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硅、多晶硅期货强势反弹 进入反转阶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1
  • 上周,工业硅期货延续涨势,实现“五连阳”,价格重回8000元/吨上方,当周上涨8.88%。同时,多晶硅期货也一改颓势,6月27日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PS2508逼近涨停,收盘报33315元/吨,当周上涨6.78%。

    谈及工业硅期货持续上涨的原因,广发期货分析师纪元菲认为,主要是受工业硅市场情绪好转的影响:一方面,新疆大型企业意外减产的消息提振了市场情绪;另一方面,近期焦煤价格持续上涨,从成本端也为工业硅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

    “期货仓单持续注销,也是助推工业硅期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广州期货分析师蔡定洲表示。数据显示,6月27日,工业硅期货仓单为52744手,相较于6月3日的62690手减少了9946手。

    “4月以来,工业硅期货仓单开始持续去化,6月仓单数量已跌破30万吨,表明在当前期货价格下,工业硅期货仓单是市场最具性价比的货源,被终端用户广泛接受并使用。”浙商期货新能源项目部部长陆诗元解释称,近几周,工业硅月差结构从长期的Contango结构(远月升水)转为Back结构(远月贴水),表明当前市场愿意接期货仓单的意愿增强,也侧面反映出库存的集中度大幅提升。

    纪元菲表示,从原材料端来看,工业硅期货价格低位反弹,从而带动多晶硅期货价格上行。

    此外,市场上的诸多利好消息,也为多晶硅期货上涨提供了支撑。国信期货分析师李祥英表示,近期焦煤价格持续上涨,同样对多晶硅价格有带动作用。海外市场降息预期升温、国内股市拉涨、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巡查等消息,提振了多晶硅市场的情绪。

    “随着交割月临近,在期现回归逻辑下,也为多晶硅期货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纪元菲解释称,近期N型多晶硅复投料现货价格维持在34500元/吨,大幅升水期货价格。从期现回归的角度来看,多晶硅期货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为何焦煤价格上涨,会对工业硅、多晶硅价格起到带动效应?陆诗元解释称,焦煤和硅煤有较大的相关性,而硅煤又是工业硅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因此焦煤价格变化也会影响工业硅的生产成本。

    据陆诗元测算,工业硅、多晶硅与焦煤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5、0.98。

    关于目前工业硅、多晶硅的基本面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尚未看到供需改善,行业仍然面临高库存、弱需求的现实。

    具体来看,工业硅方面,5月云南与新疆产量下降,但对供应端的影响不明显。数据显示,5月工业硅产量为30.77万吨,环比增加2.3%,同比下降24.6%。

    对此,纪元菲解释称,一方面,四川产量小幅增长;另一方面,工业硅新产能投放也带来了一定增量。在西南地区丰水期复产预期下,预计6月产量增长4万吨。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7月多晶硅行业需求回暖,预计将带来2万吨左右的工业硅需求增量。不过,虽然工业硅下游产量增加带动对其需求增长,但终端需求依旧疲软,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仍在下跌,终端需求未见好转迹象。

    多晶硅方面,在供应量增加的预期下,下游需求未见改善迹象,或将继续保持供需错配格局。

    对此,蔡定洲阐述道,在光伏装机需求转弱的背景下,对硅片的采购需求或将减少。受前期光伏抢装导致需求前置以及7月光伏装机需求季节性下降的影响,近期多晶硅市场的压力加剧,主流硅片市场价格全面走弱。此外,多晶硅的硅料库存充足,短期市场或将放缓采购节奏,同时后续开工存在下降预期,中长期需求也或将减少。

    当前,多晶硅仍处于累库态势。据百川盈孚统计数据,截至6月27日当周,多晶硅行业库存26.998万吨,环比增加1.70%。

    展望后市,纪元菲认为,工业硅方面,中长期基本面仍未见到明显的好转迹象。当前部分工业硅企业释放减产信号,有利于减缓供过于求的市场预期,但实际落地情况尚不明朗,且其他企业也暂无减产计划。此外,工业硅期货价格上涨带来了套保机会,有望促使西南地区相关企业提高开工率,后续工业硅产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多空因素交织下,市场博弈将加剧,多晶硅期货价格短期以震荡偏强为主。

    “多晶硅方面,其主要矛盾在于弱需求与复产预期错配。7月,多晶硅下游需求端大概率维持弱势,后市需关注多晶硅产量变化。若多晶硅企业陆续复产,多晶硅价格将承压。若多晶硅企业大幅减产计划落地,多晶硅价格则有望企稳回升。”纪元菲说。

