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新研究揭示EB病毒潜伏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蛋白EBNA1是EBV能够转化人体细胞并导致癌症的关键因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斯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EBNA1的一种新的酶功能。这一发现为抑制EBNA1功能提供了新的适应症,并且为开发治疗EBV相关癌症的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2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ell-cycle-dependent EBNA1-DNA crosslinking promotes replication termination at oriP and viral episome maintenance”。

    EBV在B淋巴细胞中建立终生的、潜伏的感染,可促使不同癌症类型的发展,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NPC)和霍奇金淋巴瘤。

    EBNA1是这些癌症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这是因为它在所有EBV相关肿瘤中表达,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活性,而且在人体内没有类似的蛋白。

    论文通讯作者、威斯达研究所基因表达与调控项目负责人Paul M. Lieberman博士说,“我们发现了EBNA1的一种酶活性,这是以前从未描述过的,尽管我们为描述这种蛋白的特性付出了巨大的研究努力。我们发现EBNA1具有在DNA复制末期让单链DNA发生交联并产生切口的隐性能力。这可能对其他具有类似隐性酶样活性的病毒和细胞DNA结合蛋白有重要意义。”

    Lieberman及其同事们还发现,EBNA1中的一个名为Y518的特定氨基酸对这一过程的发生,进而对病毒DNA在感染细胞中的持续存在至关重要。

    他们构建出一种突变的EBNA1蛋白,在这种突变蛋白中,这个关键氨基酸被另一个氨基酸替换。他们发现这种突变体不能与DNA形成共价结合,也没有进行单链DNA切割所需的内切酶活性。

    在潜伏感染的细胞中,EBV基因组以环状DNA分子或者说附加体(episome)的形式维持,与细胞的染色体一起由细胞中的酶进行复制。当细胞分裂时,两个附加体基因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虽然人们知道EBNA1在宿主细胞的分裂过程中介导了附加体的复制和分配,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这项新研究阐明了这一过程,并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EBNA1酶活性是完成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附加体形式的维持所必需的。

    论文第一作者、Lieberman实验室研究员Jayaraju Dheekollu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构建小分子来‘捕获’与DNA结合的蛋白,并可能像已知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那样阻止复制终止和附加体维持。这样的抑制剂可能用于抑制EBV诱导的转化,治疗EBV相关恶性肿瘤。”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2.022;https://phys.org/news/2021-01-scientists-pivotal-discovery-mechanism-epstein-barr.html;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3352.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最近一项研究揭示了治疗病毒感染和提高抗癌免疫力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威克森林学校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增强人体生产I型干扰素的水平,能够帮助清除病毒感染。 干扰素是一组信号蛋白,由宿主细胞响应几种病毒的存在而产生和释放。在一个典型的情况下,病毒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干扰素,导致附近的细胞加强其抗病毒防御。干扰素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并可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RIG-I样受体(RLR)介导的干扰素(IFN)生产,这在提升了病毒清除和癌症免疫监视的宿主免疫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研究表明糖酵解是分解葡萄糖以提取细胞代谢能量的第一步,而作者们发现,在RLR激活期间。糖酵解过程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效应是IFN -I产生的关键。利用药理学和遗传学方法,科学家们表明,通过乳酸脱氢酶A(LDHA)失活减少乳酸可以增强I型IFN的产生,从而保护小鼠免受病毒感染。 作者称,I型干扰素(IFN)在宿主防御病毒感染和癌症免疫监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作者计划在其他动物模型中进行额外的研究,为潜在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 《中国学者率先揭示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08
    •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也可性传播。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类似登革热的症状。绝大多数感染者病情温和,但孕妇需格外小心,一旦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 复旦大学3日披露,该校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双聘教授徐建青团队对寨卡病毒入侵神经细胞的关键分子进行研究,率先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这将为研发新型有效的寨卡病毒防御技术提供生物学新靶点。 据悉,2015年底,南美洲爆发寨卡病毒疫情。该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但是寨卡病毒如何感染神经细胞,特别是大脑发育过程中重要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这严重制约了抵御寨卡病毒新技术的研发进程。 有报道称,黄病毒潜在受体——细胞膜表面分子AXL也是寨卡病毒的受体。徐建青团队研究发现,AXL分子仅仅是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重要“帮凶”,但不是寨卡病毒进入神经细胞的主要受体。 徐建青团队进一步研究又证实了AXL分子在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系列作用,最终促进寨卡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据透露,徐建青团队的论文已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