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藻菌互利共生关系加速硅藻赤潮在新水域的重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晓敏团队解析了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马骁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夏晓敏为通讯作者。 

    河口区域爆发的赤潮会通过径流迅速传播扩散到下游水体,而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仍未可知。该研究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原位培养实验方法,模拟赤潮入侵新水域的过程,揭示原位原核生物群落与入侵赤潮藻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实验选取珠江口典型的甲藻和硅藻赤潮种类并培养至赤潮浓度,随后重新引入珠江口天然海水中。硅藻表现出对新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培养后显著增加,表明硅藻赤潮更易随径流扩散。同时,附着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受到硅藻添加的影响强烈,机会性原核生物显著增加。而甲藻在引入培养后没有生长,且附着原核生物群落组成相比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宏基因组分析表明,硅藻产生的活性碳水化合物和有机氮促进了附着原核生物的生长。其中,细菌菌株 GMD16E07(Planctomycetaceae)在硅藻附着原核生物群落中占比超过 50%。研究首次描述了该菌株的基因组特性,阐明GMD16E07 和硅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硅藻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细菌则向硅藻提供多种维生素,同时分解硅藻产生的腈类和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作为交换。因此,藻菌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两个种群的生长,并最终加速硅藻赤潮在新水域的重建。   

    相关论文信息:Xiao Ma, Kevin B. Johnson, Bowei Gu, Hao Zhang, Gang Li, Xiaoping Huang, Xiaomin Xia. The in-situ release of algal bloom populations and the role of prokaryotic communities in their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Water Research, 2022, 118565.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2.118565.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5/t20220520_6451096.html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5/t20220520_6451096.html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5/t20220520_6451096.html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5/t20220520_6451096.html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5/t20220520_6451096.html
相关报告
  • 《新研究发现甲烷驱动的深海蠕虫与细菌存在共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4-23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和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甲烷驱动的深海蠕虫和细菌之间存在共生,这为深海环境的生态学研究点燃了新希望。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该研究在深海甲烷喷口附近发现了大量几英寸长的蠕虫,甲藻科的细菌正在Laminatubus蠕虫和Bispira蠕虫的羽状物上“搭便车”,这些羽状物可充当呼吸器官,而甲烷可提供碳和能量。事实证明,蠕虫会慢慢消化细菌,从而吸收细菌从甲烷中获取的碳和能量。 Caltech的地球生物学家、论文合著者Victoria Orphan和她的同事们考察了南加州和哥斯达黎加海岸的甲烷喷口。“这些蠕虫长期以来一直与甲烷喷口有关,但大家都以为它们只是在滤食细菌。然而,我们发现它们正与微生物合作,利用我们从未考虑过的方式——化学能量来生存。”Orphan 说。 为了探究蠕虫和细菌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通过机器人潜水器从深海甲烷喷口中获得样本,这些喷口位于海面以下1800米(超过5900英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海洋科学司的项目主任Dan Thornhill说:“这项研究发现十分有趣,表明共生能使动物扩大饮食范围,依靠新的能源生存。在细菌的帮助下,这些蠕虫利用深海沉积物中化石燃料的能量生存、生长和繁殖。” (刘雪雁 编译)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副溶血性弧菌重塑硅藻生理与代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遗传与发育研究团队在环境微生物学期刊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发表题为Effect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of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in the co-culture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弧菌与硅藻共培养实验,结合生理指标检测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系统揭示了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硅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生理及生化代谢过程的影响及内在机制,为深入理解藻菌互作提供了新视角。 硅藻在海洋初级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约贡献 40% 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 20% 的全球光合固碳量。硅藻通过分泌各种代谢产物与周围微生物互作,形成独特的 “藻际环境”。已有研究表明,藻际细菌通过利用藻际高浓度光合产物、降解硅藻胞外多糖等影响海洋碳循环。然而,在这种海洋微生态环境下,硅藻的生长与代谢活动是如何变化与调控的仍不清晰。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且常与硅藻共存于“藻圈”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本研究通过构建威氏海链藻与副溶血性弧菌的共培养体系,分析硅藻在光合作用、碳氮代谢和几丁质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变化及转录响应。 研究发现,与副溶血性弧菌共培养条件下,威氏海链藻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细菌代谢物(如IAA)来维持正常的生长速率。弧菌显著抑制了藻细胞中叶绿素尤其是叶绿素c的积累,从而影响了硅藻光合作用效率,且藻细胞碳氮代谢平衡被打破,碳固定能力下降。几丁质作为威氏海链藻重要的细胞壁结构多糖,其代谢过程受弧菌影响:威氏海链藻通过上调几丁质合酶的表达量以及降低几丁质酶活性来增加几丁质的合成量,从而提高细胞壁强度以应对弧菌侵扰。此外,弧菌调控了威氏海链藻抗氧化酶系统与信号转导,硅藻表现出多层次的生理响应机制。该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系统解析了副溶血性弧菌对硅藻生理代谢的影响机制,拓展了对藻菌互作的理解,为未来在海洋生态和养殖水体健康调控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培硕士研究生王佳慧为文章第一作者,副研究员邵展茹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Wang, J., Cheng, M., Wang, X., Wang, G., Duan, D., & Shao, Z*. Effect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of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in the co-culture system.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5, 91(5), e0032325. https://doi.org/10.1128/aem.0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