    李祥英认为,工业硅期货价格反弹,大概率会促使工业硅生产企业(尤其是西北企业)参与期货套保,这将抑制工业硅期货价格上行。如果企业套保量较大或者套保周期较长,工业硅期货价格有可能击穿前期的价格低点。

    “多晶硅方面,行业一直担心企业参与套保会压低市场价格。”李祥英表示,不管怎样,多晶硅企业还是应该合理利用金融工具,为经营发展保驾护航,这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news/2025/06/30/detail_20250630218766.html
相关报告
  • 《多晶硅价格9月将反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1
    • 根据PVinsights的数据,8月上半月多晶硅的平均价格已经跌破8美元/公斤的门槛,这是价格首次跌至这一低点。台湾分析师8月7日报道,平均现货价格已经达到每公斤7.97美元,一周后进一步降至每公斤7.88美元。 然而,市场专家Johannes Bernreuter表示,该行业不应过度解释8美元/公斤的历史门槛,尽管至少根据PVInsights数据,它在技术上首次被超越。 Bernreuter还解释说,近期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中美贸易冲突导致人民币人为贬值。“然而,我预计低价仅维持几周,直到9月份中国终端需求回升,”他在光伏杂志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同时也引用了中国供应商大全如何为需求的大幅增长做准备。该制造商表示,预计从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将有大量订单。 “这种低价格使许多多晶硅制造商流血,除了在新疆和内蒙古拥有超低电费的新工厂,”他补充说。“一旦价格开始恢复,他们就会通过维护工作和恢复生产来应对这些挑战。” 展望未来,Bernreuter称,在去年已有六家工厂关闭,其中一家或另一家可能将永久关闭,而以德国Wacker和韩国OCI为主的非中国制造商目前正努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他总结道:“REC硅已经退出了太阳能级多晶硅行业,这将从这方面减少现货市场的交易量。” 在最近对光伏杂志的采访中,Bernreuter预计,由于中国光伏市场的太阳能需求增加,多晶硅价格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再次上涨。“这将支持更高的多晶硅价格 , 但几乎不超过每公斤11美元,”他在6月份表示。
  • 《欧盟市场打开后 我国多晶硅将如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1
    • 11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终止反倾销措施。 商务部终止“双反”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终止的该项措施始于2014年,2014年4月30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25号和第26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实施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实施期限为2年。2017年4月28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22号和第23号公告,决定自2017年5月1日起,继续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实施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实施期限为18个月。2018年3月15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30号公告,宣布上述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将于2018年10月31日到期,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有关组织可在该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到期日60天前,以书面形式向商务部提出期终复审申请。 在公告规定时限内,国内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未提出期终复审申请,商务部亦决定不主动发起期终复审调查。鉴此,自2018年11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终止实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和价格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倾销税有可能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的,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和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补贴税有可能导致补贴和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的,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光伏反倾销措施,因商务部的这一纸公告再度成为了热点。与2016年4家规模以上多晶硅生产企业联名陈情相比,反倾销的终结有些意料之外,又仿佛有某种必然。 