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基于随机激光相干模式的真随机数生成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和光腔研究研究组(703组)胡墅研究员、郭敬为研究员、谭彦楠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激光实现真随机数生成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仿生随机激光相干模式作为物理熵源,实现了单通道随机数瞬时速率初步达到40Gbps,为真随机数的生成提供了新思路。

    随机数在安全通信、信息加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保证信息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领域,真随机数可以满足量子密钥分发的随机要求,因此,真随机数生成器(TRNG)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学TRNG利用高速光源产生真随机数,具有信号加载速率快、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近十几年来,以混沌半导体激光器为典型熵源的光学TRNG发展较快。然而,受光源带宽和空间通道数目的限制,混沌激光随机数生成速率遇到了瓶颈,寻找新体制的光学TRNG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随机激光的输出模式具有随机性,是一种潜在的优质随机数物理熵源,然而,基于随机激光生成真随机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工作中,该团队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激光相干模式的随机数生成新方法,将复刻有鲍鱼壳内表面类光栅沟槽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散射衬底,结合罗丹明640染料作为增益介质,实现了单通道前向和后向相干随机激光的同时输出,并且在光谱和时序上表现出激烈的模式竞争,具备较强的随机性。团队对随机激光的时序变化进行采样,经过三阶差分计算、异或逻辑运算等后处理过程,生成随机数序列,瞬时速率初步达到40Gbps。研究发现,随机比特满足随机分布、独立性、无偏差等要求,并通过了NIST SP800-22测试,证实了随机数序列具有较高质量。本工作在生成随机数方面具备可拓展的潜力,有望推动随机激光在随机数生成领域中的应用。

相关报告
  • 《探索 | 从有序到无序态的微腔复杂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08
    • 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和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概述了微腔复杂激光器的产生、调控及前沿应用进展。他们从微腔结构无序度渐增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地概述了各种类型的微腔复杂激光器,并主要介绍了无序微腔激光器的历史发展、激光特性、调控方法和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场景,最后对微腔复杂激光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讨论。 典型的激光器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泵源、放大受激辐射的增益介质以及产生光学共振的腔体结构。当激光器的腔体尺寸接近微米或亚微米级时,它就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微腔激光器,其能在小体积内实现显著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将微腔与复杂系统相结合,例如引入不规则或无序的腔体边界,亦或将复杂、无序的工作介质引入微腔,都会增加激光输出的自由度,无序腔体的物理不可克隆特性带来激光参数的多维调控方法,并可以拓展其应用潜力。相关成果以“Microcavity complex lasers:from order to disorder”为题,以特邀综述的形式在线发表于Annalen Der Physik。 微腔复杂激光器的研究体系 随机微腔激光器的不同系统 本文首次从不同腔体维度的角度对随机微腔激光器进行分类。这种区分不仅突出了随机微腔激光在不同维度上的独特输出特性,也阐明了随机微腔的尺寸差异在各种调控和应用领域的优势。其中三维固态微腔通常具有较小的模体积,从而实现更强的光物质相互作用。由于其三维封闭结构,光场可以在三个维度上高度局域化,通常具有高品质因子(Q因子)。这些特性使其适用于高精度传感、光子存储、量子信息处理等先进技术领域。 而开放的二维薄膜系统是构建无序平面结构的理想平台,薄膜系统可以作为具有集成增益和散射的二维无序介质平面,积极参与随机激光的生成。且“平面波导效应”使激光的耦合和收集更加容易。随着腔体维度进一步降低,将反馈和增益介质集成到一维波导中,可以抑制径向光散射,同时增强轴向光的共振和耦合,这种集成方式最终提高了激光产生和耦合的效率。 随机微腔激光器的调控特性 传统激光器的多种指标,如相干性、阈值、输出方向和偏振特性等,都是衡量激光器输出性能的关键标准。与具有固定对称腔体的传统激光器相比,随机微腔激光器在参数调控方面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体现在包括时域、光谱域和空域等多个维度,突显了随机微腔激光的多维可控性。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优化泵浦参数、调整散射强度和改变增益介质的发光效率来调节随机激光的阈值。且随机激光的输出模式本质上是无序的,表现为低空间相干性(无散斑)和低时间相干性(具有大量纵模),与通常仅有单一输出模式的传统激光器相比,随机激光的低相干性为研究模式调制提供了众多可控自由度。目前,学术界广泛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泵浦自适应调整来实现随机激光的定向输出、单一光谱模式及其对应空间模式的选择输出。