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贵金属电催化剂降低了从水中产生氢气所需的能量》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16

  • 作为一种可燃燃料,氢气的燃烧不会导致全球变暖。然而,目前大部分氢气是由化石燃料产生的,这一过程会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利用清洁能源生成氢气,例如通过电解用电分裂水分子,对于实现未来的碳中和非常重要,但目前的方法效率低下,限制了氢基技术的商业实用性。

    一种新型电催化剂利用增强的电化学活性、反应表面积和耐久性,提高了通过电解生产氢气的效率。

    马来西亚厦门大学纳诺能源与催化技术卓越中心(CONNECT)的研究人员合成并鉴定了一种高效、耐用的水电催化剂,它由过渡金属二卤化二硫化钨(WS2)组成,是一种具有半导体特性的二维材料,可在电解反应中充当电子受体或供体。

    电催化剂 WS2/N-rGO/CC 是在碳布(CC)上制成的,碳布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一种二维晶格半导体)结合在一起,并加入极少量的氮(N)以改变还原氧化石墨烯半导体的特性。水热反应将二维的 WS2 转化为微观的三维花状结构,即纳米花,从而增加了电催化剂的表面积,提高了反应效率。

    研究小组在《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合成一种用于水分解中氢进化反应的自支撑电极至关重要,因为它解决了清洁能源生产中的一个基本挑战。传统方法通常依赖昂贵的催化剂和支撑物,这会限制制氢的效率和可扩展性。论文第一作者、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叶锋明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创造出了一种自支撑电极,不仅提高了电催化活性,还为制氢提供了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由于电催化剂的活性物质二硫化钨直接与电极的导电材料结合,因此 WS2/N-rGO/CC 被认为是一种自支撑电极。合成的电催化剂中没有聚合物粘合剂或添加剂,不会掩盖催化剂活性位点或降低电子传导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反应效率。

    研究团队尝试在最终的水热合成反应中加入不同量的二甲基甲酰胺(DMF),以确定电极中 WS2 首选金属 1T 相变的最佳浓度。在最后的水热反应中,使用50%浓度的DMF水溶液(50% WGC)开发出的电极,与使用0%、25%、75%和100%的DMF溶液合成的电极相比,具有更优越的特性。

    "我们的电极能在广泛的 pH 值条件下高效产生氢气,使其具有广泛的用途,适用于各种实际应用。该项目的导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维俊(Wee-Jun Ong)说:"这是向可持续和高效制氢迈出的一步,而可持续和高效制氢对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

    重要的是,50% WGC 电催化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 HER 性能均优于铂基准电催化剂 20% Pt-C/CC。具体来说,50% WGC 的过电位(即分裂水所需的能量)低于 20% Pt-C/CC。50% WGC 的过电位为 21.13 mV,而 20% Pt-C/CC 的过电位为 46.03 mV。

    研究小组认为,要实现世界清洁能源目标,就必须使用像 50% WGS 这样更具成本和能源效率的电催化剂。"我们的目标是探索自支撑电极技术的可扩展性和实际应用。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向可持续能源格局的过渡,在这一格局中,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Ong 说。

    来自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厦门大学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和纳诺能源与催化技术卓越中心(CONNECT)的 Jian Yiing Loh 也为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这项研究是马来西亚国家政策(即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和氢经济与技术路线图(HETR))的一部分,旨在促进马来西亚未来五年的可持续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Feng Ming Yap et al,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self-supported 1T/2H?WS2 and nitrogen-doped rGO on carbon cloth for pH-universal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Nano Research (2023). DOI: 10.1007/s12274-023-6118-8