从历史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从韩国、德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美国进口硅料量占比分别为51.5%、26.1%、10%、、6.6%和1.3%。过去,中国多晶硅产品有80%来自于美国、韩国和德国,其中前两者占中国进口份额的50%左右,德国约占30%。目前,美国多晶硅材进口额降至微不足道的1.3%,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率先采取贸易壁垒,我国对美国多晶硅企业课以超过50%的“双反”税率,使得其丧失了价格竞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瓦克化学公司占德国多晶硅出口量的绝大多数。因此,中国制裁欧洲多晶硅产业变成了制裁德国,制裁德国又变成了制裁瓦克化学。 业内人士表示,从当前国内光伏行业形势和多晶硅企业生产、扩产情况来看,我国多晶硅材料进口需求已经不再强烈,换句话说,不考虑出口因素,多晶硅产能自给自足已经成为现实,由此,我国已没有必要对欧盟多晶硅实施“双反”。同时,随着中国光伏组件、电池出口重心不断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移,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心由海外转到国内市场,欧盟延长“双反”期限并无实质性意义。 而且,从当前市场形势和我国重视合作共赢的方针看,中欧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的贸易摩擦有望进一步缓和,向着更加公平、开放的方向发展,只有市场充分竞争,才能有利于太阳能事业蓬勃发展,更有利于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 技术升级助力企业发展 谈及国内产能,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19家(包括检修企业),产能共计26万吨/年,相比年初减少11.6%。1~10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21.44万吨,按产量排序,前7家企业9月份产量共计13600吨,占总产量的73.4%,其中月产量在千吨以上的企业有5家,分别为:江苏中能、新特能源、四川永祥、亚洲硅业、新疆大全,占9月份总产量的63.4%。10月份7家企业月产量在千吨以上,分别为:江苏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四川永祥、洛阳中硅、东方希望、亚洲硅业,产量共计16030吨,占总产量的76.2%。6~8月份国内多晶硅供应有所缩减,主要是由于终端需求骤减,下游价格大幅下跌,倒逼硅料价格跌破大量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线,部分产能被迫停产检修,检修企业数量最高达到14家,截至8月份,停产检修产能占比最高达到43.4%。9月份开始,具备复产能力的检修企业陆续恢复正常生产,供应能力逐步提升,但截至10月底,国内多晶硅产量尚未恢复至上半年月均供应量。 事实上,自从“5·31”新政发布以来,行业就有“会不会新一轮洗牌来袭”的猜测,不过以目前情况看,2012年~2013年的行业寒冬或许不会再度上演,毕竟那时“倒下”的诸多企业已经使行业乱象有所缓解。但是,近年对国外的光伏“料源双反”,却也增加了国内多晶硅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大型企业频频扩产,不乏为避免电费成本者,通过搬迁等方式寻求更大规模、更低成本。年初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扩张仿佛还在眼前:东方希望五彩湾10万吨(后修正为12万吨)多晶硅项目,一期3万吨开始建设;永祥多晶硅乐山新建5万吨,内蒙新建5万吨。而这些项目,大多将在年底投产。近半年来,国内多晶硅企业多以“检修”应对,或者削减太阳能级多晶硅份额,或者欲求延伸产业链、拓展业务领域,分摊光伏市场的巨大损失。 10月28日,保利协鑫6万吨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从保利协鑫发布的公告中,该项目紧盯国内产能稀缺的高端多晶硅原材料端,是自2005年保利协鑫,率先打破多晶硅原料被国外长期垄断格局后,又一重大动作。从投资风格上来看,依然保持了“协鑫速度”和“高举高打”的企业特点,快速切入高端多晶硅原材料端。随着该项目的正式投产,国内光伏与半导体产业都将同时受益。据了解,保利协鑫新疆基地投产后,与徐州基地形成南北鼎立高品质多晶硅“双基地”大格局,仅徐州基地7.5万吨产能,就已经多年位居全球多晶硅首位。协鑫新疆基地稳定达产后,各项消耗指标处于低位,生产成本明显低于业内同行,未来,新疆基地将抢占高端市场份额,成为保利协鑫重要的亮点和盈利点。 保利协鑫总裁朱战军曾表示,新疆项目在产品品质上直接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同时导入半导体级多晶硅工艺,打造智能化工厂,全部产能不仅要满足N型区熔料要求,也将100%满足单晶用料需求。由此,保利协鑫两大基地实现了低电价的全覆盖。其中,新疆项目紧邻露天煤矿和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独享天然低电价优势;徐州基地则依赖自备电厂的长期稳定运行,降本增效作用十分明显。据新疆项目团队介绍,该项目依托集团十余年的运行经验,基于技术、工艺、管理、规模等多项综合优势的叠加效应,保利协鑫多晶硅在成本和品质上的优势将得以延续。 经历了多年磨砺,我国多晶硅已经从“资本为王”的时代进入了“技术为王”的时代,虽然电价也是成本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只有领先的技术才能助推企业的持续引领,这一点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共识。