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新研究揭示EB病毒潜伏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蛋白EBNA1是EBV能够转化人体细胞并导致癌症的关键因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斯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EBNA1的一种新的酶功能。这一发现为抑制EBNA1功能提供了新的适应症,并且为开发治疗EBV相关癌症的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2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ell-cycle-dependent EBNA1-DNA crosslinking promotes replication termination at oriP and viral episome maintenance”。

    EBV在B淋巴细胞中建立终生的、潜伏的感染,可促使不同癌症类型的发展,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NPC)和霍奇金淋巴瘤。

    EBNA1是这些癌症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这是因为它在所有EBV相关肿瘤中表达,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活性,而且在人体内没有类似的蛋白。

    论文通讯作者、威斯达研究所基因表达与调控项目负责人Paul M. Lieberman博士说,“我们发现了EBNA1的一种酶活性,这是以前从未描述过的,尽管我们为描述这种蛋白的特性付出了巨大的研究努力。我们发现EBNA1具有在DNA复制末期让单链DNA发生交联并产生切口的隐性能力。这可能对其他具有类似隐性酶样活性的病毒和细胞DNA结合蛋白有重要意义。”

    Lieberman及其同事们还发现,EBNA1中的一个名为Y518的特定氨基酸对这一过程的发生,进而对病毒DNA在感染细胞中的持续存在至关重要。

    他们构建出一种突变的EBNA1蛋白,在这种突变蛋白中,这个关键氨基酸被另一个氨基酸替换。他们发现这种突变体不能与DNA形成共价结合,也没有进行单链DNA切割所需的内切酶活性。

    在潜伏感染的细胞中,EBV基因组以环状DNA分子或者说附加体(episome)的形式维持,与细胞的染色体一起由细胞中的酶进行复制。当细胞分裂时,两个附加体基因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虽然人们知道EBNA1在宿主细胞的分裂过程中介导了附加体的复制和分配,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这项新研究阐明了这一过程,并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EBNA1酶活性是完成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附加体形式的维持所必需的。

    论文第一作者、Lieberman实验室研究员Jayaraju Dheekollu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构建小分子来‘捕获’与DNA结合的蛋白,并可能像已知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那样阻止复制终止和附加体维持。这样的抑制剂可能用于抑制EBV诱导的转化,治疗EBV相关恶性肿瘤。”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2.022;https://phys.org/news/2021-01-scientists-pivotal-discovery-mechanism-epstein-barr.html;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3352.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最近一项研究揭示了治疗病毒感染和提高抗癌免疫力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威克森林学校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增强人体生产I型干扰素的水平,能够帮助清除病毒感染。 干扰素是一组信号蛋白,由宿主细胞响应几种病毒的存在而产生和释放。在一个典型的情况下,病毒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干扰素,导致附近的细胞加强其抗病毒防御。干扰素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并可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RIG-I样受体(RLR)介导的干扰素(IFN)生产,这在提升了病毒清除和癌症免疫监视的宿主免疫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研究表明糖酵解是分解葡萄糖以提取细胞代谢能量的第一步,而作者们发现,在RLR激活期间。糖酵解过程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效应是IFN -I产生的关键。利用药理学和遗传学方法,科学家们表明,通过乳酸脱氢酶A(LDHA)失活减少乳酸可以增强I型IFN的产生,从而保护小鼠免受病毒感染。 作者称,I型干扰素(IFN)在宿主防御病毒感染和癌症免疫监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作者计划在其他动物模型中进行额外的研究,为潜在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 《JCI:揭示母体抗体保护婴儿免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26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招募吞噬病毒的白细胞的抗体可能在保护婴儿免受潜在严重的先天性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6月28日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aternal Fc-mediated non-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correlate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congenital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这项新研究是迄今为止在HCMV研究中最全面的分析。这些作者检查了81名感染了HCMV的母亲血液中的抗体,比较了已将HCMV传染给婴儿的母亲(传播组母亲)和未将这种病毒传染给婴儿的母亲(非传播组母亲)的抗体特性。一个关键的发现是,传播组母亲往往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对抗HCMV的白细胞招募机制,即所谓的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phagocytosis)。 论文通讯作者、威尔康奈尔医学院教授Sallie Permar博士说,“这些发现无疑对HCMV疫苗应针对的免疫反应类型有影响。” 据信,HCMV和疱疹病毒家族中的相关病毒已经感染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至少有数千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这些病毒已经进化出无数的工具和策略,以逃避其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并建立长期感染。HCMV被认为感染了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和发展中国家的几乎所有的人。虽然大多数感染都没有被注意到,但HCMV在体内潜伏的过程中,通常被认为会巧妙地促进人类的多种疾病,从癌症到心脏疾病。此外,因HIV病毒、免疫抑制药物或非常年老或非常年轻而导致的免疫系统虚弱,也会引发HCMV的传播和潜在的致命疾病。 HCMV在人类群体中的存活,部分是通过怀孕期间的母婴传播。这些先天性的HCMV感染可导致死胎、听力损失、大脑发育异常和其他幼童疾病;预防这些疾病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目标。但迄今为止,传统的疫苗和基于抗体的治疗策略已被证明对先天性HCMV感染无效---这突出表明需要了解免疫系统如何有效对抗这种病毒。 Permar博士说,“目前,当母亲确实有急性CMV感染,或已知有受感染的胎儿时,我们在疫苗或免疫疗法方面没有什么可以提供。” 在这项新研究中,她和她的团队使用了杜克大学医学院卡罗莱纳州血库(Carolinas Blood Bank)中的母婴脐带血样本---在该研究开始时,Permar博士就在那里开展研究工作。41名感染了HCMV的母亲将这种病毒传染给了她们的新生儿;另外40名母亲没有。 一个显著的发现涉及“中和抗体”。这些抗体与这种病毒的脆弱位点结合,从而直接破坏---中和---这种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以及在标准的实验盘测试中增殖和传播的能力。通常情况下,针对一种病毒的疫苗旨在激发中和抗体;之前不成功的HCMV疫苗也是这样做的。但是Permar博士及其同事们发现,母亲血液中较高的HCMV中和抗体水平与较低的母婴传播风险没有关系。 不过,他们确实发现有证据表明,没有传播这种病毒给婴儿的母亲具有更高水平的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这表明,这种间接的抗体免疫模式,即抗体蛋白利用它们的“尾巴”部分(称为Fc区)来招募吞噬病毒的巨噬细胞和其他白细胞,是HCMV不善于逃避的一种模式。 Permar博士说,“为了对抗善于逃避免疫系统的HCMV,我们必须超越中和抗体的简单概念,考虑以其他方式发挥作用的抗体。” 在SARS-CoV-2疫苗成功之后,这些研究结果肯定会以新的速度指导HCMV疫苗工作。Permar博士及其同事们目前正在与疫苗公司Moderna合作应用这些发现,该公司正在利用多功能的mRNA平台开发一种候选的HCMV疫苗。 参考资料: Eleanor C. Semmes et al. Maternal Fc-mediated non-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correlate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congenital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2, doi:10.1172/JCI15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