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行动获高度赞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
  • 发布时间:2017-12-04
  • 人类科技发展史上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简称ITER)计划,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推进,迄今已走过10个年头。作为这一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重要成员,截至目前,中国已投入40亿人民币、设立了119个国家项目,为人类的未来担负起了大国重任。“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11月28日举行的“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上如此表述。 这项将对人类能源使用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工程,自起步以来,受到各国政府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尤其重视其中每一个进展。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莅临了中国馆观看ITER模型。

相关报告
  • 《我国环境治理40年回顾与展望》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7
    • 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组织体系、政策体系、监管方式、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格局基本形成,环境治理体系正处在不断完善中。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前行。从治污减排的进程来看,我国总体上重复了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并且在40年的末期跨越了“环境拐点”。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组织体系、政策体系、监管方式、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格局基本形成,环境治理体系正处在不断完善中。 中国环境治理40年回顾 (一)环境治理在曲折中前行,治污减排终于进入转折期 1.污染物排放总体已跨越峰值,环境质量进入稳中向好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治理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40年快速工业化的前30年左右的阶段,我国主要污染排放总体处在增长的态势,环境质量总体处于恶化的趋势。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开始,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递增的态势得到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渐次达峰,或进入“平台期”。如果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框架,对比发达国家环境改善的历程,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的后期已经跨越了“环境拐点”,环境质量总体上进入稳中向好的阶段。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与先行国家相比,标志性污染物达峰时我国人均GDP水平更低,治污减排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 2.以规划和行动为抓手,接续推动治污减排工作 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形势,我国先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开展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的污染防治工作。“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以“总量控制”制度为抓手、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并取得积极进展。十八大以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从2013年开始先后实施气、水、土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以七场标志性战役为主要内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展开。40年来,受发展阶段、环境法治水平、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总体处于环境监管失灵的状况。早期的“运动式”污染防治行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这种状况正逐步转变。 (二)环境立法稳步发展,环境法治进入新阶段 1978年修改的《宪法》作出专门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这是我国第一次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地位。以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了环境立法的进程。环境保护立法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环境法制开始起步;从1992年到2014年,环境保护法制框架基本形成;2014年之后,环境立法进入新阶段,先后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并通过了《环境保护税法》《土壤污染防治法》。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开启了系统的环境司法专门化改革。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和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实施后,环境执法逐步加强,长期以来“环境违法是常态”的局面正在扭转。 (三)环境监管体制持续演进,近期发生深刻变革 1.中央层级环境保护机构建立并不断加强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这个时间略早于改革开放。此后,我国环境保护的组织体系开始建立。中央层级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经历了从80年代初的内设司局到独立为国务院直属的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总局,再到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部的演进历程。40年来,我国中央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断调整并加强。2006年以来,原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总局)以派出机构的形式先后成立了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华北等六大环境区域督查中心。2017年,区域督查派出机构统一调整为督察局。这种设置试图加强中央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地方环境执法的监督。 2.环境监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并进入重要调整阶段 4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的“属地管理为主、部门业务指导”的环境保护组织体系。其中,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直属的环境监察、监测机构是我国环境保护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监测站为载体,我国逐步建立起中央、省、市、县四级环境监测体系。从1979年我国实行排污收费制度以来,以征收排污费为主要手段,专门从事对污染源监督管理的环境监理队伍开始逐步发展。1999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将省、市、县三级的环境监理机构规范为环境监理总队、支队、大队。2002年,该体系更名为“环境监察”机构。党的十八大以后,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下,我国环境监管组织体系进入集权化方向调整的新阶段。在纵向上,我国从2016年开始试点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并且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2016年、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先后完成1436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站点和2050个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事权上收工作,显著提高了中央政府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有效支撑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等考评工作。政府环境信息的公信力显著提高。在横向上,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生态环境部的职能进一步拓展。 (四)环境保护的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1.环境保护行政责任体系和问责体系逐步成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成为推动环保工作的重要机制。1986年,洛阳全国城市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市长要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负责任。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确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基本原则。“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开始尝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先后提出了12项、10项指标,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从1995年开始,原国家环保局先后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对推进城市和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十一五”开始,我国提出了约束性节能减排指标,以层层分解落实的方式和“一表否决”的责任制度对指标进行落实。“十二五”增加了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并优化了指标分解的方式。“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目标责任体系注重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不关注政府相关部门常态化的分工机制。2016年以后,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全面实施和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为标志,我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体系建构进入了新阶段。“十三五”期间,环境目标考核从强调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调整到以环境质量为核心。此外,这一阶段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体系在增加专项考核的同时,引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考核,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部门常态化的分工机制,并开始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度,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2.环境监管的法律问责机制初步建立 1997年,刑法修订规定了“环境监管失职罪”,将环境监管者的责任纳入了刑事法制的范围。2006年、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环境监管失职罪”的范围。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将9种情形列入追责范围,环境监管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得到明确。
  • 《聚焦 | 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回顾》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29
    • 学术观照时代,创新引领未来。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21届,清晰呈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题主线,客观反映了学术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评选活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立足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理念,将大数据分析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研讨、投票确定等程序,归纳、提炼出能够反映当年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研究新进展、新成果与新趋势的热点问题。