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耕地资源看未来农业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6-04
  •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食品的需求巨大,尤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是要向吃的更好发展,由此延伸出的更加精细化的食品加工,以及更多的肉蛋奶的蛋白质消费,无疑是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一直是土地资源较缺乏的国家,耕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要如何保证不断增加的居民需求呢?   耕地资源紧张   我国耕地资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耕地0.101公顷(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相信大部分人也听过,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国很早就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可以说这条红线也是我们的“生命线”。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7 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近两年暂未发布相关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且初步估计2017年耕地面积将继续下降至20.23亿亩。近年来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有四点,即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   国内农作物供给稳中有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近10年来我国农作物产量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粮食、蔬菜、油料产量呈现上升走势,棉花、糖料产量稳中稍降为主。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看,统计2019年种植面积为158579.48千公顷,即24.89亿亩。从趋势上讲,2010-2016年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17-2019年随着国家对种植结构的调整,总播种面积有所下滑。   此处可以看到,2017年耕地面积预计为20.23亿亩,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5亿亩,数据间存在一定差异,数据差异的原因一方面,两个数据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考虑农田存在复种、间套作的情况。基本可以认为我国保有的耕地资源是种植面积的最大边际。   未来 农产品 产需仍将继续增长资源缺口需通过其他手段调控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所做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中,预计未来十年,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 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饲料粮消费和工业消费持续增加。分品种来看,预计主粮、油料、蔬菜、水果等产品的国内供应和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棉花国内供应及消费或将出现下降;畜牧业方面,肉蛋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农产品 供应的增加,最终仍将落实到土地资源上,包括畜牧及相关副产品,其产出仍需依赖牧草及饲料的供应。就目前情况来讲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难以改变,资源的紧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中,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将是重中之重,此外,通过进口来补充部分供应不足也是必然方向。   第一,提高单产水平。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产的方式是增加供应的有效手段。提高单产的方法,主要有品种改良、基础设施改善、农技优化等。   第二,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各类作物的优势产区,通过定向的政策引导,继续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达到土地的更合理利用。通过2015年后国家对玉米种植面积的结构性调减的经验来看,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产量的下滑幅度远小于种植面积的下滑幅度,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有意义的。   第三,进口开放程度加大,补充国内需求缺口。不论是从 国际贸易 逐渐开放的角度,或者从国内供需关系的角度,在保证国内口粮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适量扩大农产品进口以补充国内的需求缺口将是未来的趋势,但预计准入中将充分考虑到结构性需求缺口及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形成更好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

相关报告
  • 《加快发展生态低碳农业 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访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3-02
    •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农业强国,生态低碳是方向。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作出重要部署。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生态低碳农业的图景什么样?如何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内在基因,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特征。”严东权认为,进入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必须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的国情农情,把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约束条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充分考虑耕地、淡水等资源现状,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清洁净化产地环境,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 《35家校地携手成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2-03
    • 光明网重庆12月1日电 11月30日,由西南大学主办和发起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签约仪式在重庆北碚举行。向仲怀、王光谦、陈剑平、李天来、宋宝安、康振生、张福锁等七位院士参会,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献智献力”、“把脉支招”。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多数由长江经济带沿线的11个省、市的涉农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优势单位和地方政府组成,目的在于聚集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在研究和应用中的重大战略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绿色农业研究的科研协同创新与示范,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 重庆市副市长屈谦、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卢兵友处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体制改革处窦鹏辉处长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来自长江流域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国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及35家联盟单位参加会议。 签约仪式上,王光谦院士宣读联盟单位名单并宣布联盟成立,35家联盟单位签署了联盟协议书,探讨了联盟章程,签署了校地农业绿色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重庆市副市长屈谦表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在西南大学的成立和高峰论坛的举办,是我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机遇行动,是落实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要求的具体举措,更是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注入发展的动力。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指出,2019年5月学校就率先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学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起引领支撑作用的重要举措。我们愿和各联盟单位一道构建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激励评价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张福锁院士介绍说,长江经济带涵盖9个省、2个直辖市,占全国国土总面积21.3%,占全国40%以上的GDP和人口,耕地面积占全国41.0%,人口密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但长江流域水体养分输入量大、面源污染严重,存在化肥用量高、养殖密度高、土壤侵蚀严重、生活废弃物排放量大、经济作物比例高等问题。当前,中国已经静茹了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在每个重要场合都会谈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而长江经济带是绿色发展的国家重中之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我们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庆而言,更是大有可为,可以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为全国的绿色发展,甚至为全球的绿色发展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宋宝安院士认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长江经济带沿线的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沟通与联系,发挥联盟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上的作用,成为政策传递的窗口,经验交流的舞台,信息交流的枢纽,成果展示的桥梁。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卢兵友处长表示,现在农产品供求总量矛盾大为缓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条件具备、要求紧迫。由西南大学发起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旨在集聚长江经济带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这对于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体质改革处窦鹏辉处长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是推动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变革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非常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有吸引力,真正做到了顶天和立地相结合,也希望联盟能够聚焦目标、创新机制、发挥乡村振兴示范作用。相信在大家协同发力下,一定能够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连忙打造成区域性联盟的标杆。 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指出,由西南大学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农业绿色发展联盟,非常及时,很有意义。期待联盟集聚长江经济带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瓶颈制约开展精准对标、突破攻关、举措落地的对策研究,为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联盟能够助力发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科学模式和成功经验。 联盟单位目前包括: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长江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29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重庆合川、江津、梁平、武隆、石柱、忠县等6个区县政府。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是西南大学继2019年5月成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之后,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重庆打造长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创新高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又一个大举措。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