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一滴水来自哪儿?》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5
  • 在地图上,顺着全长6380公里的长江向西一路溯源,最终到达长江之源格拉丹东。天气好的时候,这里蓝天白云雪地荒原,极具层次。天气一变,天地混为一团,也是最具威力的时候,飓风、雪崩时常发生。600多条冰川便屹立在这样的背景里。远处有雀莫山和雀莫湖,旁边奔跑着的是高角藏羚羊和白屁股的黄羊。图为9月30日,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海拔在5400米以上。(新京报 陈杰 刘旻 摄影报道) 科学家认为,因水量补给不足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退缩,近40年最大退缩距离超过1200米。图为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 展开剩余81% 爬上姜古迪如两条冰川中间的山脊,海拔6000米处,就是长江源冰川最集中的地方。从此处发源的河流最多。这里的巨型冰川也是长江源头的固体水库。很难想象,如果它们退化,会如何改变下游的湖泊和湿地面貌。图为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上的水流。 姜古迪如冰川融化的水汇聚成小河,是长江流出的第一股水流。 长江第一滴水来自于此。 长江源头80%的水来自格拉丹东的冰川。这些冰川融水汇成的涓涓细流平淌过荒原,逐渐发育成沱沱河。沱沱河下面的大河被称为通天河,通天河以下始称金沙江。金沙江继续向东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其间最大支流雅砻江汇入,在四川宜宾又纳入岷江,自此长江浩浩荡荡东流而去。图为格拉丹东冰川融水流入沱沱河,形成网状的河道,蔚为壮观。 根据杨勇多年考察测量的结果,青藏高原地区85%至90%的冰川都在退缩,长江源固体水库正在加速消融。格拉丹东东坡岗加强巴冰川30年来退化近2000米,西坡长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倒退500米左右。图为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 从长远看,这将改变三江源水系分布格局,甚至使源区水源濒临枯竭、荒漠化加剧,进一步的后果是整个江河流域出现干旱。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进入该地区,对青藏高原脆弱的大气圈和敏感的冰川,无疑是雪上加霜。图为9月30日,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海拔5400米以上,随着气候变暖和生态恶化,冰川逐年退缩。 玛曲的草场多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为主,入秋后黄黄的嵩草、针茅等看似到处都是,细看植株稀疏,覆盖度小。牛羊一直在吃,总是吃不饱。西藏安多县农牧局局长谈到,退牧还草和防抗灾储备库是两项主要工作,植被低于40%,就要圈起来休牧、禁牧。2005年退牧还草之后,植被恢复好了,但野生动物又大量增加。尤其是棕熊,对牧民的牲畜也造成一定影响。图为安多县玛曲乡如来村栏扎一家9口人住在距离姜古迪如冰川约3公里远的地方。对于任何外来车辆,他们一家是最后的防线。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局长李晓南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格拉丹东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今后国家批复相关保护资金,会考虑给格拉丹东使用。资金将投入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对长江源的保 护,将实施监控、预警和研究等措施。 另外,李晓南强调,鉴于长江源的脆弱生态,目前对长江源可进行生态体验和科研,绝对不能进行旅游开发,更不能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旅游”这个词,不应该和长江源挂钩。图为在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县辖区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一百多公里外,安多县设置了关卡,并安放有禁止人们私自进入的警示牌。

相关报告
  • 《一滴水发六次电!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如何保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20
    • 强冷空气来袭,全国范围内的用电负荷持续攀升。在这场电力需求大考中,我国的电力企业全力以赴,组织生产,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安全。根据我国三峡集团的最新消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六座梯级电站的累计发电量已经突破了3.5万亿千瓦时,为应对雨雪寒潮带来的电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位于长江干流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六座梯级电站,联手打造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其中,有五座电站名列世界前十二大水电站榜单。自2023年底以来,这些梯级电站所在区域经历了N轮寒潮,三峡集团针对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不断滚动优化调度方案,调度梯级电站全力顶峰保供。 去年年底至今,梯级电站的最大单日发电量达到了约8.6亿千瓦时,最大调峰量超过3100万千瓦,这两个数据都创造了历史同期的新高。这六座电站如同强大的输电机器,源源不断地为华中、华东、华南以及川滇渝等地区输送清洁电能。 这个跨越1800公里、安装有110台水轮发电机组的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总装机容量达到了惊人的7169.5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的装机容量,约占我国全口径水电装机容量的17%。它实现了一滴水发六次电的奇迹,平均每年可生产清洁电能约3000亿千瓦时,足以满足超过3亿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在用电高峰期,清洁能源走廊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电,为我国应对寒冷天气带来的电力需求压力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电力企业为确保电力供应稳定所做出的努力。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为全国的电力供应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 《港城大研发液滴式发电机,一滴水可点亮100盏小LED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02
    • 图a是基于液滴的发电机(DEG)的示意图。图b是在玻璃基板上制造的四个平行的DEG器件的光学图像。 香港城市大学/自然 图 记者近日从香港城市大学获悉,由该校学者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型液滴式发电机。该液滴发电机设有类似晶体管的结构,使其瞬时功率密度较现时类似的液滴发电机增加数千倍,并大大提升电能转化效率。这一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据了解,传统液滴发电机基于液滴撞击表面时的摩擦和静电感应而产生电力,但受表面摩擦电荷数量的限制,这种方式的电能转化效率较低。而上述研究团队的两大关键性发现克服了这一问题。 团队成员、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介绍,这两大关键性发现,一是当水滴持续撞击可长期带有电荷的永电体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时,所产生的表面静电荷会不断累积至饱和水平。二是他们研发了一组类似于场效应晶体管的独特结构,该结构由一个铝电极和一个表面加上了一层PTFE薄膜的铟锡氧化物(ITO)电极所组成。当水滴撞击PTFE/ITO表面,并在表面上散开时,由于水是导电的,会“接通”铝电极和PTFE/ITO两个电极之间的通路,变成一个可通电的完整电路。基于这项设计,连续不断的水滴使PTFE上积存了高密度的表面静电荷。同时,每当水滴接通了两个电极,所有积存在PTFE上的电荷都全被释放,产生电流。因此,瞬时功率密度和电能转化效率都大幅提升。 “我们的研究显示,一滴100微升的水滴由15厘米的高度滴下,可产生超过140伏特电压,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足以点亮100盏小LED灯。”王钻开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全球开发更多水资源,未来可以推广和安装在不同液体与固体接触的表面,例如轮船船身、海岸边甚至雨伞表面,以充分利用低频的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