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iculture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文良教授等创建特刊——有机农业的农业生态实践:生物多样性和产业集群》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19
  • 工业革命促进了传统现代农业的重大进步,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尽管如此,这一进展也给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其特点是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和食品安全担忧不断升级。鉴于这些问题,世界各国寻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可行替代模式。现代有机农业已成为一个稳步发展、充满活力的产业。然而,它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进步机遇。

    有机农业成功的核心是健康土壤的培育,这是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的基础。这项工作优先考虑选择和利用优质高效的作物、牲畜品种,同时加强有机投入品和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全面分析全球有机农业的最新发展和新兴研究、实践和社会参与的发展趋势。多方面的分析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维度和不同的地理背景,包括理论框架、系统方法、技术支持机制、行业定位策略、组织创新、标准更新、认证流程、政策框架、市场法规、消费者参与、物流管理、影响评估、利润分享、社区参与、数字营销策略和品牌发展计划。强调将农业机械与农艺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土壤生物栽培和生态健康系统的持续完善,通过协同使用生物农药和系统方法构建生态病虫害和杂草管理系统,以及建立将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生态循环系统。此外,还涉及在有机农业环境中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最终,阐明有机农业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广阔的发展机会,进而形成有机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有机加工部门引领下,实现以人类健康和安全为基础的食品体系的宏伟蓝图。

    基于此,Agriculture 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文良教授、乔玉辉教授、李花粉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琦教授,合作创建特刊“Agroecological Practices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Biodiversity and Industry Clusters (有机农业的农业生态实践:生物多样性和产业集群)”。本特刊介绍了全球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前沿动态,特别是在土壤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和有机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变方面的进展。深入探讨全球前沿的农业生态研究,强调土壤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和有机农业产业集群的进化轨迹等关键主题。本特刊旨在收集最新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土壤健康;

    生物农业;

    农业机械与农学一体化;

    植物保护、生物害虫防治、生物制剂;

    有机投入;

    生物多样性;

    有机产业集群、完整产业链;

    农业生态系统;

    有机产品标准、有机认证和监督;

    农牧一体化;

    生态循环;

    人工智能、数字农业、智慧有机农业、无人机;

    自主农业系统。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1月30日

    客座编辑

    吴文良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科负责人。曾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联合召集人。曾获国际土壤伙伴机构 (GSP)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联合成立的“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组委会”授予的“土壤保护突出贡献科学家 (个人)、新疆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伊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与保鲜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2011) 新科鉴字第0105号 (第一成果人)(2011) 等。

    研究领域:生态系统碳氮调控、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富硒农业、生态产业集群。

    乔玉辉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有机农产品生态价值机制及关键技术、土壤污染生态与土壤健康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兼任国际IOAS认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现兼任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有机技术专家工作组成员、IFOAM Asia副主席等职。近年来,出版专著有《中国有机产业发展和有机产品认证报告》(2015—2022)、《有机农业概论》(第二版)、《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与实践》等。曾参写参编《土壤生态学》《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教材与著作。

    研究领域: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土壤污染生态、土壤健康。

    李花粉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生导师。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2006年和2009年两次赴英国洛桑实验站访问研究;2013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交流访问。主要从事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863等项目10余项。建立了基于XANES、HPLC-ICP-MS等金属形态分析技术,揭示了金属在土壤-根际-植物体系的形态转化机制,解析了我国稻田、小麦和玉米轮作、不同蔬菜生产系统中,重金属源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的贡献率,提出了不同农田生态投入品控制指标体系。在 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Plant and Soil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主编/参编《环境监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污染风险评价与管控》《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绿色食品》《有机农业概论》《有机产品认证风险评估关键技术》《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等科技著作30余部。获得荷兰Bram Steiner Foundation科技奖。

    研究领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功能农业 (富硒锌农产品)、有机农业。

    王琦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微生态学以及生物杀菌剂、微生态制剂和微生物肥料等方面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获评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英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内蒙古草原英才、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新疆天池英才特聘专家和三门峡市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项目 (课题) 37项。获得20项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10项。授权专利41项。发表论文245篇,其中SCI论文82篇。出版专著19部,其中主编6部。    

    研究领域:有益菌的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有益菌发酵工艺和制剂工艺的研究、防病生防菌剂与植物微生态制剂以及微生物肥料的创制。

