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CMI正在推进汽车碳纤维预浸料生产废料的闭环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3
  • 美国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研究所(简称“IACMI”)宣布了一项旨在闭合汽车碳纤维预浸料生产废料的循环、以将其用于新的汽车应用中的项目。

    该项目由专注于碳纤维回收的初创公司Vartega领导,项目合作伙伴包括Michelman、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戴顿大学研究实验室以及诺克斯维尔田纳西大学。福特、巴斯夫和Plasan Carbon Composites则为该项目提供额外的支持。

    这项为期两年的技术合作将要应对的挑战是,创造出质量一致的回收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以将其应用于汽车轻量化部件中。通过采用创新的新型技术,该项目团队将对材料进行表征和验证,以满足汽车行业为减轻汽车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以及为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而对低成本碳纤维日益增长的需求。

    “过去10年来,碳纤维回收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按汽车所需规模的材料生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我们认识到了需要采取整体的方式来创造回收碳纤维的供应链。”Vartega 公司CEO Andrew Maxey表示,“在与项目团队的合作中,我们将能够证明带有优化浆料的回收碳纤维在循环经济中的可行性,并将其用于汽车行业商业化规模的热塑性塑料加工中。”

    “IACMI致力于复合材料回收的承诺,以及能够将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连接起来、促进项目发展的能力,是我们研究所的基因。”IACMI CEO John Hopkins说道,“该项目是整个供应链上的制造商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应对技术和商业挑战难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除了在IACMI项目上的努力之外,Vartega还计划在位于美国底特律科克顿(Corktown)地区的可扩展研究设施(简称“SURF”)中,安装其第一个商业化的回收系统。SURF距密歇根中央火车站半英里,最近被福特汽车公司收购以作为福特新的Corktown 园区的中心。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30906
相关报告
  • 《IACMI力挺碳纤维预浸料废料 回收项目再立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2
    • 拥有160多个成员单位,致力于提高美国复合材料行业的国内生产能力,并在制造业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美国先进复合材料制造与创新研究所(IACMI),联合田纳西大学和美国能源部,于10月16日宣布,将开展一个新项目,旨在将车用碳纤维预浸料完成生产后产生的边角废料用于其他的汽车应用。该项目由刚成立、专注于碳纤维回收技术的Vartega公司主持开展,项目其它成员包括麦可门公司(Michelman)、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 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戴顿大学研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该项目还得到了福特汽车(Ford)、BASF和Plasan Carbon Composites公司的资助。 " 该项目为期两年,重点开展回收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采用新技术,该项目团队表征并验证材料性能,以满足汽车轻量化领域对低成本碳纤维日益增长应用需求,不断提高燃油效率、减少尾气排放,并延长电动汽车行驶里程。 Vartega公司CEO Andrew Maxey表示:“在过去十年中,碳纤维回收技术不断成熟,但在汽车制造领域仍存在材料方面的若干挑战。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该从全局的角度为回收碳纤维的应用开发一套全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们可以证明,结合合适的上浆剂和汽车行业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回收碳纤维所具有的循环经济可行性。” 美国先进复合材料制造与创新研究所(IACMI)CEO John Hopkins表示:“复合材料回收方面的承诺及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组织的合作,是研究所多年来一贯的发展传统。本项目将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解决技术难题方面树立成功典范。” 除了该项目外,Vartega公司还计划在 IACMI 位于底特律Corktown地区的工程放大工厂安装一台商用复合材料回收设备。该工厂与近期被Ford汽车公司收购,用于建设与新型汽车、自主驾驶汽车相关的Corktown电气化园区的密歇根中央火车站相距仅半公里。
  • 《汽车产业迎巨大变革 氢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未来可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9
