发中心、二十大电池制造基地和八大材料基地,产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型。公司规划到2025年全球电池产能达到300 GWh左右,其中国内200 GWh,海外100 GWh。 其中,在欧洲,国轩高科已经走进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斯洛伐克等国家,在亚太地区,美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尼、新加坡、印度等在列,南美则有阿根廷,非洲则有摩洛哥。这些国家中,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有11个,对国轩高科而言,这无疑是其广阔的新市场,也是全新的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国轩高科在东南亚市场动作频频,供货塔塔汽车、Bajaj轻型车走进印度,牵手vinfast打造越南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搭载五菱Air撬动印尼电动汽车市场,助力“泰国制造”的哪吒汽车产品下线,使得东南亚成为公司出海最大市场,还率先实现海外盈利。 “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的企业都需要在全球分享各自的成果、产品、技术,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全球化已经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交流系统、通讯体系、运输系统等,想要阻断已经不可能;谁也阻挡不了全球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必然的规律。”国轩高科董事长认为,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国轩高科坚信, “新丝路”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以路为轴、以地为纸、合作为笔,布局“一带一路”,就是布局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坚定“长期主义”路线,就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 当然,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经历产品获得本地认可,公司最终实现盈利等阶段。第一步已经走对的国轩高科,我们期待时间给我们更好的答案。
  • 《我国燃料电池企业将直面外资竞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0
    • 2021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正式实施。规划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氢燃料电池技术和纯电动技术几乎同时起步,但相比锂电产业而言,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步伐似乎慢了半拍。 伴随韩国现代、日本丰田等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布局燃料电池产业链,今年在这一全新赛道上,尚未成熟的中国企业不得不与强有力的对手同台竞技。 产业遭遇“鲶鱼效应” 日韩企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起步早、积累多、实力强,而处于产业化早期、还需政策扶持的国内企业能否直面日韩企业的冲击? 氢云链分析师杨东川告诉记者,“大可不必担心。”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外资产品也难以覆盖所有的市场。“一方面,尽管被认为核心技术缺失,但国内企业在所有环节都已有产品,在示范期内有望实现突破,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部分零部件在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方案,这也是一种市场机会。” 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则认为,日韩零部件厂商或上游材料体系供应商进入中国,其实是一件好事。“日韩企业很可能带来技术外溢和人才流动,这有助于我国燃料电池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鲶鱼效应’让市场竞争水平和市场透明度都将提高。” 现阶段很难进入日韩核心供应链 一方面,日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往往自带供应链体系,形成垂直闭环。另一方面,直到去年,国内主流电堆企业才生产出大功率产品,这使得我国电堆和膜电极等材料短期内很难进入日韩核心产品供应链,仅能在外围产品中分一杯羹。 有行业专家认为,想进入日韩核心供应链,一定要技术过硬。“纯电动车领域引进特斯拉后,宁德时代成功打破其锂电池供应壁垒,参与到核心供应链中,其经验值得燃料电池行业借鉴。” 杨东川表示,当前车企的供应链相对封闭,尤其是日企在选择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时,更倾向于有关联性的企业。“燃料电池的技术含量比锂电池更高,国内燃料电池企业想后来居上,需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与其费力打入日韩企业的核心供应链,不如苦练“内功”,选择更加宽泛的国际市场。 不过,王海峰认为,中国燃料电池企业想成为第二个“宁德时代”的可能性因日韩企业的先发优势大大降低。“日韩企业的供应链相对封闭,想要打开封闭的供应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产品比他们强。虽然国产产品在个别指标上能够胜出,但在整体稳定性上仍有差距,因此,进入日韩企业核心供应链的难度很大。” “十四五”期间要敢于试错 近两年,国内助力燃料电池的利好政策不断。借助政策东风,“十四五”期间,我国燃料电池企业该如何做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特聘青年研究员赵吉诗认为,“十四五”期间,燃料电池企业应积极探索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商业模式,拓宽应用场景,借助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项目,着力打通几条高速通道,引导在“京沪”“京广”“成渝汉”及长三角等干线高速沿线建设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为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长途运输提供能源保障。 “此外,还要通过鼓励站内制氢、开放路权等多种途径降低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成本,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强化自身。”赵吉诗称。 王海峰认为,“十四五”期间是氢能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要敢于试错,获得技术积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在核心技术方面进行研发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