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充电桩市场如何“织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1
  • 站在新能源车“背后”的充电桩,随着热词“新基建”被推到台前。此前,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大智慧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未直接“点名”充电桩,而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充电桩列入“新基建”范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影响新能源汽车快速推进速度。”在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中电联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副会长刘永东看来,“新基建”将助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补齐短板,从“各自为战”走向“互联互通”,在编织充电网的同时,通过大数据为充电桩运营商寻找盈利模式平衡点,也为更多资本入局留出空间,万亿级市场规模正在形成。

      问路“桩”转“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充电桩建设不同,“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侧重于科技驱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网络、数字、智能化发展。星星充电相关负责人认为,“此次新基建赋予充电桩‘新’的含义,未来的充电桩将进化成互联互通的充电网”。

      近年来,加快充电桩布局的相关政策频出。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文件鼓励和促进充电桩建设和运营。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要加快“新基建”进度,充电桩位列其中。

      “新基建的目的在于利用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升充电桩的使用率及盈利能力。”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表示,充电桩可与通信、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有机融合。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将5G以及互联网应用在充电桩场景上,从而形成智能充电网络。

      “充电桩不再是单一‘桩’的概念,将成为充电网络的其中一环。”刘永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充电桩与5G、通讯、大数据分析技术相契合。“比如,充电桩的布局、充电桩到后台的通讯技术、整个充电运行行为分析、安全分析等,实际上都涉及新基建中的其他技术。”他说。

      “新基建”下的充电桩行业,据预测,将有望催生万亿元级别市场规模。去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新车销量的25%。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万亿元市场规模,是按照车桩比2:1的规模计算得出。”刘永东表示,按投资规模计算,包括充电桩设备、土建成本,运营成本的直接投入便已达万亿元规模,其中还未包括高压配电成本和收入可观的充电服务费收入、今后这些大数据的挖掘等。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新基建”风口,充电桩行业也为扩大资本入局留出空间。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电网充电桩建设投资规模将增加10倍,同时头部民营企业也开始加码投资,特来电计划与社会资本合伙人共投20亿元。

      跑马圈地难盈利

      事实上,起步至今,充电桩行业多轮起伏,资本进进出出,高投入下的“单打独斗”盈利模式始终未现。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优先研究新能源汽车,这也成为新能源充电桩行业的开端。2009年出台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其中“中央补贴新能源汽车,地方补助充电设施”的政策基调,吸引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充电桩配套设施企业多方入局。

      “充电桩领域是一个高投入、重资产行业。”一位充电桩企业高管对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初期许多充电桩企业“广撒网”式布局充电桩,就是为了补贴和融资。前期不少企业重建设、轻运营,野蛮生长后问题开始凸显。一位充电桩运营商负责人对记者坦言,部分汽车盲目扩张导致大量充电站闲置,充电桩分布不均,出现不少“僵尸桩”。“城市内新能源车充电密集区域,充电桩少需要排队,而城市外围区域充电桩却无人问津。”他说。此外,他表示,充电桩不兼容、支付方式不统一,也成为充电桩发展痛点。

      据了解,在充电桩使用率低、难以单靠充电服务费盈利情况下,充电桩企业陷入尴尬。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约有300多家充电桩企业,截至目前,至少有50%已经退出。一位充电桩企业负责人透露,30%的企业在盈亏平衡的基准线上挣扎。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公共充电桩所占比例一路下滑,从86%降至38.6%,而私人充电桩的比例从14%上升至61.4%。

      多年发展,入局充电桩行业的资本进进出出,多轮淘汰后,目前市场上已形成国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四巨头带领一众小运营商的局面。

      引大数据破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充电桩企业已在探索互联互通下的充电网络布局及盈利模式。去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共组北京联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行科技”),同年6月发布互联互通平台面向电动汽车用户的联行逸充App。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该平台上深度互联互通充电设施超过27万个,支持启停、充电和付款,覆盖全国310座城市和5万公里的高速路网。

      不过,如何让充电网智能、智联,才是“新基建”即将催生的充电桩发展新模式。在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看来,未来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测算和市场研究,从而确定选址、建桩数量等,布局也会更科学。

      对于未来如何真正智能互联互通,联行科技CEO安晶透露,今年联行科技将作出调整,从台前退居幕后,从“服务用户”转向以“服务行业”的角色继续推进互联互通和“全国充电一张网”建设,进一步促进充电平台的互联互通。

