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海马齿状回尖波期间的神经和行为状态转换》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3日,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Neural and behavioural state switching during hippocampal dentate spikes的文章。

    不同的大脑和行为状态与有组织的神经群体动态相关联,这些动态被认为服务于特定的认知功能。例如,记忆回放事件在小鼠处于“离线”行为状态时,发生在海马体中称为尖波涟漪的同步群体事件期间,使得认知机制如记忆巩固和规划成为可能。但是,在这种行为状态下,大脑如何重新与外部世界接合,并允许访问当前的感官信息或促进新的记忆形成?

    该研究发现海马齿状回尖峰,一种在尖波涟漪之间经常发生的研究不足的群体事件,可能是这样一种机制的基础。研究人员展示了齿状回尖峰与全脑范围内明显提高的发射率相关,主要在更高阶网络中观察到,并且与短暂的唤醒期相耦合。在齿状回尖峰期间的海马位置编码与小鼠当前的空间位置对齐,不同于伴随尖波涟漪的记忆回放。此外,抑制齿状回尖峰期间的神经活动会破坏联想记忆的形成。因此,齿状回尖峰代表了一种不同的大脑状态,并在非运动行为期间支持记忆,将认知过程的范围扩展到了经典的离线功能之外。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92-8
相关报告
  • 《Science | 海马尖波涟漪对记忆经验的选择》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03
    • 2024年3月28日,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Selection of experience for memory by hippocampal sharp wave ripples的文章,提出了海马尖波涟漪对记忆经验的选择机理。 据介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标记经验,以便进一步巩固。然而,为持久记忆选择经验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 通过将小鼠的大规模神经记录与降维技术相结合,研究人员观察到连续的迷宫穿越是由不断漂移的神经元群体跟踪的,从而提供了所到之处和所遇事件的神经元特征。当大脑状态在奖励消耗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在一些试验中会出现尖波涟漪(SPW-R),其特定的尖峰内容会解码围绕它们的试验块。在体验后睡眠期间,SPW-R继续重放那些在清醒的SPW-R期间最频繁被重新激活的试验块。 因此,清醒状态下SPW-R的重放内容可以提供神经生理学标记机制,以选择保留和巩固的体验方面以供将来使用。
  • 《PLoS Pathog:揭示疱疹病毒在休眠状态和活化状态之间切换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9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机制,其在控制疱疹病毒在休眠阶段和感染的活性期之间切换上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疱疹病毒会引发唇疱疹和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的致命性感染、脑炎和角膜失明等。 对这种病毒进行治疗比较困难,因为其常常隐藏在神经细胞中,其会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重新被激活引发患者感染。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疱疹病毒会在潜伏阶段和裂解阶段不断切换,处于裂解阶段时其会出现开始进行复制,这依赖于包裹DNA的染色质的紧密程度。 研究者Luis M. Schang说道,疱疹病毒引发的所有问题都源于其从潜伏阶段/休眠阶段再度激活了,这就是抗病毒疗法为何无法有效治愈疱疹病毒感染,以及为何目前研究人员并不能开发出有效的靶向性疫苗的原因了,潜伏和再度激活时科学家们从事疱疹病毒研究的重点方向。当疱疹病毒进入到细胞中,细胞就会尝试通过将病毒DNA紧密缠绕在组蛋白上并压缩到染色质中的方式来保护自身免受影响,这就会使得病毒进入休眠状态,但如果细胞不能成功的话,染色质就会松散地将病毒DNA捆绑在一起,从而使得病毒DNA很容易进入到细胞核的基因中,这样其就会利用细胞及其来开启病毒自身基因的表达,从而进入到裂解感染阶段。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都重点关注疱疹病毒基因组上单一基因在感染期间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被开启和关闭表达,旨在阐明疱疹病毒在休眠阶段和裂解阶段之间切换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发现,染色质的动态变化会能调节整个疱疹病毒基因组的开启模式,而这必须在任何单一基因被表达之前发生,这种新型机制就代表了此前研究人员所忽视的一种在整个病毒染色体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的方式。 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来阐明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来确定是否病毒的DNA能被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存在治疗疱疹的抗病毒药物了,但有效的疗法或疫苗至今研究人员并未成功开发出来。研究者Schang说道,休眠和基因表达是主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对其知之甚少,这也是疱疹病毒研究的一大黑匣子。 本文研究发现或能为研究人员指明方向来深入阐明休眠后病毒再度激活的分子机制,疱疹病毒的潜伏能力阻碍了科学家们开发新型疫苗或抗病毒药物的前进步伐,本文研究则能有效帮助研究人员继续前行,开发出有效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的新型策略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