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充电焦虑”,大功率超充技术推进充电桩行业向纵深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9
  •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一直以来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就是续航和充电。此前央视财经报道,新能源电动车主凌晨四点起床抢充电桩,反映的还是充电难,充电慢的老问题。一时之间,从“里程焦虑”到“充电焦虑”,令广大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车主们苦不堪言。

    目前随着众多车企推出的新车电池容量做到100kWh,续航多在500km上下,甚至高达700km,1000km续航已不再是最大的负累。何况增加续航,仅仅是降低了车主充电焦虑的频次,若想彻底解决,尤其是长途出行、低温环境等场景痛点,提升充电效率、缩短单次缩短充电时间,则成为目前提升电动汽车使用体验的重点和关键。

    如今800V高压平台技术被认为能有效解决“充电焦虑”问题,能够带给车主更高效和便捷的充电体验。现在大部分主机厂已在进行相关布局,2019年保时捷的Taycan全球首次推出800V高电压电气架构,搭载800V直流快充系统并支持350kW大功率快充。

    进入2021年后高压快充路线受到越来越多主机厂的青睐,先是现代、起亚等国际巨头发布800V平台,之后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小鹏、蔚来等国内主机厂也相继推出或计划推出800V高压平台技术。而且从量产时间看,各大车企基于800V高压技术方案的新车将在2022年之后陆续上市。

    云图片

    升级到800V高压平台之后,200kW的快充电流大幅减小,更有希望实现300-500kW的充电功率,只需几分钟就可以迅速补电。而且在充电功率相同的情况下,800V高压快充架构下的高压线束直径更小,相应成本更低,电池的散热更少,热管理的难度相对也低一些,整体电池成本更优。

    华为的一项研究亦显示,采用了800V高压模式的快充支持30%-80%SOC最大功率充电,而低压大电流模式仅能在10%-20%SOC进行最大功率充电,在其他区间充电功率下降的非常迅速,所以800V高压模式能支持更长时间的快充。这样来看,车企或者都会最终走向800V高压充电的技术路线。

    高电压平台的推出就是为了提高整车端充电效率,实现整车端快速补能。目前市面上的直流快充设施,大部分功率介于60kW-150kW之间。随着车企高压平台技术的应用,未来350kW以上的超快充电桩将逐步进入实际使用阶段。

    其实在充电设备端,相对电池、车上部件而言,超级快充技术的发展也更为成熟。2021年国内ChaoJi 充电标准发布,ChaoJi充电技术源自中国大功率充电研究,并与德国、日本交流推进,可支持350kW-900kW大功率充电,充电电压1000-1500V,充电电流500-600A,10分钟增加续航 300公里以上。

    新一代的 ChaoJi 充电技术路线发端于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需求,但并不简单指大功率充电接口,而是一套完整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系统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的核心是充电模块,桩的功率提升,实际与充电模块的功率提升息息相关。早在2020年初,电王快充已经推出1000V全电压无触点恒功率充电系统及产品,以适应超级快充技术的发展要求。2020年7月,[email protected]??无触点恒功率模块率先在业界全新上市。

    云图片

    电王快充40kW@1000V全电压无触点恒功率模块,能实现200-1000V超宽范围输出,300-1000V恒功率输出,满载最高效率超96%。高功率不仅覆盖乘用车、物流车、公交车、还助力重卡、特种车现在及未来车型的全电压段范围,可为各类车型进行恒定满功率充电。

    同时电王快充40kW@1000V全电压无触点恒功率模块,采用纳米防尘技术,无需水冷,无需隔离风冷,独特的热设计管理,灰尘自动感应,采用无继电器触点安全切换输出,散热性和防护性二者兼得。模块还支持桩体同尺寸扩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单价成本,是支撑充电运营方提高设备效率和收益水平的重要核心部件。

    当车企争相部署800V技术架构时,与之匹配的高压大功率充电桩的数量也势必联动增长。业内预计,国内市场高压平台车型将自2021年逐步上市,2023年密集增长,到2025年高压车型市场预计累计增长至393万辆+;相应的2021年铺设3000+超快充电桩,到2023年数量将扩充至10000+。再加上存量桩的升级,未来将有更多超级大功率的充电桩出现在路端。

    因此,对于提早布局超级快充技术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和机会。2021年5月电王快充在细分充电场景化领域与技术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出大功率高压超级快充桩—GPEV540-FA102-M2,超大功率、极速快充、智能操作、方便维护、经济实用,为超级快充领域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电王快充大功率高压超级充电桩可以根据充电时间、充电需求进行分配公里,最大充电功率可达540kW,还可平滑升级至720kW,这是目前业内一体式双枪直流充电桩中最高充电功率。研发工程师表示:“此款充电桩,在允许满额功率1000V高压充电状态下,1个小时可充540度电,最多可充720度电,实现恒功率快充体验,目前专门针对新能源重卡充电市场,特别适用于新能源矿车、泥头车、牵引车、自卸车等大型车辆充电。针对当下车企800V技术架构相继应用,也不用担心技术被淘汰的问题。”

