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学技术院开发活性电解质添加剂 提高锂金属电池性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3
  • 据外媒报道,研究表明,使用电解质添加剂,可以延长锂金属电池的寿命,并大幅提升快速充放电性能。

    以二氟(双草酸)磷酸锂为F供体,以硝酸锂为N供体,两者具有不同的电子接受能力和吸附倾向,通过在锂金属负极上形成双层SEI和在富镍正极上形成保护性CEI,提高Li|NCM811全电芯的循环性能。(图片来源:KAIST)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研究团队,将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分层,从而形成双层结构,使锂金属电池的运行时间达到突破性水平。该团队使用两种具有不同还原和吸附性能的电解质添加剂,以提高双层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功能。此外,该团队确认,通过在正极上形成薄保护层,可以使富镍正极实现结构稳定性。

    确保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是实现其作为电动汽车优质动力源的关键。锂金属电池中的锂金属负极,能够提供比石墨负极高10倍的容量。因此,对于打造高能可充电电池,锂金属是不可缺少的负极材料。然而,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之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会影响功率,这是延长电池寿命的一大障碍。以前的研究只关注于锂金属负极表面上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

    该团队设计了一种制造双层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方法,使用电解质添加剂,解决锂金属负极不稳定的问题,这取决于其电子接受能力和吸附倾向。锂金属负极上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这种双层结构,有望进一步应用于锂合金负极、锂储存结构和无负极技术,以满足市场对电解质技术的期望。

    带有锂金属负极和富镍正极的电池,经过600次循环后,仍保持80.9%的初始容量,库伦效率高达99.94%。这将促进锂金属负极保护性双层固态电解质界面膜技术的发展。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为开发电解质添加剂开辟了新的方向,旨在调节不稳定的锂金属负极-电解质界面,这是锂金属电池研究中的最大障碍。此外,无负极二次电池技术有望改变二次电池市场的游戏规则。电解液添加剂技术通过稳定锂金属负极,将促进无负极二次电池的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韩国研究人员开发新方法提升钠离子电池寿命与性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0
    •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通过在电池电解质中引入锂盐来提高钠离子电池(SIB)寿命和性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在电解液中添加六氟磷酸锂(LiPF?)后,电池在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92.7%的容量,较之前报道的同类电池通常80%的容量保持率有所提升。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ETI)和江原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闻稿中表示,在电解质中添加LiPF?可显著改善硬碳阳极上坚固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层的形成,且添加LiPF?的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凸显了其在实际SIB应用中的潜力。 钠离子电池正被探索作为锂离子技术的替代方案,其优势在于全球储量丰富且成本低于锂,可能适用于大规模储能,而大规模储能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必需的。然而,SIB的商业化发展面临着与电池组件随时间衰减相关的挑战。 由Ji - Sang Yu教授和Hyun - seung Kim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锂盐添加剂通过双重作用过程改变电池的内部化学性质。 在负极保护方面,锂盐的存在有利于在硬碳负极上形成更稳定的SEI层,该保护层比标准的钠基SEI溶解性更低,从而减少电解质的分解。在增强阴极方面,锂离子掺杂在O3型阴极的表面,形成了研究人员所称的“锂离子柱”。新闻稿称,O3型阴极表面轻微掺杂锂离子形成了一种结构增强体,起到支柱作用,防止层状结构坍塌,并减少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产生。坚固SEI层的形成和O3型阴极表面的稳定显著提高了循环性和容量保持率。 使用差示电化学质谱法进行分析表明,二氧化碳气体释放量减少,这是电解质降解的指标。利用显微镜技术进行的循环后检查显示,阴极结构得到保留,阳极上的SEI稳定。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为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有助于持续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以实现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新闻稿总结道,这项研究获得的见解可以指导开发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工程师开发用于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先进固态电解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22
    •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为锂金属电池(LMB)开发出新一代固态电解质(SSE),可大大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这一发现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电池应用领域的储能技术发展。 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 LMB 相比,全固态 LMB 通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溶剂电解质,并抑制树枝状生长这一有害现象,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它们为储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 Kim Yoonseob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策略,将一类多孔的离子共聚物(Li+)结合起来。 这种新型 iCOF/PIL 复合 SSE 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高达 1.50 x 10-3 S cm-1)和锂离子传输能力(大于 0.80)。 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小组发现 PIL、双(三氟甲烷磺酰基)亚胺锂(LiTFSI)和 iCOFs 之间建立的共配位和竞争配位机制能够在限制 TFSI- 移动的同时实现 Li+ 的快速传输。 利用这种先进的 SSE,研究小组进一步制造出了由复合 SSE 和 LiFePO4 复合阴极组成的 LMB 全电池,并发现它在 1C 和室温条件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 141.5 mAh g-1,在 800 次循环中的容量保持率高达 87%。 它释放了 iCOFs 在电化学储能设备中的巨大潜力,为全固态 LMB 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各种应用中的广泛采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论文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 原文链接: Jun Huang et al,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Ion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enm.20240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