此外,随机激光的方向性与散射路径密切相关,通过优化微腔载体、优化泵浦形状以及利用外场控制内部介质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随机激光器的全向发射缺陷。 随机微腔激光器的应用特性 低空间相干性、模式随机性和对环境敏感特性等为随机微腔激光器的应用提供了许多有利因素。随着随机激光的模式控制和方向调控问题的解决,这种独特的光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成像、医学诊断、传感、信息通信等领域。 作为微纳尺度的无序微腔激光器,随机微腔激光器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其参数特性可以响应各种监测外部环境的敏感指标,如温度、湿度、pH值、液体浓度、折射率等,为实现高灵敏度的传感应用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平台。 在成像领域,理想的光源应具有高光谱密度、强定向输出和低空间相干性,以防止干涉散斑效应。研究人员们通过在钙钛矿、生物膜、液晶散射体和细胞组织等载体中均验证了随机激光在无散斑成像中的优势。在医学诊断中,随机微腔激光可以携带来自生物宿主的散射信息,成功应用于检测各种生物组织,为无创医疗诊断提供了便利。 总结与展望 本综述介绍了自然界和人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无序结构中包含的复杂激光现象,定义了微腔复杂激光的概念,梳理了不同类型的微腔复杂激光,并重点介绍了随机微腔激光的发展、调控及应用。未来,对无序微腔结构和复杂激光生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将变得更加完善。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预期将制造出更加精细和功能化的无序微腔结构,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 《探索 | 片上激光雷达系统技术突破的重要研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16
    • 三维传感器能像人眼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取三维信息。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利用激光物理特性,可实现对目标物体进行长距离高精度的实时测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虚拟现实(VR)、无人机、地图测绘、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激光雷达三维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研制与开发出高度小型集成化的激光雷达系统,同时兼顾作为三维传感器的优异效果,始终是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如何在片上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目前还鲜有方案分析与报导。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付红岩副教授受《自然》(Nature)邀请,针对片上激光雷达成像系统发表了重要分析与评述。该文章总结、讨论了目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课题组近期提出的高速色散扫描方案,并特别针对片上集成的焦平面开关阵列技术,结合未来消费电子、智能城市对于激光雷达系统性能的重要需求,全方面分析讨论了系统的性能与表现,并提出了该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该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了目前两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的集成波束调控器件,光学相控阵和焦平面开关阵列。文章分析了光学相控阵列的工作机理,并指出了导致其难以大规模密集集成在单颗芯片上的原因。相比之下,焦平面开关阵列使用一个类似相机的光学系统,将目标物所在视场内的每个角度映射到成像透镜后焦平面的每像素上。基于焦平面开关阵列无需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的相位,而是使用开关来控制每个像素的开合这一特性,文章提出该方案可在单个芯片上实现集成大阵列天线的可能性。文章进一步评论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Ming C. Wu课题组发表于同期《自然》(Nature)的基于MEMS的大规模焦平面开关阵列激光雷达系统的工作,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文章积极肯定了128*128像素的天线阵列安装在一个只有指尖大小的芯片上这一重大成果,同时强调了该激光雷达系统的70°×70°的大视场角和16,384的高成像像素的优异性能。除此之外,文章提出受益于MEMS硅光开关控制天线的快速响应时间与微小尺寸,该系统可具有0.6°的双向寻址分辨率、0.05°的光束发散角和亚兆赫兹的操作速度的随机寻址光束转向等出众性能。系统结合了调频连续波测距方法,可以实现距离分辨率为1.7cm的3D成像。文章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焦平面开关阵列集成激光雷达系统横向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并给出了通过缩小光学开关尺寸来提升性能的解决方案。最后,文章评价焦平面开关阵列可以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代工厂大规模生产,具有很大潜力,尤其在百万像素三维激光雷达和光通信等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