    云图片

    据悉,深圳市电王快充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注解决客户痛点,凭借业内最领先的技术和最全面的产品系列,依托遍布中国核心城市的完整服务网络,为政府运营商、民营运营商、地产类、车企、换电站等客户带来真正的超级快充体验和可靠的质量保证,打造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一站式交钥匙”工程,提供充电桩建设项目EPC工程总承包方案。

    电王快充是全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及综合运营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坚持模块、监控、平台三位一体自主研发,为用户打造充电及运营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作为业界为数不多的掌握全产业链主要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电王快充已经在800V平台架构下,超级快充技术发展的洪流中把握先机,脱颖而出。

    当前为适应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需求,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体验是大势所趋,而大功率超级充电又是提升充电效率的重要路径。2021年12月3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下达《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工信部发文指出,顺应动力电池大倍率充电技术提升,“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本次标准修订将进一步提高充电电流电压,优化完善控制导引电路、通信协议等功能,满足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

    可以预见,大功率超充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有力扩大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销量,从而推动全行业的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超充技术的发展对充电模块,充电枪、线,直流接触器和熔断器,电容等充电设备主要器件提出新的技术要求,重新选型和匹配的过程也将产生新的增量需求和市场机会,从而促使充电设施产业链条,在不断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道路上,向深度推进。

