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贵州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独特优势》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13
  • 2024年7月4日,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在关岭县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荣誉校长张伯礼受聘为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总顾问。


    会后,张伯礼在接受记者的专访。张伯礼在采访时表示,贵州是中药资源大省,特别是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把它们保护好、利用好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个中心体制机制非常好,有政府的支持,有企业的参与,有大学、研究院所参与,形成一个研学研商共同参与的共同体。在大量中药材人工种植的今天,贵州这些野生中药材尤其珍贵。人工种植的东西在不断退化,就需要培育新的种源,而培育新的种源只能是在野生资源里去发现。


    张伯礼说他来过很多次贵州,尤其喜欢夏天来贵州。最近,他生活的城市都是37、38摄氏度的高温,贵州才20多度,晚上不用开空调,还可以盖棉被。所以,贵州确实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山好水好人也好,很喜欢贵州,贵州也是养老的好地方。张伯礼建议大家夏天多来贵州。


    现在是酷暑,不少人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张伯礼分享了他在夏天饮食上的应对之策——清淡饮食,可以在蔬菜里加一点薄荷,加点紫苏,不但能够健胃还能预防微生物侵害。夏天,大家都喜欢喝绿豆汤,张伯礼也建议年轻人可以在绿豆汤里加点生的薏仁米,中老年人可以加点炒熟后的薏仁米,再加一些稻米,三合一,可以起到除湿健脾的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59572.html
相关报告
  • 《守护好中药材“芯片”》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9-05
    • 药材好,药才好。甘肃被誉为“千年药乡”,是全国重要的药源基地,中药材资源丰富。 中药材种子是中药产业的“芯片”,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中药材种质资源是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省政协日前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会聚一堂、集思广益,针对西北及青藏高原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交流研讨,为促进西北和青藏高原道地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把脉问诊”献计出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与之相对的是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够,中药材种质创制开发不足,优质种苗缺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原司长余海洋表示,优质中药材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如何打破瓶颈,余海洋建议,甘肃作为中药资源大省和中药材主产区,应加强甘肃乃至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深化对甘肃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建立甘肃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多层次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强化育种创新基础。 加大对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力度是大家的共识。 甘肃省有中药资源3626种,其中药用植物3135种、药用动物448种、药用矿物43种。“这些重要资源是我们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根基。”据此,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晋玲建议,整合省内现有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圃)资源,并建设国家级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立完善的西北地区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综合利用和科普教育体系。对药用植物野生种、野生近源种、栽培种以及人工创造的新品种等开展广泛收集和引种,不断积累种子贮藏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研究数据,探索中药贮藏劣变过程的分子机制,制定种子安全保存期和更新繁殖的策略,为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搭建平台,为中药良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为优质中药的生产与供应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龙熹则建议,应加力推进中药材种业创新,强化新品种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品种选育。通过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动中药材种子种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中药材种质资源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新药开发、优良品种选育的基因来源,多样化的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王继永建议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实施“中药材种业能力提升工程”,从育种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化平台能力提升和制(繁)种能力提升三个方面设立专项支持。通过项目实施,建设西北地区中药材种业的“八大体系”,推动中药材种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和产量,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成功进行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有300余种, 但与其他农作物相比, 中药材育种相对落后。 甘肃中药材的人工采集、种植和应用历史悠久。当归、黄芪、大黄、党参、甘草被誉为道地药材中的“五朵金花”, 与板蓝根、柴胡、黄芩、款冬花和枸杞,并称“十大陇药”而驰名中外。甘肃在中药材育种方面大有可为。 余海洋建议成立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机构,重点围绕当归、党参、黄(红)芪等道地药材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种子种苗良种选育、繁育基地。探索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人工驯化栽培, 提高驯化苗的繁殖率和存活率。按照道地原则分区建立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推动道地和珍稀药用植物向最适宜区集中。支持科研机构、高校与中药企业合作,完善创新技术体系,培育抗病虫害、适应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中药新品种。 “ 甘肃应发挥地域区位优势,建设国家中药材制种基地。”余海洋说,甘肃省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成熟的育种经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并在蔬菜育种特别是高原夏菜领域以优良品质著称。