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3-12
  • 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优化、耕地资源健康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理论层面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综合测度耕地系统韧性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揭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2001—2022年中国耕地韧性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演进态势,数值处于0.274~0.427,累计提升55.57%;韧性指数空间上差异显著,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等一带,低水平区集中于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中部地区韧性水平初期相对较低,后期缓慢提升。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系统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并随时间推移影响效应逐渐增强,且在平行趋势和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升农田基础设施、耕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对耕地系统韧性产生积极作用。4)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粮食主产区效应最强,产销平衡区次之,主销区最低;在地理区域上,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北、东部。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农田管理者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必须充分评估耕地系统韧性,以制定适应性建设和管理方案,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与持续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tcsae.org/article/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407230
相关报告
  •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07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迈上1.4万亿斤台阶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管护机制的系统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新发展阶段,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措并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地位及科学内涵的认识,提升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各级党委、政府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意义,切实扛起领导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土壤健康、提升耕地产能水平,具有多元化、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绿色化、高效化、持续化等内涵特征,彼此之间相互协调,方可实现“1+1>2”的效果,更好地提高耕地综合产能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纳入区域规划内,提升设施间的匹配程度。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作出推动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必要时打破行政界线,将灌排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大型灌区建设规划,确保在发生洪涝时能够及时将水排出。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田间道路、水利设施、防护林体系、智能设备等硬件设施之间的相互配套,更要注重灌溉设施、排涝设施之间的配套,提升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设计,应系统考虑建设与运营问题,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组建有效的监督队伍,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督制度,将全方位监督落实到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确保把这个重大工程做好、做真、做实,确保能够提升耕地产能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一定时期,应及时开展绩效评价,重点评价耕地土壤健康水平提高了多少、耕地综合产能水平提高了多少、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农田设施运营管护水平如何等,目的在于准确判断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因地制宜适度调整项目资金用途,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绩效的系统评价。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所有项目资金,调整有关费用支出比例,切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尤其是粮食主产省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给予区域主管部门适度调整的权限,确保项目实施的适宜性。项目验收时应加强对调整内容的严格审查。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开展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厘清财政资金在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等方面的使用效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 《各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31
    • 眼下正是冬春农田建设关键时期,各地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各地抢抓冬季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大屯镇,数十台大型机械正在忙碌,对因洪水受损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修复,确保2025年春耕顺利开展。在黑龙江双鸭山集贤县,当地采取两班倒的机制,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在年底前全面竣工。目前,黑龙江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近六成。 加快推动小田变大田。在湖北阳新县陶港镇,当地正在把这片700多块分散的“巴掌田”整合成20多处“整片田”。贵州今年计划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60万亩。在仁怀市青草坝村,当地正在依据地势将农田“化零为整”,为农机上山创造条件。 推动渠相通、路相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入冬以来,江西各地加快推进20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高安市持续推动塘、池、库、渠网状相连,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广西宾阳县正加快推动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设。今年,国家通过增发国债、中央财政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162万亩。目前,广西已经完成建设超14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