      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郑隽一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联行科技相当于银联的模式,在诸多运营商背后支持数据交互,包括支付打通各方面未来都具备可能性。”

      “大量规模较小的运营商,缺乏线上平台导流和线下推广能力。”安晶表示,联行科技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数据指导、技术方案及广告推广等增值服务,帮助它们更好地运营,增加盈利。加入“联行模式”的运营商,资源也会通过整合营销等渠道,收获更多的利益。据了解,除了充电运营商,联行科技的B端客户还包括电网企业、主机厂、出行公司、物流公司、图商等。“联行科技作为充电行业服务商,作为互联互通平台,要解决各家运营商各自为战、数据分散的问题。”郑隽一说道。

      “充电设施行业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节点。”刘永东表示,充电设施联系着车、城市的建设和电网。现在充电桩利用率低,很大问题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充电设施的建设要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结合起来。

      相较目前“广撒网”“低互通”的充电桩发展模式,“新基建”带来的数据化、数字化互联充电网,成为破解充电桩行业盈利模式难的推手。“盈利并不是联行科技的近期目标。”在安晶看来,不追求短期盈利,但盈利方面会做长线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运营商本身在进行尝试,目前华为、宁德时代、蚂蚁金服、滴滴等企业均涉足充电桩领域,欲借助5G、AI、算法等技术,在充电桩选址布局、利用率、资金结算等方面,通过大数据为充电桩行业寻找盈利平衡点。

      “在纳入新基建项目后,国家层面的监管也会愈加严格,逐步规范行业化发展。”在刘永东看来,未来运用新技术将逐步解决新能源充电桩体验差等问题。“商业模式还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与探索中,在更多新的企业进入充电桩市场之后,通过大数据平台有序地推进行业的发展,然后找寻商业模式和盈利的平衡点。”他说。

      · 支招“新基建” ·

      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建议,鉴于城市治理的迫切需求与汽车产业的全新发展,有必要融合汽车、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把汽车产业打造成现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智能城市的AI细胞。

      徐和谊认为,汽车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发挥新功能。其中,在智慧交通网的终端平台方面,汽车将以智能化和网联化为重点建设方向,全面进入智慧交通终端平台阶段,成为连接人与交通以及其他城市设施的新型智能终端,为全面服务智慧城市奠定基础,要将汽车打造为“新基建”之一。

      对此,他建议:一是革新汽车产业顶层设计思路,加大对新型汽车产业支持;二是联合高科技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建设城市大脑;三是引导的同时监管智能共享汽车发展;四是引导跨产业合作,规范跨产业数据应用。

      再提充电桩覆盖率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建议,提高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覆盖率。

      张兆安说,目前国家层面已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列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需大力推进。为助力消费者降低“里程焦虑”,当前亟须优先解决新能源汽车基建配套问题,需要大力提高充/换电设施效率和覆盖率。

      对此,他建议,提升充电设施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推动换电设施建设,建立新能源汽车换电体系,统一换电运营标准;持续提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补贴,涵盖充电及换电设施。

      同时,建议采用在建设补贴的基础上叠加运营补贴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领域,进行持续性投入。

      无人车入“新基建”

      全国政协委员,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建议,将无人配送车辆纳入“新基建”政策范畴。

      竺延风提出,随着网络购物、线上经济的迅猛发展,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点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订单高度碎片化,配送环境和场景复杂;末端配送效率低、成本高;作业安全和服务品质难以保障;配送人员“用工难”问题逐渐显现。

      为此,竺延风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发展无人配送车辆。将无人配送车辆纳入“新基建”政策范畴,鼓励企业等各主体积极研发和推广无人配送车辆。同时,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将无人配送车列入法定交通参与者,实施归类管理,明确投资、准入、路权、牌照等管理要求,并完善相关管理规范。三是在标准上,建立无人配送车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无人配送车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行业标准,建立无人配送车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等体系。