评选活动既是对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回顾,也是对现实焦点问题、深层理论问题的聚焦及其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更有助于营造“社会关注学术,学术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热点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热点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制度体现 热点四:多学科视域中的共同富裕研究 热点五:百年变局下的国际经济体系重构 热点六:秦汉基层社会研究 热点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运用 热点八: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建构 热点九: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治理创新 热点十:元宇宙与数字化生存新叙事 202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热点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热点三: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 热点四:数字时代劳动的哲学审视 热点五: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规制 热点六:新型举国体制下重大科技创新管理研究 热点七:多学科视域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热点八: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热点九:全面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热点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转型 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热点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 热点三: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热点四:民法典阐释与适用 热点五: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探源 热点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学科研究 热点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热点八:张载思想的现代价值 热点九:图像学视域下的文学艺术研究 热点十:数字经济与发展新动能 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 热点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梳理、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 热点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研究 热点四:五四运动百年回顾 热点五:船山学新诠释 热点六:中国社会学重建40年的回顾与展望 热点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热点八: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 热点九: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热点十: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 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热点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热点三:改革开放40年:经验总结、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热点四:高质量发展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 热点五: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热点六:监察体制改革与刑事诉讼制度的衔接 热点七:海洋史研究的拓展 热点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热点九:算法主导下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热点十: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 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热点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热点三:民法总则的制度创新与理论阐释 热点四:《资本论》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热点五: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热点六:IP产业发展与网络文艺新形态 热点七: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研究 热点八: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发展图景 热点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 热点十: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下的共享经济模式研究 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热点二:新发展理念研究 热点三: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战略 热点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构 热点五: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热点六:鲁迅遗产再审视: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 热点七: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 热点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热点九: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热点十: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 201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 热点二: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 热点三: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研究 热点四: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 热点五: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热点六:“一带一路”: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热点七:“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热点八: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业变革 热点九:中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 热点十: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热点二: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热点三: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 热点四:微时代的文化传播与话语表达 热点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 热点六: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热点七: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 热点八: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 热点九: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招生考试制度的理性探究 热点十:边疆民族问题研究 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研究 热点二:马克思主义与分配正义 热点三: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性战略研究 热点四: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 热点五:网络时代与虚拟社会治理 热点六: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热点七: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助推法治建设 热点八:“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涵探索 热点九: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 热点十:钓鱼岛历史文献的发掘与解读 201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热点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权 热点三: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与政策选项 热点四: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 热点五: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人口问题 热点六:“八二宪法”三十年与法治建设 热点七: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热点八:《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 热点九: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定位 热点十: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拓展、深化及反思 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热点二:经济社会转型下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热点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热点四: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热点五:“十二五”规划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收入分配 热点六:刑事法治中的民生保护与人权保障 热点七: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 热点八:公平、质量与教育创新 热点九:新媒体及其社会影响 热点十:百年之际的辛亥革命史 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热点二: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热点三: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公平 热点四:政治文化——中国政治发展深层原因的探究 热点五:转型社会中的法治推进路径 热点六: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 热点七:生态问题的人文反思和中国关注 热点八: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之关系 热点九:大学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理性 200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经验与模式——新中国六十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热点二:网络舆情的民意表达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热点三:国际金融危机与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 热点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回应 热点五: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模式转换 热点六: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的新突破 热点七: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热点八:话语研究的多学科关注 热点九: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重建 热点十: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价值 200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热点二:文化综合创新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热点三: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新定位 热点四:大部门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热点五:全球“金融风暴”下的中国应对 热点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热点七:中哲、西哲、马哲对话中的融通 热点八: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 热点九: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学科思考 热点十:世界史学科新体系之建构 200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化 热点二:对“生态文明”的多元解读 热点三: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热点四:“社会建设”概念在理论层面的拓展 热点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与“中国马克思学”问题 热点六:儒学的当代转型 热点七:经济学视野中的快乐和幸福 热点八:新公共管理研究的新收获 热点九:都市化进程的学术镜像 热点十: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建设与走向 200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研究交汇互动 热点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回应 热点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 热点四:物权法理论与实践互补共促 热点五: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社会基本保障 热点六:政治哲学研究呈现新气象 热点七:城市空间与区位理论研究之拓展 热点八:环境史研究异军突起 热点九:消费社会中的文学之出路 热点十: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多视角解读 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 热点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循环经济 热点三:怎样看待“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 热点四:马克思哲学中的现代性思想 热点五:儒家文化及“国学”热的利与弊 热点六:关于非政府组织(NGO)的研究 热点七: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热点八:中国如何“和平发展” 热点九:城市化与文化研究转型 热点十: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热点二: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热点三:非传统安全研究 热点四: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问题讨论 热点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问题 热点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 热点七: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热点八:“人权入宪”的理论探讨 热点九: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文学的文化研究 热点十: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问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