  • 原文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3324.html
相关报告
  • 《国内·智慧农业周刊#71 | 农业机器人大爆发、全新农业大模型、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19
    •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哈工大团队仅用两周打造一台智能农业机器人 又一轮八千万融资,这款UV-C植保机器人正在改变果园防控      《Cell》重磅 | 中国科学院团队首创全球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智能育种机器人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华工科技1亿注册新公司,涵盖激光除草机器人制造销售 西北农林&华为发布首个国产算力农业大模型:九壤耘星,覆盖六大农业应用场景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董大明研究员最新综述 | 肥沃土壤之战:土壤养分现场传感器的进展 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八年来首超农业生物科技      祝贺!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当选英国农业工程师学会Fellow 前沿招聘 | 中国农大全球诚聘3位智慧农业杰出人才(教授)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8月11日,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在韩国仁川召开,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率团出席,与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长官宋美玲和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就深化三国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强化多双边政策协调和农业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应邀与会。 韩俊指出,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三国农业领域的高级别对话机制,是三国协调农业政策、分享技术经验的重要平台。时隔7年再次召开,标志着三国农业合作全面重启,这对深化三国农业合作意义重大。中日韩农业合作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三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共同挑战。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国际背景下,三国加强农业合作符合三方共同利益。 韩俊表示,中方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开放包容、互尊互信、互惠互利、交流互鉴,将依托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机制,同日韩一道,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加强交流,共同推动中日韩农业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要坚持互利共赢,相互借鉴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绿色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交流互鉴,打造联系更紧密的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共同传承农耕文化。要坚持开放包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农业经贸秩序,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互惠合作。 宋美玲介绍了韩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情况及面临挑战所采取的举措,希望与中日两国深化农业各领域务实合作。小泉进次郎表示,加强三国农业合作对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办好下一届农业部长会议,与两国农业部长共商合作。三国农业部长共同签署了《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联合公报》并出席新闻通气会。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中日韩合作框架下21个部长级会议机制之一,第五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将在日本举行。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8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浪潮农业大模型全景图 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服务面临着政策宣传“慢半拍”、技术指导“散点化”、服务效率“打折扣”等问题,农民常因信息滞后错过惠农红利,农技专家精力有限难以覆盖全域需求,农事难题时往往因咨询渠道不畅延误最佳处置期。浪潮农业大模型聚焦农技服务领域痛点,通过政策宣讲、人才培养、智能问答等多维度赋能,有效破解了某地农业技术咨询难、服务慢、成本高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据+智能”双轮驱动 农技服务实现数字跃迁 浪潮农业大模型将“数据”与“智能”作为破题关键:一方面,接入现行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400万字农事笔记及100多项农业技术成果等核心数据,线上化农技知识库打破地域限制,为农户提供按需定制的灵活调度方案,让“老把式”的经验与“新农人”的技术实现高效共享;另一方面,打造“政策汇集平台”“种养方案培训”“农业科技咨询”三大智能体,精准覆盖某地本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特色锦鲤养殖等高频场景,让农技服务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眼前问题,更在于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平台打通了“知识-数据-服务”全链条: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的知识笔记与实践经验,建立动态农艺知识图谱和病虫害样本库,搭建的知识问答系统可实时响应农民咨询;构建覆盖种植、养殖等多领域的决策模型,形成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将技术咨询从“专家跑腿”变为“数据跑路”。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149名农业专家,整合144个农机站,累计服务3.6万农户,预计每年可节省技术咨询和诊断费用数十万元,真正实现“小平台、大服务” 深耕本土知识转化 技术红利直抵田间 区别于通用型AI模型,浪潮农业大模型的独特优势在于对“本地知识”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转化。针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团队系统整合当地农技专家60多本、累计400多万字的农技知识笔记,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30余年一线实践经验,构建起符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的专属智能体应用。这一“本土化”知识体系,让大模型能精准回答种植户关于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接地气”的问题,实现“一键问”智能问答服务。 “过去农民问‘玉米叶子发黄咋办’,专家得现场看苗情才能判断;现在输入症状描述,模型能快速匹配相似案例,给出防治方案。”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智能问答服务预计每年可服务农业从业者1万人次以上,持续培育“新农人”500人以上,让“技术下沉”从“靠腿跑”变为“线上达”。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本地化知识训练与全周期服务创新,该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更多农民在数字时代收获“智慧红利”。 
  • 《中国农业大学灌溉在线》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4
    • “中国农业大学灌溉在线”由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组创建。本站设置的主要栏目有:研究成果(如:山丘区雨水储存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产业化示范等);精品论文(如:保水剂农业应用及其效应研究进展等);业务内容(如:研发与引进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等。本站首席技术专家杨培岭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节水农业方面的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秘书长,联合国TCDC水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