相关报告
  • 《新型无贵金属电催化剂降低了从水中产生氢气所需的能量》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28
    • 作为一种可燃燃料,氢气的燃烧不会导致全球变暖。然而,目前大部分氢气是由化石燃料产生的,这一过程会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利用清洁能源生成氢气,例如通过电解用电分裂水分子,对于实现未来的碳中和非常重要,但目前的方法效率低下,限制了氢基技术的商业实用性。 一种新型电催化剂利用增强的电化学活性、反应表面积和耐久性,提高了通过电解生产氢气的效率。 马来西亚厦门大学纳诺能源与催化技术卓越中心(CONNECT)的研究人员合成并鉴定了一种高效、耐用的水电催化剂,它由过渡金属二卤化二硫化钨(WS2)组成,是一种具有半导体特性的二维材料,可在电解反应中充当电子受体或供体。 电催化剂 WS2/N-rGO/CC 是在碳布(CC)上制成的,碳布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一种二维晶格半导体)结合在一起,并加入极少量的氮(N)以改变还原氧化石墨烯半导体的特性。水热反应将二维的 WS2 转化为微观的三维花状结构,即纳米花,从而增加了电催化剂的表面积,提高了反应效率。 研究小组在《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合成一种用于水分解中氢进化反应的自支撑电极至关重要,因为它解决了清洁能源生产中的一个基本挑战。传统方法通常依赖昂贵的催化剂和支撑物,这会限制制氢的效率和可扩展性。论文第一作者、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叶锋明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创造出了一种自支撑电极,不仅提高了电催化活性,还为制氢提供了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由于电催化剂的活性物质二硫化钨直接与电极的导电材料结合,因此 WS2/N-rGO/CC 被认为是一种自支撑电极。合成的电催化剂中没有聚合物粘合剂或添加剂,不会掩盖催化剂活性位点或降低电子传导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反应效率。 研究团队尝试在最终的水热合成反应中加入不同量的二甲基甲酰胺(DMF),以确定电极中 WS2 首选金属 1T 相变的最佳浓度。在最后的水热反应中,使用50%浓度的DMF水溶液(50% WGC)开发出的电极,与使用0%、25%、75%和100%的DMF溶液合成的电极相比,具有更优越的特性。 "我们的电极能在广泛的 pH 值条件下高效产生氢气,使其具有广泛的用途,适用于各种实际应用。该项目的导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维俊(Wee-Jun Ong)说:"这是向可持续和高效制氢迈出的一步,而可持续和高效制氢对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 重要的是,50% WGC 电催化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 HER 性能均优于铂基准电催化剂 20% Pt-C/CC。具体来说,50% WGC 的过电位(即分裂水所需的能量)低于 20% Pt-C/CC。50% WGC 的过电位为 21.13 mV,而 20% Pt-C/CC 的过电位为 46.03 mV。 研究小组认为,要实现世界清洁能源目标,就必须使用像 50% WGS 这样更具成本和能源效率的电催化剂。"我们的目标是探索自支撑电极技术的可扩展性和实际应用。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向可持续能源格局的过渡,在这一格局中,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Ong 说。 来自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厦门大学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和纳诺能源与催化技术卓越中心(CONNECT)的 Jian Yiing Loh 也为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这项研究是马来西亚国家政策(即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和氢经济与技术路线图(HETR))的一部分,旨在促进马来西亚未来五年的可持续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Feng Ming Yap et al,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self-supported 1T/2H?WS2 and nitrogen-doped rGO on carbon cloth for pH-universal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Nano Research (2023). DOI: 10.1007/s12274-023-6118-8
  • 《非贵金属新型氮化钛纳米线催化剂高效稳定电解水产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9
    • 储存可再生能源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多余电力将水分解成氢气。然而,目前用于催化分解水产氢高效催化剂均为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昂;且催化剂材料耐久性普遍较差,易分解失效。因此,开发低成本、高催化活性和长寿命的非贵金属基催化剂材料成为电催化制氢(HER)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香港城市大学Paul K. Chu教授课题组利用等离子体离子注入法成功制备出镍(Ni)掺杂非晶态磷化铁(FeP)纳米颗粒负载的氮化钛(TiN)纳米线阵列复合催化电极(Ni-FeP/TiN/CC),在碱性介质中显示出优异的HER活性,在75 mV的过电位的情况下产生了 10 mA cm-2电流密度,且能够连续10个小时稳定催化。首先研究人员利用水热反应法在碳布(CC)基底上生长制备出二氧化钛(TiO2)纳米线阵列,接着在氨气气氛中高温退火处理形成TiN/CC纳米线阵列,随后通过液相法和磷化反应形成FeP纳米颗粒修饰的TiN纳米线阵列FeP/TiN/CC,随后利用等离子体离子注入法对负载在多孔导电骨架TiN纳米线阵列上的FeP纳米颗粒同时进行可控镍掺杂和表面非晶化处理,成功制备了Ni掺杂非晶FeP纳米颗粒负载的TiN纳米线阵列Ni-FeP/TiN/CC复合材料。选择TiN/CC纳米线阵列作为骨架,原因包括:TiN和CC都是导电的并且是电子传输的优良材料,具有粗糙表面的多孔TiN能够较好固定住活性纳米颗粒催化剂。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征显示,Ni-FeP/TiN/CC复合材料呈现三维的分层级结构,意味其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即能够提供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增强催化活性。接着在0.1摩尔的碱性氢氧化钾溶液中对Ni-FeP/TiN/CC、无Ni掺杂的FeP/TiN/CC和商用Pt/C催化剂进行电催化测试,对比研究HER活性。结果显示,Ni-FeP/TiN/CC仅在75 mV的过电位下就获得10mA cm-2的电流密度,且在该电流密度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而没有出现衰减,高于商用的Pt/C催化剂的电流密度。Ni/FeP/TiN/CC催化剂的Tafel斜率为73 mV dec-1,接近Pt/C催化剂的64 mV dec-1,小于纯FeP/TiN/CC的Tafel斜率。更惊奇的是,Ni-FeP/TiN/CC在300 mV的高过电位下连续催化析氢10小时其电流值仍能保持初始值的93%,而且催化剂的形貌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展现出了优异的化学稳定性。Ni-FeP/TiN/CC催化剂中优异的HER性能归因于Ni掺杂的FeP纳米颗粒中Ni和Fe原子的组合效应,Ni-Fe的双金属化合物由于金属掺杂剂和主体之间电荷转移得到改善,降低了反应能垒并加速了电子传输动力,因此具有比单金属系统更好的HER活性。该项研究精心设计制备了廉价、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其在碱性液体环境中展现出了高效稳定的催化析氢特性,在保障催化产氢效率前提下降低了成本。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