相关报告
  • 《未来十年中国充电桩将进入万亿元市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2
    • 连上充电枪就开始充电,充电桩自动识别车辆,费用也自动结算,真是太方便了!”12月8日,杭州市桐庐县电动公交车司机翁文珍驾车驶入洋塘公交充电站,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即插即充、无感支付”充电桩,10秒钟便为车辆充上了电。 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绿牌牌”的电动汽车,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新能源交通已成为杭州的“新名片”。目前,杭州共有汽车充电设施4.5万个,较“十三五”初增长近百倍,每120户有1户拥有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业月度充电量达3600万千瓦时,比三年前增长近5倍,远高于杭州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预计未来5年,杭州新能源车保有量将达到50至60万辆,每年将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9万个,年均增速达200%,未来十年中国充电桩万亿元市场大幕已徐徐拉开。 在杭州,近到社区商圈停车场,远到200公里之外的千岛湖之滨,从城市到农村,充电桩已成为了标准配置。在离杭州市区200多公里的淳安下姜村,枫树岭镇充电站9个充电桩让远道而来的电动车安心地来,放心地回。 充电站加速“落子”,让电动车“跑不动、跑不远”成为过去时。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杭州充电设施年均增长超260%,到2020年10月,仅杭州新能源汽车公司所属充电站已从原来的106座增加到381座,充电桩从原来的1190个增加到4218个,以“骨干站”为主、“微型站”补充的充电站基础布局得到进一步夯实,充电寻址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为如今的10分钟,充电半径从原来的5公里缩小为0.9公里,杭州已成为国内充电最为便捷的城市之一。 不仅在城市核心区,随着6座新建公交充电站陆续落点县域公交充电市场,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等县域共410个公交充电桩也有望在年底落地运营,届时城乡公交站点将实现联建全覆盖,低碳出行将成为更多杭州市民的出行选择。 在做好公交车充电网络布局建设的基础上,杭州供电公司还积极致力于新能源出租车、环卫车、物流车、网约车等专用车的行程贯通。今年开工建设的杭州半山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是一个有近250个充电桩的骨干大型充电站,辅以多样化增值服务,助力打造成为公共充电“综合体”。
  • 《站上新基建战略高地!充电桩市场如何乘风破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3
    • 充电桩是“新基建”战略七大方向之一,属于融合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两种。提高充电效率、充电稳定性和充电体验属于技术创新范畴。至于融合创新,头部企业有能力打开应用场景,构建产业生态。   一、“新基建”战略抬高充电桩产业地位,政策呼吁产业整合   充电桩站上国家战略高地,市场普遍关注“新基建”东风能否促进产业整合。3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的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正式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在扩大投资方面的战略意义得到决策层认可。充电桩并不是一个完全依赖市场供需的行业。“新基建”东风能为充电桩带来的是政策利好以及规范整合。政策利好方面,充电桩上升至“新基建”国家战略高度,点燃充电桩建设热情,地方政府对于场地、接电等产业要素供给、协调力度加大,报建审批流程优化,给予资金补贴优惠。至于规范整合,早年充电桩的建设以“跑马圈地”为主,留下很多后遗症。“新基建”东风能否缓解“僵尸桩”等后遗症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充电桩产业升级的要义在于融合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概念,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充电桩)属于融合基础设施。不仅是应用融合,充电桩产业发展的要义在于创新融合。一是围绕消费需求的技术创新(主要是需求端,通过技术创新缩短充电时长,改善充电、支付体验)。二是打破新能源汽车推广瓶颈的模式创新(扩建充电基础设施,将充电网、互联网和车联网融合在一起,实现“三网融合”,以新能源汽车充电为中心,拓宽应用边界,建设产业大生态)。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在《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申明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要求: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水平,提升电网安全和智能化水平。市场普遍关注充电接口能否统一、充电桩模块电源智能控制等问题。   充电桩兼具基建与消费属性,“腾笼换鸟”“扶优扶强”为充电桩建设扫除障碍,“财政补贴”“税费减免”释放消费潜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任务,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从供需两侧,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扩大,需求侧力度或大于供给侧力度。政策通过按应用领域实施差异化补贴、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反向促进中游充电运营商和上游设备生产商扩大产能。同时,政府通过扶优扶强,适当提高技术门槛,设置清算门槛,加速落后产能退出,优化市场供给,提高产业集中度。清理“僵尸桩”成为产业发展重点,“腾笼换鸟”为优质企业布局充电桩打开发展空间。   二、解决找桩难和提升充电体验是新能源汽车破局关键   政策东风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存隐忧,相较于去年高基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量明显收缩,行业进入冷静期。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9.7万辆和39.