在此基础上,建议充分利用甘肃省寒旱区生态优势,在定西地区建设以当归、大黄、川贝母等寒生中药资源为主,在河西地区建立以中麻黄、肉苁蓉、乌拉尔甘草等旱生中药资源为主的制种基地,促进中药材种质资源高质量发展,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陕、甘、宁、青、新、藏六省区自然地理相连、人文历史共生、经济社会相融,加快形成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深度合作机制,是六省区的现实需要和共同愿景。研讨中,大家一致表示,将共同努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合作交流平台,在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种质资源基础研究、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濒危野生品种抢救和人工驯化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交流沟通,共同提升西北地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水平,守护好中药材“芯片”,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 《打好产业牌,药材变“药财”!榆中县中药材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09
    • 榆中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各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药材品质优良,当地群众很早以前就有采挖野生中药材并进行人工培育种植的传统。 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榆中县立足土地资源充裕、气候条件适宜、药材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优良等有利条件,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的中药材发展格局,努力建设集道地药材育种、生产、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中药材创新发展先行区,逐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榆中县壮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要乡村特色产业。 育种苗强科技 道地药材更地道 5月19日,榆中县马坡乡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当归工厂化育苗基地,在整齐排列的育苗盘里,一株株当归苗破土而出,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这个基地,是由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每一株苗都经过精心选育和科学管理,品种纯正、品质优良。”马坡乡副乡长、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介绍,一茬可以育苗30万株,一年至少可以育苗2茬。技术成熟后将推广给当地群众用拱棚育苗,让中药材鼓了群众钱袋子。 据了解,在探索当归工厂化育苗以前,河湾村所种植的当归种苗都要到岷县采购,成本高的同时,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适应,栽入大田后,会出现起薹率高、产量低的情况。在河湾村建设100亩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50亩科技试验田和300亩示范田,从优良品种筛选引进、种子种苗繁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绿色标准化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性试验和联合攻关,旨在尽快解决药农菜农急难愁盼的技术难题,探索建立三大山地生态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体系,走出生态农业-有机绿色产品-“甘味”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子。 改方式扩规模 药材量质双提升 通过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榆中县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分区域分品种集中连片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30个、种植大户62户,中药材种植由分散种植转为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专业大户生产的发展新形态。 县农业农村局种业股股长胡艳凤介绍说,目前正源公司、宏鑫公司、尊贵合作社已取得中药材GAP认证,将继续跟进甘草、黄芪2个中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积极推进GAP质量监管,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实现全程质量可监控,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做强旱作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该县将全力推进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每年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特别是贡井镇,被誉为“陇上中药材种植基地”。 延链条精加工 品牌效应助畅销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描述的正是临床中医俗语“十方九草”中的甘草。在位于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的中药材加工厂里不停地传出机器运转的声音,榆中县北山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片区大部分新收获的甘草、黄芪、大黄等中药材,在这里经过进一步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上花岔乡具有土地广袤、日照充足、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等特点,适宜甘草、黄芪、大黄等根茎作物的生长。”汇源瑞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文虎说,公司主要从事中草药、农副产品的种植、储存、加工及销售,中药材的种植不仅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有效带动了附近农户就近务工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左右。 榆中县把中药材加工作为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施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产地初加工,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颗粒、大健康产品等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商前来考察订货,产品出口日本,畅销香港、台湾及安徽、江苏、广州、上海、青海等地。 截至目前,榆中县域内有奇正藏药、亚兰药业、陇神戎发等药业精深加工企业3家,支持宏鑫、正源、华源等药材龙头企业建成中药材产地鲜切加工基地3个,年产饮片1000余吨,中药材加工转换率达到82%。在甘肃榆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中药材加工片区,为中药材产业补链强链、发展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榆中县中药材种植达到13.5万亩,预计产量2.9万吨,农业产值3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或将达到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