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SV用于肿瘤组织的药物传递》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9-19
  • 多种纳米传递系统被设计为药物与特定酶接触后立即释放。然而,酶触发释放通常发生在组织间质,从而导致药物的细胞外传递。本文中我们设计了酶促多级矢量 (ESMSV),用于刺激触发封装于纳米粒子的药物的释放。具体而言,表面是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肽底物的高分子纳米粒子与多孔硅微粒表面形成共轭。在MMP2的存在下, 高分子纳米粒子被释放到肿瘤间质。这个平台可以用来实现触发药物释放,同时促进药物的细胞内化。结果表明纳米颗粒释放是MMP2特异性的,并且MMP2可改善疏水性药物的细胞内吸收。

相关报告
  • 《肿瘤穿透肽改善药物传递》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4-05
    • 荷瘤小鼠的噬菌体库筛选已被用于识别肽是否可以将噬菌体直接归巢至肿瘤。最近发现的多肽的独特的肿瘤穿透性能阐明了体内噬菌体筛选的作用。这些多肽激活了內吞途径,这与胞饮作用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它们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发挥作用,其中涉及与一级肿瘤特异性受体结合、溶蛋白性裂解,与二级受体结合。二级受体, 神经纤毛蛋白-1 (或神经纤毛蛋白-2) 参与转运途径的激活。这种跨组织通路,称为 C 端规则 (CendR) 通路,通过血管外肿瘤组织的从小分子药物到纳米颗粒的负载来介导外渗转运。CendR 技术为肿瘤治疗中药物难以渗透进入肿瘤细胞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细胞试验表明利用肿瘤穿透肽靶向传递药物可以显著增加药物、 抗体和纳米疗法的累积量。小鼠治疗研究表明该法可以增强抗肿瘤疗效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 《抗癌药物传递中荧光成像的应用》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2-25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具有靶向和缓控释功能的各种纳米给药系统已被广泛研究。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对将理论转化用于临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荧光成像技术已成为临床前研究最常用的成像工具之一。大量适用于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荧光染料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荧光成像的适用性。本文以荧光成像技术在药物传递,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局限性为重点。详细讨论了其在细胞水平和系统水平的应用。此外,我们探讨了同时治疗和治疗诊断学与不同成像技术组合成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