经过技术改造,多晶硅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可满足平价上网的硅料价格要求。国内新扩产能由于成本优势,并且在产品质量上不断提升,将大幅度满足国产替代需求。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成本较低的“低电价+新产能”及“低电价+老产能”(预计2019年合计产能约为42.1万吨,基本满足全球多晶硅需求)成为竞争的胜者,不具备成本优势的“高电价+老产能”最终将退出市场。 我国多晶硅产业迈上新台阶 从全球来看,以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为主要驱动力的全球光伏装机平稳增长。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从2014年至2017年复合增长率为40.2%,预计2018~2020年全球多晶硅片硅耗量分别为3.80克/瓦、3.56克/瓦、3.33克/瓦。据此预测,2018~2020年硅料总需求量分别约为35.93万吨、40.38万吨、45.66万吨。 目前,我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已大幅优于国外企业,德国瓦克、韩国OCI生产成本约为90元/千克~100元/千克;而通威股份2017年生产成本约56元/千克,预计乐山、包头新产能现金成本30元/千克,生产成本40元/千克,全成本50元/千克。未来国内低成本新产能将逐步替代韩国OCI、德国瓦克等国外产能。行业人士表示,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的多晶硅制备方法,市场应用占比超过90%。2017年投资成本约为14亿元/万吨,预计到2020年投资成本有望下降至8亿元/万吨~10亿元/万吨,下降空间达28.6%。 近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包头宣布,通威包头多晶硅项目生产成本将降至4万元/吨以下。对于下游硅片、组件及其太阳能光伏电站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这意味着在目前8万元/吨的多晶硅市场售价基础上,仍然有巨大的降价空间。按照通威集团的口径,2017年9月,通威在包头市投资80亿元建设高纯晶硅项目,规划年产能5万吨。目前项目一期2.5万吨已进入生产调试阶段,预计下个月可全线投产。公开资料显示,协鑫在新疆新上马的多晶硅规划产能为6万吨,但是总投资为59.98亿元,配备60万千瓦超临界煤发电坑口电厂,电费只有0.24元/千瓦时,内部的说法是,项目明年满产后成本可能降到4万元/吨。而通威规划产能为5万吨,总投资却高达80亿元,电价甚至比协鑫在新疆的项目略高几分钱,4万元/吨的成本如何得来成为关注的重点。 虽然通威在包头项目中规划的产能是5万吨,但是按照刘汉元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包头一期实际产能有望提升到3万吨~3.3万吨,即便按照两期全部达产实现6万吨~6.6万吨实际产能,80亿元也是明显高于协鑫在新疆的投资。按照投资摊销算,如果协鑫能做到4万元/吨的成本,那么通威可能性就不大,如果通威能做到4万元/吨,那么协鑫的成本可能会更低。无论如何,新上马的低成本多晶硅对中国光伏行业的未来影响都将意义深远。 十多年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两头甚至三头在外的困境,高纯晶硅是其中的薄弱环节,欧美在相关技术方面一直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我国高纯晶硅长期依赖进口。按照刘汉元的说法,经过国内广大同行多年的共同努力,2016年,国内多晶硅供应首次在全国占比超过50%,目前占比已突破60%,我国多晶硅产业全面迈上新的台阶。 反观国际,德国瓦克公司第三季度营收报告显示,集团化学业务销售额和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由于太阳能多晶硅市场的激烈竞争,集团总体销售额及EBITDA水平低于去年。 瓦克化学集团销售额为14.15亿美元(12.427亿欧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4.93亿美元(13.116亿欧元)降低了5%,造成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为多晶硅产能和价格的同时下滑。其第三季度的EBITDA为2.74亿美元(2.41亿欧元),相比去年的3.39亿美元(2.98亿欧元)降低了19%;本季度的净收入为7800万美元(6890亿欧元),相比2017年第三季度的1.19亿美元(1.042亿欧元)下滑34.45%。预计2018年全年集团销售额将略高于去年同期的49.224亿欧元。 2018年第三季度,瓦克化学继续扩大其在亚洲以外的其他地区的销售,由于多晶硅产量的下降,其亚洲区销售额下降了24%至4.078亿欧元,去年第三季度则为5.364亿欧元;欧洲的销售额则达到5.424亿欧元,比去年的5.115亿欧元增长了6%。美洲销售额为2.32亿欧元,相比去年第三季度的2.07亿欧元增长12%。瓦克多晶硅业务本季度的总销售为1.735亿欧元(1.97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3.41亿欧元骤跌49%,相比第二季度的2.421亿欧元仍低28%。瓦克称,销售额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晶硅产量的大幅下降和平均价格的下滑。中国6月初宣布的遏制太阳能上网电价并限定当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的政策使得对光伏组件的需求放缓,报告期,太阳能级多晶硅报价相比去年同期明显降低。公司称,瓦克多晶硅将利用市场形势进行库存重建,使其能够在需求和价格回升后迅速为客户提供服务。由于中国光伏新政的影响,瓦克预计其多晶硅部门的全年销售额同比下降约25%。