相关报告
  • 《北京将推进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01
    •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及配套细则,旨在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政策的出台旨在助力首都新能源基础设施、热力管网系统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低碳化转型! 提升智慧能源供应 其中,供热管网更新及智能化改造项目将获得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50%的支持,旨在提升城市供热系统调节与安全保障能力。智能化改造项目包括加装感知、计量和调节等智能化设备,建设智能供热管理平台等。 助力“双碳”战略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计划完成供热管网更新改造8100余公里,智能化改造1.2亿平方米。这些措施将增强城市供热系统调节能力与安全保障水平,提高供热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升居民满意度。 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先进充电设施示范项目将获得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30%的支持,主要针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和车网互动充电设施建设项目。这将加快推动示范项目落地,缓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提升新能源车主出行便利性,并推动关键技术和设备更新升级。
  • 《万亿充电桩市场如何“织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1
    • 站在新能源车“背后”的充电桩,随着热词“新基建”被推到台前。此前,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大智慧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未直接“点名”充电桩,而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充电桩列入“新基建”范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影响新能源汽车快速推进速度。”在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中电联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副会长刘永东看来,“新基建”将助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补齐短板,从“各自为战”走向“互联互通”,在编织充电网的同时,通过大数据为充电桩运营商寻找盈利模式平衡点,也为更多资本入局留出空间,万亿级市场规模正在形成。   问路“桩”转“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充电桩建设不同,“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侧重于科技驱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网络、数字、智能化发展。星星充电相关负责人认为,“此次新基建赋予充电桩‘新’的含义,未来的充电桩将进化成互联互通的充电网”。   近年来,加快充电桩布局的相关政策频出。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文件鼓励和促进充电桩建设和运营。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要加快“新基建”进度,充电桩位列其中。   “新基建的目的在于利用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升充电桩的使用率及盈利能力。”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表示,充电桩可与通信、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有机融合。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将5G以及互联网应用在充电桩场景上,从而形成智能充电网络。   “充电桩不再是单一‘桩’的概念,将成为充电网络的其中一环。”刘永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充电桩与5G、通讯、大数据分析技术相契合。“比如,充电桩的布局、充电桩到后台的通讯技术、整个充电运行行为分析、安全分析等,实际上都涉及新基建中的其他技术。”他说。   “新基建”下的充电桩行业,据预测,将有望催生万亿元级别市场规模。去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新车销量的25%。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万亿元市场规模,是按照车桩比2:1的规模计算得出。”刘永东表示,按投资规模计算,包括充电桩设备、土建成本,运营成本的直接投入便已达万亿元规模,其中还未包括高压配电成本和收入可观的充电服务费收入、今后这些大数据的挖掘等。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新基建”风口,充电桩行业也为扩大资本入局留出空间。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电网充电桩建设投资规模将增加10倍,同时头部民营企业也开始加码投资,特来电计划与社会资本合伙人共投20亿元。   跑马圈地难盈利   事实上,起步至今,充电桩行业多轮起伏,资本进进出出,高投入下的“单打独斗”盈利模式始终未现。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优先研究新能源汽车,这也成为新能源充电桩行业的开端。2009年出台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其中“中央补贴新能源汽车,地方补助充电设施”的政策基调,吸引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充电桩配套设施企业多方入局。   “充电桩领域是一个高投入、重资产行业。”一位充电桩企业高管对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初期许多充电桩企业“广撒网”式布局充电桩,就是为了补贴和融资。前期不少企业重建设、轻运营,野蛮生长后问题开始凸显。一位充电桩运营商负责人对记者坦言,部分汽车盲目扩张导致大量充电站闲置,充电桩分布不均,出现不少“僵尸桩”。“城市内新能源车充电密集区域,充电桩少需要排队,而城市外围区域充电桩却无人问津。”他说。此外,他表示,充电桩不兼容、支付方式不统一,也成为充电桩发展痛点。   据了解,在充电桩使用率低、难以单靠充电服务费盈利情况下,充电桩企业陷入尴尬。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约有300多家充电桩企业,截至目前,至少有50%已经退出。一位充电桩企业负责人透露,30%的企业在盈亏平衡的基准线上挣扎。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公共充电桩所占比例一路下滑,从86%降至38.6%,而私人充电桩的比例从14%上升至61.4%。   多年发展,入局充电桩行业的资本进进出出,多轮淘汰后,目前市场上已形成国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四巨头带领一众小运营商的局面。   引大数据破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充电桩企业已在探索互联互通下的充电网络布局及盈利模式。去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共组北京联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行科技”),同年6月发布互联互通平台面向电动汽车用户的联行逸充App。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该平台上深度互联互通充电设施超过27万个,支持启停、充电和付款,覆盖全国310座城市和5万公里的高速路网。   不过,如何让充电网智能、智联,才是“新基建”即将催生的充电桩发展新模式。在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看来,未来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测算和市场研究,从而确定选址、建桩数量等,布局也会更科学。   对于未来如何真正智能互联互通,联行科技CEO安晶透露,今年联行科技将作出调整,从台前退居幕后,从“服务用户”转向以“服务行业”的角色继续推进互联互通和“全国充电一张网”建设,进一步促进充电平台的互联互通。   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郑隽一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联行科技相当于银联的模式,在诸多运营商背后支持数据交互,包括支付打通各方面未来都具备可能性。”   “大量规模较小的运营商,缺乏线上平台导流和线下推广能力。”安晶表示,联行科技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数据指导、技术方案及广告推广等增值服务,帮助它们更好地运营,增加盈利。加入“联行模式”的运营商,资源也会通过整合营销等渠道,收获更多的利益。据了解,除了充电运营商,联行科技的B端客户还包括电网企业、主机厂、出行公司、物流公司、图商等。“联行科技作为充电行业服务商,作为互联互通平台,要解决各家运营商各自为战、数据分散的问题。”郑隽一说道。   “充电设施行业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节点。”刘永东表示,充电设施联系着车、城市的建设和电网。现在充电桩利用率低,很大问题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充电设施的建设要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结合起来。   相较目前“广撒网”“低互通”的充电桩发展模式,“新基建”带来的数据化、数字化互联充电网,成为破解充电桩行业盈利模式难的推手。“盈利并不是联行科技的近期目标。”在安晶看来,不追求短期盈利,但盈利方面会做长线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运营商本身在进行尝试,目前华为、宁德时代、蚂蚁金服、滴滴等企业均涉足充电桩领域,欲借助5G、AI、算法等技术,在充电桩选址布局、利用率、资金结算等方面,通过大数据为充电桩行业寻找盈利平衡点。   “在纳入新基建项目后,国家层面的监管也会愈加严格,逐步规范行业化发展。”在刘永东看来,未来运用新技术将逐步解决新能源充电桩体验差等问题。“商业模式还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与探索中,在更多新的企业进入充电桩市场之后,通过大数据平台有序地推进行业的发展,然后找寻商业模式和盈利的平衡点。”他说。   · 支招“新基建” ·   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建议,鉴于城市治理的迫切需求与汽车产业的全新发展,有必要融合汽车、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把汽车产业打造成现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智能城市的AI细胞。   徐和谊认为,汽车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发挥新功能。其中,在智慧交通网的终端平台方面,汽车将以智能化和网联化为重点建设方向,全面进入智慧交通终端平台阶段,成为连接人与交通以及其他城市设施的新型智能终端,为全面服务智慧城市奠定基础,要将汽车打造为“新基建”之一。   对此,他建议:一是革新汽车产业顶层设计思路,加大对新型汽车产业支持;二是联合高科技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建设城市大脑;三是引导的同时监管智能共享汽车发展;四是引导跨产业合作,规范跨产业数据应用。   再提充电桩覆盖率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建议,提高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覆盖率。   张兆安说,目前国家层面已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列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需大力推进。为助力消费者降低“里程焦虑”,当前亟须优先解决新能源汽车基建配套问题,需要大力提高充/换电设施效率和覆盖率。   对此,他建议,提升充电设施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推动换电设施建设,建立新能源汽车换电体系,统一换电运营标准;持续提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补贴,涵盖充电及换电设施。   同时,建议采用在建设补贴的基础上叠加运营补贴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领域,进行持续性投入。   无人车入“新基建”   全国政协委员,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建议,将无人配送车辆纳入“新基建”政策范畴。   竺延风提出,随着网络购物、线上经济的迅猛发展,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点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订单高度碎片化,配送环境和场景复杂;末端配送效率低、成本高;作业安全和服务品质难以保障;配送人员“用工难”问题逐渐显现。   为此,竺延风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发展无人配送车辆。将无人配送车辆纳入“新基建”政策范畴,鼓励企业等各主体积极研发和推广无人配送车辆。同时,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将无人配送车列入法定交通参与者,实施归类管理,明确投资、准入、路权、牌照等管理要求,并完善相关管理规范。三是在标准上,建立无人配送车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无人配送车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行业标准,建立无人配送车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