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院开发RICK技术首次分离RNA结合蛋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2-28
  • 北京时间2月13日零点,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Nature Methods(《自然-方法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分离RNA结合蛋白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全面分析细胞内的RNA-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揭开基因组中的“暗物质”-非编码RNA的未知功能。

    有数以百计的蛋白质可以与RNA结合,其中很多涉及神经退行性病变、自身免疫缺陷和癌症等疾病。那么,如何系统地分离RNA结合蛋白的问题变得引人注目。前期科学家们系统地分离了细胞内mRNA结合蛋白,这只是众多转录本中的一部分,细胞还包含了很多非polyA RNA。

    广州生物院研究员Miguel A. Esteban(米格尔·埃斯特班)、张必良和副研究员鲍习琛领衔的科研团队设计了RICK(Newly Transcribed RNA interactome using click chemistry)技术,利用核酸标记技术,巧妙地将新合成的RNA标记上生物素,通过链霉亲和素偶联的磁珠,分离得到相应被标记RNA分子和与其相结合的蛋白分子。

    通过这一技术,研究人员系统地分离了包括非polyA尾RNA和新生RNA在内的一系列RNA分子及其结合蛋白。进一步地分析发现,细胞分裂调控因子作为新的RNA结合蛋白,存在结合非polyA尾RNA的潜能。研究人员缩短标记的时间,成功地在细胞中分离了新生RNA结合蛋白。这些蛋白与新生RNA的转录及后续的加工、剪切等调控密切相关。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深入地剖析RNA结合蛋白的作用机制,也是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分析RNA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州珠江科技新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1802/t20180212_4951424.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发现Sorting nexins蛋白结合内体和识别货物蛋白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7-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劲松课题组与舒晓东课题组合作,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了SNX16通过独特的内体结合和货物蛋白识别机制,调节上皮细胞黏连蛋白E-cadherin的循环运输。该成果“SNX16 Regulates the Recycling of E-Cadherin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Membrane and Cargo Binding”于2017年7月13日在线发表于结构生物学权威期刊Cell子刊Structure,广州生物院徐进新博士和张蕾蕾博士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真核细胞中,细胞内吞以及随后货物蛋白通过内体系统的分选转运,在营养吸收、细胞粘连和信号传递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用的作用。Sorting nexins (SNXs) 是一类含有PX 结构域,并在细胞内吞和内体分选运输中发挥作用的蛋白。PX 结构域是一种特异性的结合磷脂酰肌醇 (PIs) 的结构域,并介导SNXs 蛋白与含有特异的磷脂酰肌醇的内体或细胞膜结合。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目前发现了30多种SNXs蛋白。在结构域组成上,SNX16是一个独特的SNXs蛋白,它含有一个PX结构域和Coiled coil结构域,Coiled coil 结构域位于PX结构域的下游。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SNX16可以促进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的循环运输。E-cadherin在胚胎发育、肿瘤发展和细胞编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阐明SNX16调节E-cadherin循环运输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解析了SNX16的晶体结构,发现SNX16形成剪刀状的二聚体,其PX结构域和Coiled coil结构域共同组成PI3P结合口袋。这表明SNX16的PI3P结合口袋是一个独特的磷脂酰肌醇结合口袋。结合结构分析、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研究人员还提出了SNX16的多价膜结合模型。在之前的研究中,PX结构域的PPII/α2 loop被认为是插入到膜内,参与膜相互作用的。但在该研究提出的SNX16的多价膜结合模型中,SNX16-PX结构域的PPII/α2 loop不能插入到膜内,而是暴露在溶剂中。进一步研究发现,SNX16的PPII/α2 loop参与E-cadherin的相互作用。因此,该研究发现了SNXs蛋白的一种新型膜结合以及货物蛋白识别机制。   该研究获得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 《广州生物院人工进化蛋白因子加速体细胞重编程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Ralf Jauch课题组建立了一种人工进化重编程转录因子的筛选平台,以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生成。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可为再生医学提供充足细胞来源,在研究与医疗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但重编程的诱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Ralf Jauch 课题组将蛋白质工程和细胞重编程结合,设计并筛选出功能增强的、可加速体细胞重编程的蛋白因子。 该研究在培养皿中培养出来自皮肤、血液或尿液等不同组织的体细胞,在这些体细胞中引入分子开关以打开或关闭重编程相关基因,可将这些细胞重新编程到多能性状态。该课题组以往发表的文章展示了如何操纵这些转录因子开关分子来改善甚至开关其重编程功能。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这些分子的关键位点引入随机化突变,生成由数千个突变转录因子组成的文库。这些突变文库被引入到细胞中,通过竞争选择出比野生型转录因子更快、更有效地诱导多能性的突变体。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了数十种人工进化和增强的重编程因子。这些转录因子比传统的转录因子在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上表现更加优异。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增强转录因子功能的新技术,为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提供了新途径。课题组计划进一步开发这项技术,以实现体细胞之间的直接相互转化,并将这些细胞应用于再生医学。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上,博士研究生Veeramohan Veerapandian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广东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