    • 12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三千字长文,并在文中4次强调氢能和燃料电池,这是万钢继今年数次公开倡导发展氢能燃料新能源汽车的再一次强力倡议。 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承担起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大气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这是政府与汽车产业链各方共同面向未来的挑战。挑战即是机遇,这也再一次验证了以先进高分子材料康得/康得新等为代表的诸多企业多年的先行布局与积极准备,新能源汽车发展离不开的氢能、燃料电池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将有一个强劲增长的未来十年! 不久前,万纲在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主旨演讲时透露,2020年纯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将整体撤出,这意味着,2020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完全退坡后,氢能及燃料电池将成为唯一获得补贴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而最新发布的蔚来汽车亦采用了康得复材提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和底盘,这标志着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正在来临。 其实,早在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时,就已经划了重点: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为百万辆,并着重指出,汽车轻量化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合车身及碳纤维零部件的大范围应用,整车减重35%,碳纤维使用量占车生5%,以此推动我国汽车燃料的低碳化、多元化,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为何新能源汽车补贴整体骤减大局已定,独有氢燃料电池汽车独享不退坡最惠待遇,竟破局增长剑指100万辆目标?为何轻量化技术的终极目标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并要于2030前实现市场的商业化? 我们看到,“氢”正在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碳纤维”正在成为汽车轻量化、保障氢能储运的终极材料不二之选。 氢能时代即将来临。氢在元素周期表中位列第一,是宇宙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物质,宇宙质量的75%都是氢。理论上讲,地球上的氢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氢燃料电池技术唯一排放的副产品是热水,这是一个完全不含二氧化碳的循环,从而达成再生能源。也正是源于其零排放、零污染,单次氢燃料补给仅需约数分钟,氢燃料电池技术被广誉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 很多国家已经将氢能上升能本国的基本战略,中国市场巨大,氢能源技术前景广阔,越早利用氢能源,就能够越早享受到氢能源带给经济和社会的好处。预计2050年,中国将率先进入氢能源时代。国际氢能源委员会《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指出,氢能源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氢能源将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大约20%。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能够催生相当于2.5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碳纤维轻量化呼之欲出。自爱迪生发现碳纤维材料以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正因其轻密度、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和耐疲劳的优异性能,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材料之王”,数百年来,这个美誉从未被取代。 碳纤维的密度接近钢铁材料的五分之一,目前车体常规重量在400-500公斤,而一个全碳纤维跑车的车体重量不足百公斤。汽车重量每减小10%,可降低6%以上的油耗使续航能力大幅提升,降低5%以上的排放。正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碳纤维被称为21世纪即将井喷的“黑色黄金”。 应对储氢运输及整体应用安全性 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氢燃料汽车的完美搭档 安全性永远是汽车制造首要考量的第一关键指标。氢成为战略能源纳入市场化管理,使用高强充碳纤维材料制成的高压氢气罐,碳纤维热塑性树脂材料制成的电池堆框架结构材料;碳纸制成的燃料电池电极……都将成为创制科学安全的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必选项。 不仅如此,在车辆工程上轻合金需要9秒可以停止震动,而碳纤维2秒就能停止。汽车每减重10%,就能带来加速性能8%左右的提升,制动距离也将缩短2~7m,碳纤维材料独有的良好减震性对于汽车的NVH性能以及智能驾驶元器件的保护都有正向作用。 最轻气体氢能与轻量化材料碳纤维正被新能源汽车发展寄予着全面提质增效降耗的最重使命,顺应大势,把握创新合作大局,国内外的车企早已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并卓有成效。 懂材料、懂车的中国高分子材料企业康得、康得新,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了全球化的碳纤维产业平台,实现从原丝到碳丝、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的全产业链整合,已完成高端化、平台化,正在走向规模化,已为超过50家主机厂提供了汽车轻量化整体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正如康得/康得新董事长钟玉所讲,“氢能源正在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碳纤维正在成为再制造业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力量,这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事业,需要资本、技术等资源长期密集的投入,汽车产业链正在呈现出上下游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融合大趋势。” 全球汽车业的竞争,就是能源环保的竞争,氢燃料电池技术正在承担最“重”任务,碳纤维“黑科技”正在走进现实,我们相信,这将从根本上应对环保和能源两大严峻挑战,并将引发一场真正的汽车技术革命。以康得、康得新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迎立潮头,已携同产业合作伙伴按下中国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进键,共同赢得产业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