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6.5%和37.4%。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量30.1万辆,销量30.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0.3%、39.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量9.5万辆,销量8.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0%、29.8%。由于去年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基数偏高,因此今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所收缩。   新能源车性价比下降、安全隐患、补贴退坡、各地对于取消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的实施办法存在差异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暂时处于冷静期的主要原因。即使下半年消费释放,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概率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且将维持“一冷一热”“两极分化”的市场结构。特斯拉占据新能源车的高端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标海外高端品牌,国内厂商也具备互联网思维,市场定位需要更明确,推广直销模式,然而能否解决充电找桩问题是国内厂商在市场结构愈加成型下,能否抓住有限机遇的关键。   充电找桩的难点在于设备故障多、利用率低,能源补给效率应当跟上高负荷车的充电需求,盘活存量优先于扩大增量。充电桩“跑马圈地”现象在2017年达到顶峰。在充电桩布局已经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如今厂商再来论证用户需求和网点可用性,在下游增量市场有所收缩的当下于行业发展而言算是一次“内部调整”。政策呼吁设置清算门槛,“僵尸桩”清理应该是产业新周期的首要任务。其次是解决“充电间断”“平台不联网”“系统故障”等问题,其本质是电池与桩的通信问题以及模块与采集板的问题,是产业链上游设备制造与中游充电运营中数据平台的问题。至于如何跟上高负荷车的充电需求,能源公司本地化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两种解决思路:一是将储能单元与变压器结合起来,低峰期储电,高峰期放电;二是使用小型热电联合发电厂。   现阶段充电桩的问题在于质量,随后才是数量,“一车一桩”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终极理想状态,国家电网领头打开市场增量。国家电网的充电站效率高,以往辐射范围外的车辆也排队等待充电,普遍认为应当增加供给。国家电网在2020年全面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项目集中联动开工会议中表示,计划安排资金27亿元用于充电桩建设,新增充电桩7.8万个。其中,居住区充电桩计划新增5.3万个,公共充电桩1.8万个,专用充电桩0.7万个。据测算,国家电网此次扩建充电桩将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   三、充电桩市场集中度高,国家队和民营力量各有所长   下游市场逐渐适应退坡补贴,政策扶持逐渐让位于市场供需。充电桩产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指引产业供给侧发展方向。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8家。其中,特来电运营15.7万台,星星充电运营13.2万台,国家电网运营8.8万台,云快充运营4.1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9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3万台。这8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8.8%,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1.2%。   国家电网是充电桩产业国家队的中流砥柱,目前运营8.8万台充电桩,计划投资新增7.8万台,引领市场增长,并时刻以充电安全为己任。此前,国家电网宣布计划在24个省市新增7.8万台充电桩。目前国家电网主要先落实公交充电,至于充电桩进社区还有待时日。不同于一味追求快充、闪充,近来,国家电网悄然降低了充电桩功率,起因还是出于充电安全的考虑。首先,就电路本身而言,在旧线路上施行大功率充电可能会引起意外。其次,就新能源汽车而言,车辆本身是否存在技术问题是行业致力解决的问题,下游车辆制造的技术问题传导至中游充电运营商,出于消费者安全考虑,主动降低充电桩功率自然是可以理解。   特来电是充电桩民营方阵中规模最大的企业,解决的是电动汽车群充电问题,其场景生态吸引其他参与者效仿。针对普遍存在的高负荷车充电难的问题,特来电的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具备柔性充电功能,通过多区段调节,多维度补偿,追溯历史充电趋势,实现电流、电压柔性输出,延长电池寿命周期。针对系统故障本质的模块问题,特来电的模块化设计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维护便捷、扩容便捷。特来电合作的下游车企例如宝马中国,在第三方出行服务方面合作的是曹操出行,在智能出行应用方面合作的是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在支付端与支付宝合作。特来电的业务范围从充电扩大到出行,包括自驾和出行服务,未来产业大生态或将囊括更多生产生活场景。   可见,国家电网在“新基建”战略下,投资扩建充电桩,将充电安全摆在制高点,显现国企担当;以特来电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模块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优势,并积极打造产业生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综上所述,充电桩站上国家战略高地,市场普遍关注“新基建”东风能否促进产业整合。“新基建”东风下,能否解决充电找桩难是新能源汽车破局关键。产业整合的第一步是清理“僵尸桩”,其次是技术创新,提升充电稳定性与充电体验,随后才是充电桩扩建。充电桩产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指引产业供给侧发展方向,包括上游零部件制造、技术创新以及模式创新(场景生态)。(来源:新财经 经济分析师王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